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會前瞻 | 保駕中國式現代化 抵禦外部風險挑戰

早前在福州市閩侯縣南通鎮古城村,科技特派員(左一)在給古城村養殖戶們傳授金魚選種育種技術。(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記者 海巖 北京報道)備受矚目的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將於7月15日至18日在京召開,重點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在三中全會召開前夕,多位專家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表示,中央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根本方向是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改革將重點圍繞破解制約高質量發展的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這一主線展開,最終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的推動力和支撐力。專家預計,財稅、金融、要素市場、科技等關鍵領域體制機制改革有望在三中全會上進行具體部署,來增強社會發展的活力和信心。

三中全會將部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增強社會發展活力和信心

當前,無論是全球的發展還是中國的發展,都站在了一個重要的歷史關頭,戰略機遇與風險挑戰並存。從全球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向縱深發展;但與此同時,世界疫情影響深遠,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局部衝突和動盪頻發,世界進入新的動盪變革期。對於中國來說,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高質量發展遇到卡點和瓶頸,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糧食、能源、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以及防範金融風險仍需攻堅克難,重點領域改革還有不少硬骨頭要啃,就業、教育、醫療、託育、養老、住房等民生難題待解,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亦有升級的風險,還需要留足政策空間應對「黑天鵝」「灰犀牛」。在此背景下,中央謀劃和部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彰顯中國改革開放不停止的堅定決心。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將以放眼全球、擁抱世界的視野來謀劃。圖為工人在位於青島市即墨區的一汽解放青島汽車有限公司總裝車間工作。(資料圖片)

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黃漢權近日在接受訪問時表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將以放眼全球、擁抱世界的視野來謀劃。通過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一方面,「堅決破除妨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着力破解制約高質量發展的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和結構性矛盾,使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走得順、行得穩」;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蘊含的歷史機遇,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發展機遇,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提高應對外部挑戰和抵禦風險的能力,為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能、拓展新空間。

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在國家信息中心原首席經濟師祝寶良看來,目前中國人均GDP在13,000美元左右,站在高收入國家門檻前。「中國正處於工業化中後期和服務業快速發展階段,要素投入結構、產業結構、需求結構、收入分配結構都會出現較大變化,經濟發展積累的矛盾和問題也開始顯現,中美戰略博弈還在持續。」祝寶良認為,要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速中國經濟轉型,激發增長強力和空間,以及有效應對美國科技、人才、金融、產業、資源等多領域打壓。

祝寶良認為,中央即將召開的三中全會將對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統部署,提出構建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內容肯定會全面而廣泛,一些基礎性制度改革及當下迫切推進的改革有望得到具體部署和安排。首先是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強對私人產權保護等,三中全會要給民營經濟和市場主體政策「定心丸」。第二是加快推進要素市場改革,建設統一大市場,完善戶籍制度改革、社會保障制度全國統籌等,近期一些地方在土地、人口流動方面進行試點改革,也對外釋放出改革信號。第三是財稅、金融體制改革要加快推進,讓財稅金融制度更加適合高質量發展,更加支持新質生產力。第四,進行收入分配改革已迫在眉睫,完善分配制度,規範收入分配秩序,規範財富積累機制,同時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中央有望全局謀劃和具體部署。

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認為,三中全會部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有望推動一些關鍵領域的體制機制改革,來調動地方政府、企業家、居民和科學家四大主體的積極性,從而增強整個社會的活力和信心。

首當其衝是推動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解決地方債務風險和當前財政運行偏緊等問題。羅志恒認為,其中,需要釐清政府與市場關係,界定政府職責與規模,避免政府支出責任無限擴張;一定程度地調整中央和地方的事權和財權,比如,上收部分事權和支出責任到中央和省級政府,減輕地方政府和市縣政府的支出壓力;穩定宏觀稅負,朝着有利於統一大市場建設、綠色發展、縮小貧富差距等高質量發展的方向,對稅收政策進行結構性調整。

羅志恒還提到,第二個改革重點是,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不斷完善產權保護、市場准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而提振企業家信心。

此外,推動收入分配、戶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提高醫療教育和養老等水平,化解居民消費率偏低的長期問題,調動居民積極性。推動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實施股權激勵、推動產學研一體化,更大程度上提高人力資本參與收入分配的比重,調動科學家的積極性。

服務貿易話語權爭奪激烈 提速拿出中國方案

三中全會繼續對擴大開放做出部署。中共二十大明確提出,加快在規則、規制、管理和標準方面同國際高標準開放體系對接,穩步推進制度型開放。國家信息中心原首席經濟師祝寶良認為,通過對接國際貿易規則,擴大服務業開放,放開教育、醫療服務、增值電信、文化、研發設計等市場准入,同時也需要進一步推動國內改革,包括國有企業改革、政府採購體系改革、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等。

作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主要成員之一,中國全面履行了承諾和義務,零關稅比例已超過65%,在原產地規則、海關程序、技術標準等方面也將實現統一。《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作為高標準自由貿易協定,具有開放標準高、覆蓋範圍廣、邊境後議題多等特點,涉及知識產權保護、環境保護、國有企業、政府採購、補貼、勞工標準、監管一致性、透明度、反腐敗等多個領域。我國已正式申請加入,需相應推進國內各領域改革。

另外,服務貿易已成為引領經濟增長的重要領域,電子商務和數字貿易已成為中國外貿發展的新引擎。祝寶良認為,目前的主要矛盾是,全球正在圍繞如何制定電子商務的規則體系進行激烈競爭,特別是在國家安全利益方面,數據跨境流動、跨境域名的落地、數據確權等方面的話語權競爭十分激烈。「我們應努力在全球貿易規則制定和重塑中發揮中國的影響力,從適應全球發展趨勢、維護國家利益和企業利益的出發點,拿出中國的可行性方案。」

特稿|打通新質生產力堵點 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

2023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要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受訪專家指出,三中全會部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一個關鍵目標就是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通過深化科技體制、教育體制、人才體制等改革,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為經濟社會長期發展培育新動能。

在新業態新領域應繼續放寬准入

中國社科院經濟所所長黃群慧表示,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多方改革共同發力,包括必須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激發各類經營主體發展新質生產力;進一步構建高標準市場體系,建立和完善數據等新型要素交易的基礎制度,推動各類生產力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完善支持創新的基礎制度,深化科技、教育、人才等體制改革;以及收入分配、生態文明、對外開放等體制改革。最終目標是打造開放的創新生態,吸引全球新型生產要素資源匯聚,提高新型生產要素資源配置效率。

黃群慧建議,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首先是不斷完善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體制機制,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創造不同所有制企業能夠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方面有效合作的創新生態。其中,國有企業肩負原創性技術策源地、產業鏈鏈主的使命,應當積極探索長期主義的績效考核機制和創新容錯機制。

產權保護、市場准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的改革需要進一步加強。黃群慧建議,在新業態新領域應繼續放寬准入,圍繞着數據、知識、人才、專利等新型生產要素探索市場化體制機制,完善數據要素開發利用機制,完善人才培養使用流動機制,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等,來推進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

黃群慧特別強調,應當通過體制機制改革,着力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引進、留住和用好海外頂尖人才,收入分配更好體現數據、知識、技術、人力資本的價值。

(來源:香港文匯報A05:要聞 2024/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