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大潮向右 輪盤向左 馬克龍有點累

文/王朔

法國這場提前了三年的選舉,來得意外,結果也意外。瑪麗娜·勒龐沒能打開慶祝勝利的香檳,國民陣線28歲的「網紅」黨主席巴爾代拉,也暫時失去出任法國總理的可能。

7月7日進行的國民議會選舉第二輪投票中,左翼聯盟新人民陣線居首但未能過半,緊隨其後的是總統馬克龍所屬的中間派陣營「在一起」,而之前呼聲極高的極右翼聯盟國民陣線僅列第三。馬克龍提前舉行選舉的「豪賭」貌似得手。

復盤豪賭

按理說,馬克龍離任期結束尚有三年,儘管面臨諸多壓力,包括其陣營在歐洲議會選舉中慘敗,提前解散國民議會並舉行選舉也絕非必選。因此,這一決定被稱為「豪賭」。而準確地說,這是一次風險可控的行動。

聽起來有些事後諸葛亮,其實是一次有趣的復盤:

——首先,馬克龍自2022年連任以來,日子並不好過。因為他的執政聯盟在議會裏只是相對多數,這與2017他剛上台時掌握絕對權力不同,那時的國民議會隨時可以為馬克龍的改革背書。很明顯,現在的選民不想再賦予總統這樣的權力了。這兩年,法國政府不得不多次動用憲法49.3條賦予的特殊權力,不經議會表決而強行直接通過法律。所有人都知道,這是不可持續的。決定提前大選,對馬克龍而言並不那麼突兀,因為局面確實已經很糟。

——其次,馬克龍需要釋放民眾情緒,以減緩極右翼上升過快的勢頭。應該承認,國民聯盟在勒龐領導下「正常化」的轉型比較成功。這一點從2017年和2022年總統大選第二輪中馬克龍與勒龐的得票就可以看出。2017年二者相比是2:1,但2022年則是3:2。同時,馬克龍改革雖然總體上有利於法國的未來,但也稍顯步子過快過急,很多民眾因為現實利益受損而心有牴觸,這一點從2018年底爆發的黃背心運動就可見一斑。

6月初結束的歐洲議會選舉,其實就是一次民眾情緒的發洩。伴隨執政聯盟的慘敗,民眾對政府的不滿和對極右翼的支持也到達了一個頂點。因此,馬克龍認為需要通過再一場選舉進一步釋放民眾情緒,以防止壓力在未來幾年繼續積累容蓄,同時也可讓國民聯盟過早暴露自己的政策短板,更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勒龐2027年成為總統的可能。一句話,馬克龍希望刺激全社會團結起來阻擊極右翼的擴張。這一次,他確實賭贏了。

合縱左翼

左岸(巴黎塞納河南岸),代表法國的精神和文化氣質。

左翼,實為法國強大的政治傳統。

長期以來,法國社會中左翼思想深入人心,尤其是工會組織極其強大,甚至每個法國人都說自己有一顆左翼的心。從政治運行上看,法國又是一個內部矛盾少有妥協的國家,往往喜歡通過激烈的鬥爭甚至是革命來解決分歧問題。因此,在法國有一條「政治正確」的紅線,它是不容碰觸的,否則就會被視為對「共和國價值觀」的破壞。

瑪麗娜·勒龐之所以兩次止步總統大選第二輪,絕非馬克龍多麼受歡迎。事實上,他真正的「鐵粉」不過三成。然而,不讓極右翼上台在法國就是「政治正確」,因為一個「保守、排外」的國民聯盟必然要被所謂「自由、平等、博愛」的正統價值觀所排斥。馬克龍認定極右翼目前雖正在崛起,但尚未完成量變到質變,「變天」的臨界點並未到來,法國仍會團結起來阻止極右翼上台。

事實證明,這一判斷是正確的。此次國民議會選舉中,左翼聯盟「新人民陣線」有200多人退選,為的就是免於內耗,一致阻「右」。據法媒分析,如果沒有退選安排,按照第一輪大選中的態勢,極右翼可能將獲得250至300個席位,在577個席位的法國國民議會,甚至可以實現絕對多數。

豪賭、退選,都無關馬克龍本人,其總統職位還是難以撼動的。

確實,在法國政治陷入混亂之際,不滿馬克龍的人很多,執政聯盟內部都有人質疑其「垂直式」領導過於「專權」。勒龐甚至提出,「只有總統辭職才能擺脫政治危機」,這不是一個「要求」而是「一種客觀事實」。

