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出東方|製作人董寧:從西北大漠到東方之珠 藝術能綻放無時空無界限的魅力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周禹含)香港首屆「中華文化節」6月開鑼,由北京歌劇舞劇院創演的開幕節目舞劇《五星出東方》7日至8日一連兩天在港上演。《五星出東方》昨(7日)晚假沙田大會堂在港首演,演出前,北京演藝集團副總經理、《五星出東方》製作人董寧接受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採訪,從靈感源頭到編創過程、從舞蹈語彙到歷史文化,向觀眾講述這部作品是如何從2000多年前的西北大漠,來到如今的香港。
《五星出東方》講的是什麼?
作為香港首屆中華文化節的開幕節目,《五星出東方》在本港反響熱烈,不少觀眾都對其劇情和風格有所了解。而如果只用最精煉的一句話,去概括這部作品的內核,董寧認為是「用舞蹈講了一個文物的故事,反映了我們中華民族最可貴的民族團結」。
《五星出東方》的構想源於新疆和田地區尼雅遺址出土、繡有「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字樣的漢代織錦護臂。舞劇講述漢朝戍邊將領奉,在精絕古城與北人首領之子建特、精絕首領之女春君交往,從劍拔弩張到並肩攜手,最後結下深厚情誼的動人故事。作品以「五星東方」寄寓「幸毋相忘」,演繹了漢代中華大地上各民族之間的情誼。
為什麼要用舞蹈講故事?
北京演藝集團旗下共有九大院團,有包括舞劇、音樂劇、話劇、雜技劇等13個藝術門類,之所以選擇以舞劇形式呈現這個動人故事,董寧說這是因為當下的觀眾審美要求非常高,而「在這些門類中,舞劇是脫穎而出的,年輕觀眾也願意通過這樣一種現場空間的演繹方式、交流方式和互動方式來進行與藝術的對話」。
作為最直接純粹的藝術方式,舞蹈無需基於「人」以外的任何其他載體,便可以講述故事、傳遞情緒。因此,選擇將《五星出東方》搬上舞台,是希望舞蹈這個在任何文化背景下都有所相通的藝術媒介,能演繹出故事內核,乃至將其傳播到更遠、更廣闊的地方。
厚重歷史的「打開方式」為何如此活潑?
以文物、歷史為切入點的主旋律作品,通常莊嚴厚重。許多觀眾疑惑,《五星出東方》的劇情明明展現大愛大義,為什麼從編舞、作曲到整體表演氛圍都非常輕快詼諧?董寧卻說,正是這種歡快的輕喜劇式的「打開方式」,讓觀眾更容易產生情感呼應。
「我們覺得《五星出東方》本身是一個很厚重的題材,有歷史性、民族性、地域性。」可要怎麼講述一個也許並不為人知的遠古「精絕城」的故事呢?董寧認為,要「考慮到舞劇在當下時代性的特色」。
董寧說,這樣一件文物承載的東西非常多,但作為作品來講,更多的是希望它能夠有大眾性。於是,創演團隊將這個嚴肅的題材藝術化,讓觀眾更好地解讀故事、產生共鳴。「一個好作品,最重要的是你要留下深入人心的形象,同時還要有一種特別獨特的風格氣質,能夠讓觀眾朋友們認可」。所以在創作過程中,團隊不停在找舞劇的表達上有什麼獨特的、「別人沒有的東西」。董寧希望,這樣的輕鬆詼諧,能讓大家在劇場裏用非常輕鬆卻飽含情感的方式,真正對於民族團結這一主題有深深認同。這便是團隊的初衷,亦是「藝術的魅力」。
演員們跳的到底是什麼舞?
《五星出東方》將劇情灌注於舞蹈,每個舞段都以各異的曲風、隊形、動作和舞美來傳遞不同的情節,例如漢唐舞《錦繡》再現漢宮繁盛,燈舞《遠古的呼喚》則滿載西域風情。而仔細觀察卻會發現,許多舞段的動作並不能嚴格歸類於中國古典舞或民族舞,以《遠古的呼喚》為例,像新疆舞又像敦煌舞,但並不能判定它為二者其一。為什麼選擇這些「模糊」的舞蹈語彙進行編創?董寧說這是因為「史料上留給我們承載的太少了」。
作品來源「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護臂,這件文物上除了這8個字之外並未透露任何歷史故事,「精絕古城」的歷史線索更少之又少。極少的史料帶給編創團隊「對全國舞劇界來講都非常困難的命題」,而恰恰是這種困難讓團隊別出心裁,將創作思路投向「融合」。
「2000多年前的大漠之北,不是現在的新疆,沒有維吾爾族舞蹈音樂,那它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藝術表達呢?」董寧想,如果可參考的史料不多,那更需要的就是藝術的創造。「藝術本身就是在現實中高度提煉和提純的過程,所以我們進行了很多嘗試。」董寧回憶,要打破早已訓練成型的新疆舞舞蹈習慣何其困難,主創一度懷疑要創作不下去。而真正打破了傳統的舞蹈習慣後,大家發現作品的想象空間反而更大了。「現在的這個舞蹈中,它其實是包羅萬象的,也有非常多的舞種的凝聚,產生了新的藝術創作。有真正的民族民間風格舞蹈,還有很多國際化的,像踢踏舞這樣的舞蹈語言相結合。」董寧將最終登上舞台的作品形容為「好似,又像,但又不是」,「模糊」的《五星出東方》就這樣用融合的風格為大家帶來了關於那個遙遠時空的想象。
來港演出有怎樣的期待?
《五星出東方》昨日首次在港演出,更是首次走出內地。作為製作人,董寧和主演們一樣表示特別期待、激動。「我們從創作之初就認為它是屬於全世界的,舞蹈本身是最本真、最原始、最直接的藝術方式,它不需要語言,」董寧如是評價這部舞劇,「《五星出東方》的藝術表現力是非常強的,它最大的特色是它講故事的能力超強。所以我們也特別希望,這樣的一個文物的故事,通過我們的傳播能夠讓更多人去了解國寶,去知道背後的故事,去熱愛上我們大漠之北的那片土地,還能夠為我們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沉醉。」
董寧回憶,創演團隊的自信源於一路走來,在各地演出中看到的作品與觀眾間的互動和共鳴。因此,大家希望帶着這樣一種好奇心和期待,走到不同地方、感受不同地域的文化與這部戲之間對話。此前《五星出東方》在內地各城市登台後,許多人開始去新疆博物館看故事的源頭——織錦護臂;舞段《錦繡》登上2023年央視春晚,第二天一早新疆博物館門口就排起長隊,大批市民想一睹大漢錦繡的真實風采;更有甚者跟着劇組滿中國跑,已經「15刷」這部劇。一場場演出、一次次與觀眾的情感交互中,董寧與所有創演人員看到了傳播的力量。
因此,董寧說,此番來港對大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站。「今天到香港來,我們也是特別想看到這樣一個北方氣息比較濃厚的文化作品,在這個舞蹈的世界裏,在我們的劇場空間中,能跟我們香港觀眾有什麼樣的交流?」董寧神色期待地設想,香港觀眾會不會真的喜歡這部作品?此前在劇場中捕捉到的那些燃點、笑點和淚點,和這邊觀眾的是不是一致的?她還希望未來有更多機會帶這部作品走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走到全世界,讓世界不同地域的觀眾對同一部作品,在文化上產生更多元的對話,「讓我們的藝術能夠綻放無時空、無界限的魅力」。
(剪輯:鄔茜,拍攝:Sunny)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