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吃糉子 這幾類人要注意

大公文匯全媒體綜合央視新聞報道,明天(10日)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每逢端午,必然少不了時令美食糉子。端午食糉的風俗已經延續了千百年,無數文人墨客寫下過關於糉子的詩句。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詩中寫道:「糉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北宋文學家蘇軾也曾寫過:「糉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如今隨着時代的變遷,糉子的種類也豐富多樣。除了傳統的蜜棗糉、果仁糉,現在市面上還有鹹肉糉、蛋黃糉、豆沙糉等等。大家將自己喜歡的餡料DIY進糉子裏,用糉葉包裹起來蒸熟,香味令人難以拒絕。

不過,糉子雖美味可口,但糉子的原料糯米、以及餡料中的蛋黃、鹹肉、蜜棗等食材的熱量和糖分可不低。因此,吃糉子不宜過量。以50克的小糉為標準,專家建議健康成年人單日攝入量不要超過3個;老人、小孩、糖尿病患者建議單日攝入量不要超過1個;而一些特殊人群更需要注意,其中包括:

需要控制血糖的人

人們在吃白糉時,往往喜歡蘸白糖或淋上蜂蜜,而甜糉的餡料中一般也會有較多的糖。因此對於這兩類糉子,建議需要控制血糖的人嘗一個就好。此外,還需要注意的是,吃糉子的同時要相應減少米飯、饅頭、麵條等主食的攝入量,或先吃些蔬菜、豆製品等食物,再吃糉子,盡量減少血糖大幅度波動,也可避免過於飽脹引起消化不良。

高血壓、高脂血症的人

為了讓成糉更加鮮香,廠家在製作時會添加豬油、醬食油、味精、鹽等調味品,小巧的糉子成了高脂肪、高鹽、高熱量食物。糉子裏加了肥瘦相間的肉塊或蛋黃,飽和脂肪酸膽固醇含量也會隨之增加。因此,高血壓、高脂血症患者吃咸糉時可以選擇個頭小一點的,或每次少吃一點。

消化系統疾病的人

由於製作過程中就進行了壓實處理,黏黏的糯米讓食物能量密度變得比較高。在吃糉子後,我們的胃需要「拆解」,所以消化的時間會增長,又因每個人的消化「能力」不一樣,正常人消化大約需要6至8小時。此外,糯米在放冷後會變硬且變得不易被消化,用五穀雜糧和豆類製成的八寶糉更明顯,所以糉子也要趁熱吃才更好被消化。加了油脂、肉塊、蛋黃的糉子更不宜冷吃,消化功能較弱的人尤其要注意。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應控制糉子的食用量,以免腹痛噁心等症狀加劇。

老人和嬰幼兒

老人和嬰幼兒不宜吃黏性大、不易嚼碎的食物,如糉子、湯圓、青團等。老人和嬰幼兒在吃東西時很容易就會發生卡喉、嗆咳甚至引發窒息的風險。因此,這兩類人群吃糉子時要格外注意,3歲以上的小朋友建議在家長陪伴下少量進食糯米製品。

相關報道:

盛事浪接浪|邊食邊賞龍舟賽 今個端陽真好玩

香港端午節再演無人機秀 派免費雪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