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安徽「大茂社區」姚順武:你沒聽說過「生態美超市ECO Beauty Supermarket」?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孫曉旭 採訪報道)還記得「ESG研學」回顧—安徽黃山篇嗎?研學團隊以黃山當地「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為切入點,開啟了ESG研學課題的探尋。新安江,發源於安徽黃山境內,東入浙江「千島湖」,作為連接皖、浙兩省最大的入境河流,更是長三角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本世紀初,新安江流域生態安全面臨嚴峻挑戰。習近平主席作出重要批示,「浙江、安徽兩省要着眼大局,從源頭控制污染,走互利共贏之路」。由此引領出一段持續推進至今的綠色故事。

本次大公文匯網、點新聞採訪了安徽省黃山市歙縣深渡鎮大茂社區黨總支書記姚順武,鎮政府號召農民調整產業結構,依託「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和國家4A級景區——「新安江山水畫廊」,大力推進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產業經濟。新時代,江河畔,新的生態文明故事就此展開。

新安江山水畫廊。(受訪者供圖)

記者:請您簡要介紹一下您的工作背景和「大茂社區」基本情況。

姚順武:我是在「新安江」邊上長大的,從一個農民變成一個社區的工作者,又從社區工作者成為社區的書記,作為大茂社區當家人——村書記已經20多年了。「大茂」是一個農村社區,大部分居住人口都是農民,祖祖輩輩都是依靠山水來生產生活的。我們的主要傳統產業就是茶葉和枇杷,解放前也就是有出去經商的徽商。在新的時期,大茂社區緊緊圍繞着「新安江流域治理」的產業發展,我們現在有二產和三產,除了傳統產業和旅遊服務業,再加上新增加的產業,如「林下中草藥」的種植,大茂社區通過多年的努力,到2023年底我們人均年收入已經超過3萬元人民幣,村集體年收入200多萬。

安徽省黃山市大茂社區。(受訪者供圖)
安徽省歙縣深渡鎮大茂社區黨總支書記姚順武。

記者:您剛剛也提到了新安江流域的生態治理,大茂社區的發展,是在「新安江流域」生態治理背景下進行。想進一步問一下您,在「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實施以來,當地的水質改善情況如何?是否有具體的數據或案例可以分享?

姚順武:「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是從2012年正式開始實施的,自從這項機制實施以來,我們就緊緊圍繞機制內容、方向作當地的生態治理。「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實施之前,我們沿江有一些化工的企業、工廠,所以當時流域的水質是有污染的。尤其到了枯水的季節,由於廢水排入新安江,我們的江水往往是有顏色的,像「醬油」一樣的顏色,家裏面的魚也有很多受污染之後死掉。

在汛期的時候,沿岸垃圾很多,因為沿江兩岸的群眾生活習慣是把垃圾、污水倒入江裏面,導致江面上有很多的生活垃圾。「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實施之後,水質通過我們的治理、改善,有非常顯著的效果。現在,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很清澈的江水,岸上的工廠關閉了,岸上的垃圾也進行集中收集處理,群眾的生活污水全部接污納管,集中到污水處理終端,處理過後達標的水還可以作為有機肥料循環使用。

我們的江水從外觀上很清澈,在技術層面上,江水再跟浙江交界的接口有檢測的設備,檢測的水質要穩定的達到「二類地表水」的標準,考核系數p值也要連續達標。新安江水質的改善從感官到數據都有了,這就是我們在「生態補償機制」的指引下,通過「治理」和諸多的付出,取得的顯著成果。

在水質得到改善之後,群眾居住、生產和生活的環境也好起來了,所以說「治理」是為了整個流域的發展而付出,也是為了我們自己要贏得一個好的發展環境而付出。作為基層的組織,在做這項工作的過程當中,我們從引導群眾、組織群眾來做流域生態治理,從原來群眾是被動的,到現在群眾已經是主動地保護流域水資源。

新安江江邊社區景色。(受訪者供圖)

記者:您剛才也提到了「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實施以來生態環境的變化,您覺得對當地的居民的環保意識提升有哪些影響嗎?是否有一些相關的社區活動或者是教育項目?

