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慧說法|由香港機場系統故障到優化工程紀錄管理

文/鄭久慧

香港國際機場的航班資料顯示系統昨日(23日)早上7時起近乎全日失靈,未能更新登機時間、閘口等重要資料,職員一度須以手寫資訊,通知旅客登機閘口及領取行李詳情,其間有旅客投訴無法趕上飛機及飛機晚點起飛;更多旅客滯留行李認領處,找不到自己的行李。難以想像此類混亂場面發生在香港這個國際大都會。同日,電力事故再現,23日凌晨多區電壓驟降,鑽石山有整棟居屋大廈一度停電超過一小時,這已是近半年來發生的第七宗電力事故,令各界關注本港電力供應體系的穩定性及可靠度。

6月23日,機場職員以手寫方式在白板發布最新航班資訊。(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王俊傑 攝)

科技日新月異,特區政府近年力推「智慧都市」,其中重要的一環就是基於大數據雲端演算及人工智能等工具,將城市裏的交通、自來水道、電力設備、建築物等設備系統形成有效率而穩定的互動架構,加強協作,改善現有問題,從而提升公共服務的效能,令城市更宜居。無疑,要實現這一願景,需要基於非常成熟全面的物聯網,當局應從宏觀角度着手,有系統地優化各類工程的紀錄管理,從資料上線、匯集、到統一平台管理索引,確保關鍵資料傳承。

確保關鍵資料妥當傳承的重要性,典型例子莫過於去年4月19日港島區大範圍停電。港燈調查後發現,肇事原因是進行維修工程期間,一條後備電纜不慎通電引發短路,導致整個系統電壓驟降,更影響到南丫發電廠的發電機。事發當日所採用的能源系統電路圖並無清楚顯示已接駁至後備電纜,雖然現場相關電纜標示了「後備」字眼,但被物品遮蓋,令港燈人員雖然跟足程序視察環境,卻走漏眼沒看到,最終釀成此大型事故。

減低公共服務崩潰的機率,保障市民生活質素,不會動不動就困𨋢,令香港變得更加安全宜居,絕對需要政府高層次地從宏觀角度想一想如何提高整個社會公用事業架構的可靠性。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政府全資擁有的供水服務、機管局,到公私營結合的港鐵,乃至私人擁有的電力煤氣等等,在現有有限的人力及其他資源下,提升系統韌性,盡快恢復服務,減省步驟,節約人手,是永久的課題。

當然,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就事論事,近幾年本港流失的人口,不少是中層人員,熟知某些工序的重要步驟,而香港地方淺窄,熟悉現場環境及物品擺位,更能大大降低事故機率。在香港做各類工程的都知道,圖紙、系統結構、規劃細則,早期的構想與後期的成品,往往大相徑庭。其間各持份者你一言我一語,順得哥情又要順嫂意,各類更改五花八門,若文檔紀錄做得不清楚,但一直維持原班人馬,尚可保障服務穩定性,一旦「關鍵人」離職,隨時無人熟知系統實際情況,就卡在節骨眼上,下一任接手時即使翻查最初的招標文檔,都分分鐘一頭霧水。

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在任何工程,筆者專門做資訊科技項目的朋友透露,某些小型公共服務逾月恢復不了,就是因為「關鍵人」離職,也順道「帶走了」只有他知道的密碼,令系統難以運行某類功能。當然保護主義亦存在於工程界,無論是「圍威喂」拉幫結派,互相「掩護」,或是凡事留一手,不把重點白紙黑字記錄下來,總盼着用戶一出問題就必須找工程人員,這樣自己才有生存價值,每年的保養費才能袋袋平安。所以政府如何定出清晰指引,規定必須做好紀錄及複查,由第三方去規管項目負責人,至關重要。

猶記得2019年3月,沙田至中環綫及港珠澳大橋香港接線項目相繼被揭發有施工紀錄缺失,全城嘩然。有立法會議員詢問發展局會否翻查過去五年所有工務工程項目的施工紀錄,確保質量。奈何米已成炊,鑿開石屎檢查極為罕有。當局當時回覆指,此前五年內共有逾4000項工務工程施工,涉及非常大量的工程資料,部分工程現已竣工,要翻查所有文件紀錄會牽涉大量人手,需頗長時間完成,因此並不實際。故此,在工程進行時,不斷完善紀錄就變得至關重要,更可避免「關鍵人」之患。

現時通過人工智能及大數據技術,監督地盤實況,避免工人傷亡已經實現,而這項技術亦運用在即時分析施工進度及記錄地盤數據。政府若能將這個概念延伸開去,提倡「智慧都市」的社會系統性,無論是土木工程、建築工程,乃至資訊科技項目等各類範疇,列明項目負責人的職責,優化工程紀錄管理,統一匯總關鍵資料,就能確保香港成為「不出錯的城市」。

相關報道:

機管局:機場航班顯示系統今早運作正常

(有片+多圖)機場白板手寫航班資訊 機管局稱航班正常升降

機場電腦系統故障 機管局籲旅客預留時間辦理登機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