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免稅提高展現中央扶持力度 香港亦應加強好客吸引力

文/蔣湖

繼最近中央政府宣布將內地居民來港自由行城市增加10個後,今日,又一惠港政策公布:內地居民旅客自香港進境內地攜帶行李物品的免稅額度,由現行的人民幣5000元提高至人民幣12000元,同時保留在進境口岸免稅店額外購買人民幣3000元免稅商品政策,額度合計人民幣15000元。

從7月1日起,新措施將開始適用於羅湖、福田(落馬洲支線)、深圳灣、廣深港高鐵西九龍站、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等六個陸路口岸,並將於8月1日在所有口岸實施。

最近一段時間來,中央政府緊鑼密鼓出台了一系列惠港挺港措施:除新增「個人遊」計劃城市、提高免稅額度外,還有延長訪港商務簽注逗留期限、開通香港與京滬的高鐵動臥列車等,均顯示出北京對幫助香港提升經濟活力、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更高效流動的支持。

人流的匯湧聚集,無疑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前置條件。今年首五個月,訪港旅客人數持續上升,截至5月底,訪港旅客總數達1800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加高達78%;其中內地旅客錄得1380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加約74%。今年首季內地過夜旅客平均留港時間為3.1晚,人均消費約為5400港元。

由此觀之,包括免稅額提高、增加來港自由行城市數量、延長居港時長等惠港政策組合拳,都將有助於吸引更多內地人士來港及豐富在港購物生活體驗,促進本港零售及旅行市場增長。這對亟待進一步提振消費信心的本港而言,不啻是一場場天降甘霖的及時雨。據稱,僅增加免稅額一項,估算每年就能為香港帶來額外約88億港元至176億港元購物消費額,經濟增加值約27億港元至54億港元。

不過,人欲自強先自立,人不自強天難助。除了中央政府的惠政加持之外,要拉動消費經濟,本港亦需正視困難,練好內功,增強留客吸引力。

就以本次提高免稅額的惠政來看,5000元的限額政策制定於20多年前,當時內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條件相對不足,對比今天已不可同日而語。內地經濟更是黃河奔流入海,一日千里。過去,深圳只是粵港交界處的一個僻遠漁村,僅僅40年後,2018年深圳已經超越香港:當年香港實現GDP 28453.17億港元,折合人民幣約24000.98億元。而當年深圳GDP為24221.98億元,高出香港221億元。而在去年,深圳更以34606.4億元的GDP總量,大幅超越香港的26927.34億元,顯示出深圳一路突飛猛進的發展勢頭。僅就經濟實力而言,深圳這個昔日默默無聞的新興城市,不經意間已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龍頭。

海港城奢侈品專門店有大批旅客輪候。(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王俊傑攝)

作為世界著名的「購物天堂」,過去由於免稅政策,香港吸引了眾多內地遊客來港購物,特別是香港流光溢彩的大牌奢侈品店,是多少內地名媛美女來港的必到打卡點。不過,20多年過後,落花仍然有意,流水或已無情。隨着內地經濟的飛速發展,各奢侈品牌也紛紛移師內地,而以北上廣深為首的一二線城市也都興建自己的高端商業體,吸引奢侈品牌的入駐。比如深圳的萬象城,廣州的太古匯,幾年前香港K11也進駐了廣州的黃金地段珠江新城。

先發是優勢,有時後發也未必就是劣勢。幾年前,成都知名商人鄧鴻在離傳統市中心若干公里外的成都高新區,新建一座佔地或有半平方公里的單體建築—成都環球中心,裏面五星級酒店、冰雪遊樂場、室內游泳池、奢侈品店、餐飲飲食區一應俱全。其商業想像力之宏闊超前,令人咂舌。如今,這個「環球中心」已成為四川甚至輻射西藏重慶的遊樂中心,一到周末,成都周邊數十縣市富庶家庭紛紛攜家帶小前來,把裏面的酒店、餐廳、奢侈品店撐得爆滿。

購買奢侈品是過去來香港購物的傳統優勢項目,還有一個是買女性化妝品。這些年來,隨着國外知名化妝品牌的進入內地,內地本土廠家如上海家化等也紛紛崛起。特別是伴隨阿里巴巴等電商渠道的多年培育,更多基於本地的年輕互聯網化用戶需求開始崛起,由此誕生了完美日記等美妝企業甚至上市公司。這些當年的小女孩現在最年輕的都已是2、30歲,內地女性的化妝品認知和購買習慣早已變化,香港的莎莎、卓悅店也因此未必還有競爭優勢。

化妝品連鎖店卓悅門口場景。(彭博社資料圖片)

由此來看,在香港傳統購物大項吸引力減弱的背景下,香港如何提升產品和服務競爭力,拓展品類,服務好中央政府通過各積極惠港政策而不斷帶動的客流,讓他們吃得好、住的好、玩得好、買的好,已是急需面對的當務之急。

就以餐飲行業為例,最近內地頂流網紅主播董宇輝來港,大讚香港的菠蘿包。行政長官近日受訪時亦笑稱自己是「喜歡吃東西的人」,而「自己最喜歡香港的一點,就是這裏的美食」,「最愛的小吃是雞蛋仔」。可見香港因匯聚東西南北、內地粵港的餐飲文化和飲食流派而形成的「美食之都」金字招牌,確有其聚起人心的魅力。可是,如果你是不通粵語的內地客人,在香港街頭逛累了,想坐進街頭食店點餐,相比內地久已習慣的良好餐飲服務,好吧,大概率會「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世事人心看似總在變化,不過也有其底線伏脈:就商業規律而言,無非以好的產品和服務,吸引顧客,留住人心。在今時今地,吸引更多人流湧來香港固需思量,而更難的,或是以溫良待客之道,用產品和服務挽留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