姚順武:「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實施對我們居民的環保意識提升有很大的幫助。我們以往的垃圾處理方式有很多陋習,居民都是把垃圾往外丟,丟到水坑裏,讓它流到江水裏面。這樣我們上游丟下去之後,流到中游,對我們的生活有很大影響。一方面是感官上,另一方面是水質對居民生活的實質影響。在汛期時候,我們去江邊洗個手皮膚就會有感覺,嚴重還會產生過敏或者炎症,這都是由於江水污染造成的。當時我們沒有「生態補償機制」作為指導,又沒有統一治理思想。治理機制實施以前,居民是放任這種生活方式的。

在「生態補償機制」實施之後,首先我們幹部知道「我們想幹什麼,要幹出什麼樣的目的和效果」。通過我們幹部又對我們的群眾說,流域治理是為了環境保護,好的生態優勢能夠轉換為發展優勢,從而更好地生產和生活。

居民保護的意識,以前一開始是很被動,岸上很多工廠關閉之後在工廠上班的人就失業了,本來就近上班的,這些人要到遠處去找工作。岸上原來的養殖場和水上的網箱養殖戶都退養,原本以這個謀生的村民就失去了原有的經濟來源,所以他們就要謀求其他產業的發展,要重新來。

記者:您講到有一些沿江工廠、養殖場退養後,可能會有當地居民有失業的情況,需要謀求其他產業發展。請問對於這種情況,社區是如何治理的,是否有提供其他的工作機會?

姚順武:幾項產業的退出,人數是眾多的。人員的退出是要有新興的產業來承載。在這一方面,我們的政府很給力,「生態補償機制」是中央的決策,讓我們有中央和省、市、縣的配套資金,對退出原有產業的群眾實施補償。幾方面的補償資金,讓群眾從舊產業到新產業有很好的過渡。比如說,我們退捕漁民的捕魚工具、漁船,政府給予回收,提供過渡期的最低生活保障,補償交養老保險等政策。同時提供轉產培訓幫助,比如,枇杷和茶葉的種植技術,綠色防控(不用農藥及化肥,實現有機化生產),這樣就能提升農產品的品質,贏得市場的認可,增加收入。與此同時又減少了農業面的污染,保護了水質,群眾都有了更大的獲得,環保意識不斷增強,助推了產業的良性發展。我們也在發展鄉村旅遊經濟,現在社區的環境好了,遊客多了,岸上的產業也興旺了,退出原來產業的群眾能在新產業中比以前獲得更多。

大茂社區群眾檢查茶葉生長情況。(受訪者供圖)

記者:下面這個問題您剛才已經提到了,關於像當地的居民,他們是否感受到生態環境改善帶來的直接或者是間接的收益,像旅遊業的發展,農業生產的提升,您有沒有什麼想要分享的?

姚順武:是這樣的,我們原來環境差的時候是沒有旅遊業態的,路過這裏的人看到髒亂差,掉頭就走,不可能像現在這樣,到這裏停下來走走看看,還要在這裏消費。我們現在發展全域旅遊,村莊都清清爽爽,風景秀麗,成為景區村莊。

我們的群眾在自己家門口就能有經濟收入,靠好的環境就能吸引到城市人們來社區,來新安江旅遊,這就是生態環境改善給我們群眾帶來的直接收益。好的生態環境,居民的獲益是方方面面的,包括我們的農產品,採用有機種植,產量、質量好了,也有了市場更好的價格。群眾對於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也更高了,種出的產品有價值,群眾就更願意種。我們現在的產業,應該說呈現出的是越來越興旺的勢頭。

「大茂社區」周邊枇杷樹。(受訪者供圖)

記者:您剛才分享了生態環境的改善對於當地的經濟,包括居民的就業和旅遊業的發展都有很多幫助。在平衡生態保護和當地經濟發展過程當中,您是否也會面臨一些挑戰?如何看待生態保護與經濟利益之間的關係?

