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張曉晶:建設金融強國 港拓數字金融具優勢

(大公報 記者孫志、實習記者蘇雨潤)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深刻闡釋了金融強國的豐富內涵和六大關鍵核心金融要素。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張曉晶接受大公報專訪表示,金融強國是總書記提出的一大戰略目標,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可發揮獨特且重要的作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越穩固,中國的金融就越安全。他並建議,香港在金融科技、數字金融領域大膽創新,可考慮在加密資產領域先行先試。

建設金融強國須具備「強大的貨幣、強大的中央銀行、強大的金融機構、強大的國際金融中心、強大的金融監管、強大的金融人才隊伍」等關鍵核心金融要素。張曉晶相信,除強大的中央銀行之外,香港在其他關鍵核心要素中都能發揮作用,「只不過發揮的作用有正面的、側面的,有主導的、輔助的」:強大的國際金融中心方面,香港有其獨特優勢;強大的貨幣方面,香港可助力人民幣國際化;此外,香港集聚了大量金融人才和一流的金融機構,其監管體系也非常國際化,可在金融強國建設過程中提供更多方面的支持。

張曉晶建議香港在金融科技領域大膽創新。圖為交通銀行的數字人民幣錢包App。(中新社)

加密貨幣領域是重要試點

香港除了成熟的、與國際接軌的法律制度外,也是全球最自由的經濟區域和自由港,作為國際金融樞紐,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可發揮連通全球的作用。張曉晶指出,當前國際地緣政治環境中,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和地位的穩固,還須統籌考慮「金融發展與安全」因素。面對以美國為代表的對華打壓的地緣政治挑戰,香港金融中心要在安全方面發揮作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越穩固,中國的金融就越安全,這點非常重要。」

張曉晶強調,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已具備包括監管、制度等在內的諸多堅實的金融基礎設施,維護中國的金融安全需要好的金融人才。建設金融強國、確保金融安全方面,中國需要更多既懂金融又懂技術的複合型人才,這些方面香港都可提供借鑒和經驗。金融強國建設須首重「金融安全底線」,沒有金融安全,強國便無從談起。香港在金融強國建設過程中,有維護國家金融安全的責任,也必須發揮自身應有的作用。

美國正在通過旨在建立全球標準的監管框架的「FIT21(21世紀金融創新與科技法案)」立法,並大概率通過,此舉將強化其在全球加密貨幣領域的政治影響力。張曉晶認為,美國的監管框架一旦出爐,全球可能會競相模仿。中國也應在該領域進行探索,不然或失去在數字資產領域的主動權,「香港有必要在數字資產、加密貨幣領域進行重要試點」。

近年,中國在推動數字人民幣方面成效顯著,但更多屬於零售型數字人民幣,對人民幣國際化的作用有限。從人民幣國際化角度看,起作用的是央行數字貨幣橋項目。張曉晶說,較之數字人民幣、央行數字貨幣橋項目,另一個值得關注的賽道就是私人部門所創設的加密資產、加密貨幣。香港首批6支虛擬資產ETF已獲批,在虛擬資產領域香港做了很多工作,但相比美國還有很大差距。

守住數字陣地 「必須要有緊迫感」

要與數字化的未來世界接軌,就需要開放數字領域、擁抱數字資產。這是美國《21世紀金融創新與科技法案》的初衷。事實上,今年3月,SWIFT已經完成了央行數字貨幣和加密貨幣互聯互通方案的第二階段沙盒測試,使得傳統的美元清算系統能夠容納加密貨幣和數字資產。張曉晶特別強調,在數字資產、加密貨幣領域,香港必須走在前面,通過大膽創新試驗,為中國爭取更多的數字資產領域主動權,守住這一重要的陣地。「必須要有緊迫感,這個任務目前只能由香港來承擔,無論科技金融、數字金融,抑或是未來這種數字化(代幣化)資產等,這些方面將會是香港非常大的優勢和特色領域。從金融強國建設,以及香港的定位看,這個角度更有意義。」

他分析到,香港在數字資產、加密貨幣發展領域具有先天優勢。香港法律制度以普通法系為根基,學術界普遍觀點是「普通法具有更強的靈活性和適應性,有利於各類創新活動,包括金融創新」,認識不到這一點就根本無法理解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特別之處。金融創新是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關鍵核心,也是金融機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競爭力。當前,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在人才、制度、營商環境、金融基建等方面,與紐約、倫敦兩大全球性國際金融中心相比已不遜色。但在面對當前複雜地緣政治環境帶來的挑戰,以及全球主要國際金融中心之間的競爭演變背景下,香港金融創新空間還需要進一步拓展。

張曉晶簡歷

張曉晶

張曉晶,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CNBS)主任;中國經濟50人論壇成員;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成員;入選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領銜編製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長期從事宏觀經濟金融形勢跟蹤分析;參與、主持國家「十一五」至「十四五」規劃的研究與評估工作;主持中央財辦重大委託課題及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

