中國企業出海有何機遇與挑戰?專家分享真知灼見

「中國企業出海新機遇」研討會在香港舉行。(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麥鈞傑 攝)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蔣湖)7月10日,「中國企業出海新機遇」研討會在香港舉行。在「潮平兩岸闊 風正一帆懸——中國企業出海的機遇與挑戰」圓桌會議中,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副院長李明波、德勤中國國際稅務及企業併購服務合夥人廖淑君、自如資管總經理孟月等嘉賓出席論壇並作發言。

李明波說,中國企業走出去,已是促進中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麥鈞傑 攝)

在研討會的第一個環節,圍繞《中國企業出海的機遇與挑戰》這一主題,與會嘉賓展開了熱烈討論。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是一家總部位於廣州的政經智庫,2021年成立,在知名學者鄭永年的帶領下,已經舉辦了一系列高端論壇和交流研討會,在大灣區具備很強的影響力。副院長李明波博士帶領一支調研組剛剛結束對包括越南、泰國等東南亞五國中企出海情況的調研,他感觸很深:現在已經不是要不要走出去的問題,而是「不出海,就出局」,不是「可選項」,而是「必選項」。「在當前的國際地緣政治環境劇變、產業外遷、美元匯率還在升高的背景下,中國企業的走出去,已是促進中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擴大中國就業渠道、開拓中國產品國際市場的必由之路。」李明波說。

廖淑君認為,企業需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做出合理的規劃和選擇。(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麥鈞傑 攝)

德勤中國國際稅務及企業併購服務合夥人廖淑君對這個問題也有自己的觀察。德勤中國最近剛剛幫助內地移動出行企業嘀嗒出行在港上市。除了提供會計審計等合規服務、上市併購等投融資服務外,德勤還幫助中國出海企業提供基於全球市場的諮詢服務。廖淑君認為「不出海,就出局」的說法或許略有誇張, 但確實反映出當前中國企業出海的緊迫性。她認為,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企業,其出海的目標、風險偏好和資源條件都有所不同,企業需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做出合理的規劃和選擇。

孟月認為,內地企業出海只是自身發展道路的選擇之一。(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麥鈞傑 攝)

自如租房是內地一家知名互聯網房屋租賃平台,從今年5月起,自如已展開在香港、英國房屋租賃市場的出海探索,據稱目前在海外市場已掌握有十萬套房源。自如資管總經理孟月認為,內地企業出海只是自身發展道路的選擇之一,出海需要面對海外不同的環境、文化、社會甚至押一付三還是押一付一整年等各種宏觀和微觀的問題,因此企業需要在做好充分調研、練好團隊內功等前提條件下,才能「走出去」。

針對出海可能遇到的挑戰,三位嘉賓都強調,要對遇到的困難有充分準備。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副院長李明波介紹說,今年5月,美國商務部對進口自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的晶體硅光伏電池產品,發起了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這看似是針對東南亞四國光伏出品產品的限制,實際上這些企業都是從中國內地轉過去的,因此對中國光伏太陽能企業的出海也造成影響。李明波調研發現,這些中國企業家們目前在向印尼轉移,在轉移過程中又出現了許多新困難需要克服。

此外,中國企業出海需要面對當地所在國的文化、法律、審計合規制度、勞動法規等各種挑戰。李明波因此提醒,企業出海目的地的選擇要謹慎。他在越南的調研顯示,具規模的企業更適合出海,規模太小的企業很可能要虧,在當地的合規成本更高。德勤中國的廖淑君也以製造業和互聯網行業舉例,「生產製造企業出海順利的話,確實可以幫助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拓展銷售渠道,提升整體競爭力。對於互聯網公司,出海也可以助力其拓展海外用戶群、分散經營風險。但同時也面臨着文化差異、監管環境、政治經濟等各種複雜情況,已有公司交了『學費』。」廖淑君說。

廖淑君提到了香港在數據存儲和資金成本上的優勢,她建議企業可以在香港先行先試,也提示企業應該注意出海時的稅收成本。

針對企業出海過程中的本土化問題,孟月表示,自如已經形成了一些成熟的技術、方法論和運營方案,不過由於廣泛涉及環境、文化、社會等現實挑戰情況,也需要尋找本地合作夥伴解決。李明波則表示,有些本土化措施是企業不能不做的,因為有很多政府是強制要求本土化的,比如越南就對外資企業的本地員工比例有嚴格要求。

相關報道:

不出海就出局?「中國企業出海新機遇」研討會在港成功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