姚順武: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經濟發展在「保護」的前提下,就會面臨很多的制約。比如說,我們的生態紅線是不能觸碰的,所要運營的產業,就必須符合環保的需要,不是所有的產業在我們這裏都能夠發展,發展的面就窄了,這就對我們提出了挑戰。原來有些傳統產業不能做了,我們必須要發展符合環保需要的綠色產業,對我們的群眾也有更高的要求,生產的產品都必須符合綠色產業的標準。目前來說,我們的生產發展還是比較單一,比如說只有「鄉村旅遊業」還是不行的,特別是前面的三年疫情,也讓我們意識到旅遊業是非常脆弱的,我們的群眾應該有穩定的一產,還要有二產深加工來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再加上三產,群眾就有了可靠的產業收入。

我們也正在嘗試着對產業發展進行新的突破,新的產業也會有很多不確定性。提到生態保護與經濟利益之間的關係,我們覺得還是首先要保證生態保護,沒有生態保護,沒有好的生態環境,其他的都無從談起。好的環境生產出來的產品才能稱為好物,贏得市場的認可。保護是前提,而後經濟的發展也是必須,在這兩者之間,要在保護的基礎上謀求產業的發展。

記者:您說到生態保護是前提,經濟發展也是必須,您又是如何看待目前大茂社區的「村民自治」和「社會區域治理」情況?

姚順武「大茂社區」的村民自治,早前是探索,現在是有總結的。「村民自治」是讓我們社區的一些事務、決策,讓群眾參與進來。這樣,群眾就知道現在我們想做什麼,要做成什麼樣的結果。正是群眾的參與,讓我們決定的事務在執行起來就非常之順利。作為基層組織,我們是為群眾提供服務,即服務於群眾日常生活,又服務群眾發展。這兩項職能,如果只是幹部在幹、群眾在看,那麼群眾對你懷疑,這樣幹的很累,還不出成效。特別是在基層治理的過程當中,沒有群眾的積極參與,是幹不成事的。大茂社區正是基於群眾的共同參與,讓群眾體會到村裏的事就是自己的事,自己是主人,所以在治理和發展中能夠做成治理優、促發展的成效。

記者:您分享的「大茂社區」目前的「村民自治」情況,讓人印象非常深刻。這次我們的黃山「ESG研學」之行,也有到當地的「生態美超市」參觀。您能否再分享一下,您認為應該如何進一步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和參與度,是否有具體的宣傳措施可以推薦?

姚順武:要把群眾的環保意識樹立起來,之後才能夠把環保的工作做好。「生態美超市」是黃山市在實施「新安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試點中的創新舉措。「生態美超市」的建立,讓我們的群眾在用撿回的垃圾兌換生活物資有收穫的同時,更有為環保做貢獻的榮譽感。通過這樣的新舉措,讓我們的環境變得更整潔。以前「生態美超市」是叫「垃圾兌換超市」的,群眾在兌換垃圾的時候,覺得不太光彩,所以大家來超市都是遮遮掩掩的。後來經過省委調研,改命名為「生態美ECO Beauty Supermarket」超市,群眾的積極性更高了,撿垃圾贏積分來生態美超市兌換生活物資。現在我們黃山大多數村都設有「生態美」超市,也得到了「生態補償機制」項目的資金支持。

黃山本地社區「生態美超市」。(網絡圖片)

記者:原來「生態美ECO Beauty Supermarket」超市的名字由來還有這樣的背後故事。今天採訪您最後一個問題,您覺得大茂社區可以為其他的地區建設提供哪些經驗或者借鑒嗎?

姚順武:在前面採訪中我有提到,大茂目前是如何來建設社區、如何來讓群眾共同參與,又如何讓群眾來共同分享,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大茂社區就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大茂樣本。群眾共同參與到我們治理和發展當中,也充分體現了「村民自治」的自主治理效果。大茂社區治理優、促發展離不開黨建引領,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帶領群眾一起做出的成效。這樣的成效要與周邊的村一起共享,就是聯村帶村,謀求區域性協調發展,做成更大的產業,為全流域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做貢獻。

記者:非常感謝姚書記,給我們分享了這麼多關於大茂社區發展及「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下環保、村民自治等方面的見解,我們也希望大茂社區可以在未來的發展過程當中取得更加卓越的成就!

相關推薦閱讀:

走進「ESG研學」全流程回顧——安徽黃山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