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社評|補齊創科短板 加速成果轉化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昨日到訪香港大學初創企業燧氏科技,了解本地初創企業的發展和本港科研成果的轉化。他表示創科局將推出一系列措施,大力扶持本地初創企業,包括檢討創科創投基金、推出新型工業加速計劃,以及稍後開始第二批「產學研1+計劃」申請。特區政府推動的一系列措施具有前瞻性及針對性,是推動香港創科加快發展的重要一步。

香港發展創科的其中一大優勢是高等教育發達,擁有五所全球百大的院校,基礎研究實力雄厚,國際化水平也很高。另一方面,香港亦存在明顯短板。一是香港在產業化、人才市場、應用場景方面,空間相對較小;二是過去的特區政府奉行「小政府、大市場」原則,對科研投入不多,對創科支持不足,這就導致研究成果難以落地。科技大學前校長朱經武曾慨嘆,香港投放於科研的經費不足,亦沒有實質的政策協助業界將科研成果商品化,令不少優秀的科研項目白白浪費。

現屆特區政府上任兩年以來,情況出現很大的改變。去年10月推出的「產學研1+計劃」,可謂有的放矢。此計劃旨在資助院校有潛質成立初創產業的團隊,將研究項目商品化,資助金額由一千萬元至一億元不等。早前公布首批24個落實參與項目,集資金額達10億元。當中5個由科大團隊承擔,涉及基因治療、癌症腫瘤成像、污水處理、感測晶片和人工智能機械人等,具有很大發展潛力和廣闊的市場前景。

孫東昨日預告,即將開始第二批項目申請,按照政府及企業1:2的配對原則,企業最多可申請到2億元。這意味着政府資助加碼。事實上,在「產學研1+計劃」下,初創企業得到的不僅是起動資金,更可以在政府協助之下與產業合作,打通科研成果商品化的最後一里路,最終將創意變成產品,改善人類的生活,並推動發展經濟,提升香港的競爭力。

特區政府還將檢討創科創投基金,通過優化基金投置,可以推出更進取、更貼近市場的新方案。早前港投公司與兩家重點企業簽署合作協議,這不單是政府參與企業發展,更創立新型的「領投模式」。在此模式下,幫助創科企業實現「從零到一」的蛻變,而港投公司建立的創科平台則實現「從一到無限」的轉變,加速形成香港的創科生態鏈。

共建大灣區,則是香港發展創科的另一大有利環境。香港與深圳、廣州等大灣區內地城市,在創科方面各有優勢,各有不足,雙方聯手可謂「天作之合」。近日獲得國家最高科技成就獎的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指出,香港科研實力位於全球「第一檔」,不足之處則可以通過建設國際創科中心來解決。特別是香港北部區域的重新規劃,將香港科創與深圳、廣州的科技結合在一起,如此一來,人才的交流更加充分,在應用場景、企業的部分,亦為香港業界提供更大的空間。他強調,透過河套合作區的成立,港深雙方可加深項目深度合作,把產學研充分結合起來,達到強強聯合、協同發展的效果。

從「搶人才」、「搶企業」,到推出產學研一體化、大力扶持初創產業,再到創新與獨角獸企業的合作模式,這些政策連番推出,令人感受到特區政府在發展創科方面的務實進取和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在拚經濟、拚發展的今天,管治理念的創新,是香港科技創新的重要條件。在國家支持、特區政府全力推動、業界和衷共濟之下,香港發展創科漸入佳境,新質生產力不斷形成,這為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來源:大公報A3:要聞 2024/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