出版《符號經濟與實體經濟:金融全球化時代的經濟分析》、《中國經驗與中國經濟學》、《傳統中國的財富積累與分配》等著作。榮獲的獎項有: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首屆「孫冶方金融創新獎」、第五屆「中國軟科學獎」、第六屆「張培剛發展經濟學獎」、第十七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服務國家|港助力人幣國際化 在岸與離岸市場協同發展

國際貿易促進本港離岸人民幣投融資加速發展。圖為在山東煙台等待運輸的商品車。(新華社)

2022年央行與香港金融管理局簽署常備互換協議,並擴大資金互換規模以來,先後在老撾、哈薩克斯坦、巴基斯坦、巴西新設人民幣清算行,推動海外人民幣清算網絡持續優化。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數據顯示,得益於人民幣在國際跨境貿易結算中的推廣使用,過去兩年本港的離岸人民幣投資、融資加速發展,2023年本港人民幣信貸同比增140%,離岸人民幣債券發行量增逾60%;截至今年4月底,本港離岸人民幣存款錄10882億元,較3月底的9447億元增約15%,暌違兩年再度升穿萬億整數關。

張曉晶認為,香港是最大的人民幣離岸市場,多年來在全球市場中的份額始終穩定在70%以上,未來可以將該市場繼續做大。具體而言,包括豐富人民幣計價產品,如用人民幣投資的股票、債券、衍生工具等。對香港而言,資本自由流動是香港助力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的一大優勢,後續可開發更多人民幣計價理財產品,藉此不斷壯大香港的離岸人民幣市場。

除支持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健康發展之外,中央層面也要求「促進人民幣在岸市場發展」。「人民幣國際化不能局限於離岸市場,未來在岸與離岸市場如何協調合作,亮出協同發展『組合拳』,或是進一步深化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發展,乃至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縱深發展的一大重要方面。」張曉晶說。

把握挑戰|國家雙碳目標 綠色金融機遇

伴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轉向可持續發展模式的努力,綠色金融已經從行業的專業話題演變為國際主流趨勢,其中蘊含的廣闊市場機遇日益顯化,中國內地和香港已經成為突出的機遇捕捉者。

「都是機遇,其實也都是挑戰。」談及綠色金融和ESG在香港的發展時,張曉晶表示,接軌國際是香港目前最大的優勢,集中體現在與國際接軌的法律、會計和稅務標準上,具備清晰的治理架構和廣泛的國際參與度,有利於推動綠色金融在港的進一步發展。「香港背靠內地的支持,在綠色金融方面具備極大的發展潛力。」張曉晶認為,香港的綠色金融發展結合中央提出的「雙碳」目標,未來發展前景可觀。

綠色金融發展前景可觀。圖為福建東山縣的海上光伏電站。(新華社)

除了綠色金融發展的優勢外,香港也面臨着挑戰。張曉晶指出,相比於其他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面臨的問題是自身體量太小,而內地和香港之間的法律制度、資本賬戶管理、監管稅收等方面均存在差異。「這還需要通過制度型開放以及大灣區建設等抓手作進一步的探索。」

鞏固優勢|加強灣區內部聯動 提升競爭力

張曉晶指出,香港同外部接軌的同時,要加強大灣區內部聯動,增強發展動力。圖為深圳崗廈北地鐵樞紐。(中通社)

作為亞洲最大的財富管理中心、資產管理中心,第二大對沖基金的樞紐,香港面對瞬息萬變的時代環境和激烈的國際競爭,如何進一步提升競爭力成為了亟待商討的問題。「香港要堅持國際化,越國際化它就越有競爭力,這個大方向是不變的。」談到香港金融業未來的發展時,張曉晶表示,香港要更多的與外部世界融合,深化同各國各地區更加開放、更加密切的交往合作,為促進香港繁榮發展、提升香港競爭力注入強大動力。

張曉晶還指出,香港同外部接軌的同時,更要加強與內地的融合,特別是要加強大灣區內部聯動,內地的人才輸入可以為香港的發展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司法管轄區可能就那麼大,但實際上它跟周邊的廣州深圳都有很大的合作空間,我認為這是它提升競爭力的非常重要的支撐。」

除了與國際和內地融合外,如何做好差異化競爭對香港的下一步發展至關重要。「提升競爭力就是要做不一樣的東西。」張曉晶表示,伴隨上海國際大都市功能定位的確立以及「五個中心」建設的逐步落實,香港應該充分利用特區「特」的優勢,在普通法體系下充分發揮資本自由流動的力量,借助法律和政策的傾斜來實現差異化競爭。此外,還要同新加坡進行差異化競爭,在金融科技、虛擬資產、數字資產這些新興領域中保持發展態勢並加快發展進程,建立獨特的領先優勢,進一步提升香港的競爭力。

(來源:大公報A8:要聞 2024/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