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回歸27周年|河套合作區有望成為大灣區新質生產力源泉

6月11日,河套深圳園區向10個中試平台授牌,加快來自港澳、國際及內地的科技成果轉化。圖為國際產業中試平台授牌儀式。(大公報記者胡永愛攝)

(大公報 記者 胡永愛)人才是第一資源,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要素。香港特區政府把握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加快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是應有之義。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5周年,也是香港回歸祖國27周年。《規劃綱要》明確大灣區要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的戰略定位。過去兩年,香港特區政府對河套創科合作高度重視,在加速香港園區建設的同時,鼓勵並支持港企、港高校、港研究院落戶深圳園區,推進兩地協同發展。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等去年落戶深圳園區,深圳園區「港味」日益濃郁,港深科研合作更加緊密,加速創新資源集聚,河套可望成為大灣區生物醫藥發展重地,乃至香港新質生產力源泉。

2017年7月簽署的《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明確支持「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建設。七年裏,對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下稱合作區)的規劃及若干具體政策相繼出台,深圳園區成為支持香港融入大灣區乃至國家發展的前沿陣地。

2023年8月,國務院印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給合作區以新的定位:深港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先導區、國際先進科技創新規則試驗區以及粵港澳大灣區中試轉化集聚區,並提出到2035年將其打造為「世界級的科研樞紐」的目標。

創科合作 深港雙向奔赴

中央惠港政策越來越具體而豐富,深港河套創科合作以驚人速度雙向奔赴。當前,特區政府正全速推進合作區的香港園區(即港深創科園)建設。今年4月,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有限公司與首批共59個機構簽署合作備忘錄,分別來自香港、內地和7個海外國家,多聚焦於生命健康科技、新能源和微電子等產業,估計將投資逾10億元,創造數以千計的就業機會。園區內首批三棟大樓將在年底陸續落成,即將營運。

同時,深圳園區「港味」日益濃郁。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2023年9月開園,已進駐40家香港企業和機構,涵蓋生物醫療、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機器人、新材料、微電子、金融科技及可持續發展科技等7大範疇。

香港創業者劉振韜於2019年在香港組建芯片研發團隊並進入香港科學園孵化。得知設立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當即決定將深圳分公司從羅湖搬來。

「香港科學園由香港政府發起建設,一直鼓勵港企落戶於深圳園區。」深圳分園不僅在投融資方面積極幫助山河半導體牽線各大銀行與投資機構,還定期開展專場路演,普及最新政策,「在河套深圳園區發展一樣能感受到特區政府對於企業的關心與支持,我們在此發展很安心。」

港高校團隊設AI實驗室

隨着深港合作向更高水平邁進,越來越多香港高校科研團隊扎根河套合作區。目前,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5所「世界百強」高校共10個重點科研項目已在深圳落戶並開展相關項目工作。香港科技大學深港協同創新研究院於2020年在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成立後,至今已設立17個實驗室,建成科研隊伍130多人。「在河套合作區的支持下,近兩年我們新引進科研團隊設立了包括智能建造實驗室、人工智能建造實驗室等7間實驗室。」港科大深港協同創新研究院執行總監高凌雲介紹。

生物醫藥是河套合作區重點發展的產業,2023年產業規模已超百億元。《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提出要推動精準醫療、細胞治療等交叉學科領域技術創新。創新引領,乘勢而上。去年,香港政府協助推動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河套深港科技創新轉化醫學研究院與亞洲抗衰老及轉化醫學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去年落戶河套深圳園區。

「特區政府通過科技創新及產業發展局(ITF)的資助計劃,支持了河套深港科技創新轉化醫學研究院、亞洲抗衰老及轉化醫學研究中心的兩個聯合申報項目,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河套深港科技創新轉化醫學研究院執行院長王雪萊表示,這不僅為研究中心提供了迫切所需的資金支持,也為它們與本地創新生態系統建立了深厚的聯繫,為未來生物醫藥行業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拓展生物醫藥產業香港別具優勢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內,香港城市大學福田研究院的科研人員正在做實驗。

臨床應用

本港臨床測試數據可同時獲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和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CFDA)等認可作藥物註冊用途,促使香港成為跨國製藥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平台。

人才培訓

香港有5所大學在QS世界大學排名中躋身首100名,今年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在醫學領域均居於首50名以內。這些大學越來越多把研究成果轉化為商品。