但在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政治生活中,總統始終處於中心地位,其所受制約甚至比美國總統更少。總統在法國獨自統管外交,有權解散議會和任命總理。總理很多時候反倒更像總統的「大管家」,來協助總統進行施政。除非叛國違憲,也幾乎沒有任何可能讓總統辭職。所以,就算國民議會選舉的「豪賭」輸了,馬克龍也不會提前退場。

與誰「同居」

選舉塵埃落定,各方仍將圍繞國家權力進行激烈博弈,而「共治」大概率會在法國再現。在左翼聯盟中,「不屈法蘭西」的領袖梅朗雄已對總理職位作出「勢在必得」的姿態。

所謂「共治」(Cohabitation),法文意為「同居」,即兩方在一起又相對獨立。這是法國政治生活中一個獨有的現象,即總統和總理不屬於同一陣營。反對右翼時,馬克龍和梅朗雄可以是盟友。論及執政,陣營差別就顯現了。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總統選舉周期原為7年,議會則為5年,存在一個時間差,很可能出現一個黨派的總統還未下台,但另一個黨派的政府總理卻已上台。可想而知,接下來無疑是同床異夢,只能是混亂無為的「垃圾時間」,直到一方下台為止。比如以前社會黨總統密特朗和共和黨總理希拉克,以及後來當了總統的希拉克與社會黨總理若斯潘。

有鑒於此,2002年希拉克總統在第二任期中將總統任期改為了5年,解決了與議會選舉時間差的問題,「共治」出現的條件基本上不復存在。但此次情況比較特殊,由於是提前舉行國民議會選舉,而且總統的執政聯盟並未獲勝,這就又出現了一個「共治」的時間差。無論選擇哪一方組閣出任總理,對馬克龍而言,都會面臨「共治」局面,只是選擇與誰「共治」的問題。

目前看,總理的人選可能來自左翼,但可能大概率不是社會黨前總統奧朗德和呼聲極高的梅朗雄。奧朗德已公開表示不會出任總理,而梅朗雄作為極左翼的代表,與馬克龍在政治理念上存在巨大分歧。若按照前總理菲利普的設想,總理的選擇,將遵循在一個治理協議下團結「保守右翼和社會民主左翼」的大原則。

不管最終方案如何,馬克龍作為總統的權力都將被進一步限制,而法國政治的進一步混亂不可避免。所以對他來說,接下來已經不是還能否推進改革的問題,而是能不能保留原有改革成果不被推翻的問題。

潮水向右

正所謂:富貴險中求,也在險中丟。

政治這一行,可以有熱血的「小馬哥」,卻不會有不敗的「賭神」。

任何選舉投票都存在不確定性。正如當年英國的卡梅倫,算準了2014年的蘇格蘭公投結果,卻讓2016年的脫歐公投跑了偏。拋開馬克龍的個人得失,這次選舉首先改變的會是法國國內政治,而鑒於法國在歐盟和全球的地位,外溢效應自然不可避免,具體影響如何也有待觀察。令人不禁感慨的是,在這個本就動盪的世界,不確定性只會越來越多。

馬克龍一直把實現法蘭西的復興視為己任,當前「馬克龍主義」雖不能說徹底失敗,但也已遭遇重大挫折。至少在歐洲層面,馬克龍所希望扮演的歐洲政治領導者角色將被削弱。法國國內政治力量,無論是極右還是極左,很多時候都與馬克龍的政策相悖,比如反對按歐盟要求限制預算,呼籲更多保護本國產業,雖然不大可能真正退出北約,但也都對跟美國、北約的關係不那麼感興趣,更談不上支持對烏克蘭的援助。

接下來即將召開的北約峰會,恐怕就要面對一個更「不聽話」的法國了。

「我們的勝利只是被推遲了。」勒龐在選舉後這麼說,並非只是自我寬慰。

此次法國國民議會選舉的結果,是對極右翼崛起的一次阻擊,對於傳統主流政黨應該堪稱一次勝利,馬克龍儼然保住了「歐洲抵禦民粹主義的最後一個堡壘」。但環顧歐洲,極右翼、疑歐勢力的上升已然成潮,他們不會放棄繼續爭取民眾支持,並將彼此呼應聯合,進一步影響歐盟及各成員國的決策。用勒龐的話說,「潮水正在上漲。這次漲得不夠高,但它還在漲。」

(作者為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