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青龍山 聽村民講述那段紅色記憶

位於青龍山之巔的仙姑殿(孫柱樑攝)

傍晚的青龍山,美麗的稜線忽隱忽現,綿延着伸向天邊。站在此處遠眺,鄱湖漁火,匡廬雲煙盡收眼底。清脆的鳥鳴聲在林間跳躍,樹梢上飄過的一陣風浪,驚起了樹林深處的小動物,一眨眼就躥出好遠去了。

這裏是位於共青城市北15公里處的澤泉鄉關帝廟村的潘家灣入口處的一座山巒,山名叫青龍山,又名仙姑嶺,因大小九條山脈與主峰相連而得名。

上山有一條石頭小路,坡勢陡峭,兩旁葉濃樹密,林中各種灌木、藤蔓相互糾纏,如入無人之境。20分鐘後到達山頂,放眼望去是疊翠的山嵐,主峰巍峨,腹地幽深。

磚紅色的高牆下,是一座院門緊閉的寺廟,殿門外左側懸掛着一口高高的銅鐘。晚風吹到這裏的時候,禪房的風鈴在高牆上輕輕款擺。從禪房出來的是一個女人,雙手合十,神色淡然,灰色的僧袍被風吹起一角,一頭略微發白短髮下的臉,和大殿門楣上對聯一樣,泛着風雨刮過的痕迹。

沒等我先開口,這位女子用一串流利的星子話跟我攀談起來,聽着卻像是神秘的偈語。

「您一直住在這裏嗎?」

「有20年了。」

「您多大年齡了?」

「你猜猜看?」

「六十多了吧!」

「不是,我才五十一。」

夕陽從遠處開始,掉落在一座又一座山巒裏,暮色越來越沉。她給我端來了一杯自種的綠茶,開始娓娓訴說起來,她是山下附近的潘姓村民,因從小感念於青龍山的守護,幾年前就離開村裏,到山上來了。

潘大姐把我帶到房子後面。牆角堆放着幾塊破舊殘碑,我俯身細看,碑文記載此殿建於晉朝,大殿取名仙姑殿,是為紀念黎仙姑而建,因仙姑鍾愛此地,後來在此地修鍊升天。明清時期有過最興盛的景象,曾建起過能容納幾百僧人的殿宇,有多個高僧在此地參悟修行,後來圓寂在這座山上。仙姑殿幾經興廢,中間有將近百年時間裏只有幾塊破磚爛瓦。

日本侵華戰爭時期,這裏曾被入侵。潘大姐說,爺爺以前是民兵,日本兵進村看到民兵就殺,很多青壯年跑的跑,逃的逃。有一天夜裏,爺爺守着村裏十幾個年紀較大的相鄰。天剛蒙蒙亮時,爺爺起來小便,突然發現田埂上走來一隊日本兵,爺爺趕緊叫醒大家往山上跑。沙沙的聲音引起了日本兵的注意,日本兵端起機槍就往上山的路掃射。好在村民們都熟悉地形,很快就四散開來,躲進了叢林深處,所幸沒有任何傷亡。

仙姑殿在戰火硝煙中被付之一炬,留下片片瓦礫與青龍山相伴。然而,往事並不如煙,後人踴躍參與,紛紛解囊,恢復原貌。

初夏的傍晚,陰晴都是轉瞬的事。一陣雷雨襲來,我只得和潘大姐揮手告別,深一腳淺一腳下了山。山下潘家灣車水馬龍,這裏有一個按照4A級標準開發的研學旅行項目,是大學生實習基地、企事業單位的拓展培訓以及周末親子遊的絕佳地方,吸引了周邊省市縣的遊客紛至沓來,成了共青城的網紅打卡地。

「遊人不解春何在,只揀兒童多處行。」這裏緊鄰昌九快速路,交通便捷,環境優美,村民們耕耘着這片土地,只要抬頭望到青龍山,那段紅色記憶就不會被忘卻。

(文:楊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