上市集資

香港是全球領先的生物科技公司集資中心之一。至2023年底,有126間醫療健康及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上市,集資額2766億港元。

資料來源:香港貿發局

深港河套創科 向更高水平邁進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港味」日益濃郁。(新華社)

高端科研項目

河套合作區推進和落地高端科研項目超過160個,匯聚8個世界500強企業研發中心、香港5所世界百強高校項目10個、1.5萬餘名科技科研人才,累計PCT國際專利申請量超1700件。

香港高校研究院

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在河套合作區成立研究院。其中於2020年5月成立的香港科技大學深港協同創新研究院團隊成員已發表430篇論文,其中在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超過300篇,申請專利59項。

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

深港政府共同出資建設的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自2023年9月開園以來,已進駐40家香港企業和機構。

資金「過河」便利化 科企發展增底氣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轉化醫學研究院發布首單「科匯通」試點業務。

去年9月,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科匯通」業務正式試點,進一步便利園區科研機構外匯登記、匯款、變更、註銷等各項業務,越來越多的科研機構通過這項業務拿到了從香港轉入的境外科研經費。今年3月舉辦的「河套金融服務日」活動上,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分行、國家外匯管理局深圳市分局表示,2024年將聚焦河套科技創新需求,推動「騰飛貸」「科匯通」等試點擴面增效,深化深港跨境徵信合作,擴大科企跨境融資便利化試點。

「我們有自主研發的技術,現在最需要解決的是資金問題。」山河半導體CEO劉振韜表示,「我們自己去接觸投行太難談下來了,如果深圳園區可以有像香港政府主導的HKIC(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這類投資公司,初創企業可以更好地發展。」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署署長在今年曾向金融界、企業界、投資界發出邀請,「河套發展署正積極推動深港聯合設立創投基金,探索組建跨境雙幣早期母基金和系列子基金,為科研機構企業提供更大力度的金融支持。」

熱評|河套「棋局」 步步為贏

觀眾觀看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規劃建設展。(新華社)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發布即將滿一年,對於深圳園區來說,這一年極具歷史意義,更是碩果纍纍:香港科學園深圳園啟用、「科匯通」試點全面展開、企業及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發布實施、國際產業中試平台授牌……到剛剛過去的6月底,河套科創中心開園迎來了一批重磅深港項目的入駐。

如果說《規劃》的發布意味着河套迎來了新的戰略落子,那麼這一年,便是這盤棋精心部署的時刻,有時候是一大步驚艷眾人的嘗試,有時候是一小步謹慎細微的考量。每一步,都凝結着深圳與香港兩地的智慧與勇敢;每一招,也都是前面七年雙方攜手累積沉澱後的默契。

《規劃》中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高效的深港科技創新協同機制,深港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取得積極成效」是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目標之一。每一個走進河套合作區的灣區人,面對一棟棟大樓拔地而起,一個個產業園區匯聚壯大,一間間深港企業從這裏起步到騰飛,無不感嘆兩地聯合的力量之大,世界級「科研樞紐」的建成指日可待。

半小時「科研圈」 深港直達通勤

入駐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一年,讓港人劉振韜和同事們最開心的事之一,莫過於香港與深圳分園的通勤便捷性。2023年10月,河套合作區開通穿梭於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與香港科學園之間的直通跨境巴士專線,實施白名單預約,每天三班次往返服務往返人員,形成便捷高效的深港「半小時科研圈」。

「對我們在兩地香港科學園都有辦公室及員工的企業,非常實用。」劉振韜自己則受益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園區「一號通道」的開通,從屯門家中上班,除去過關時間僅需半小時,「比以前節約了一個小時!」據了解,「一號通道」便利進出車輛審批權已下放深圳,年內預計可以實現50家以上科研機構人員車輛備案高效出入境。

香港資訊科技總監辦和效率促進辦在河套深圳園區落地「跨境通辦」服務設置香港「跨境通辦」自助服務機和「智方便」自助登記站,港人毋須親身到港便可申辦香港的政務服務。河套e站通綜合服務中心還設立港人港企服務專區,融合「智方便」、香港工聯會等526項深港政務服務事項。對於港人來說,河套深圳園區的生活便捷性正在快速提升。

(來源:大公報A6:要聞 2024/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