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學館誕生 冀成市民文學心靈花園

主禮嘉賓為香港文學館開幕揭牌。左起:張珍、韋志成、李敬澤、盧新寧、廖長江、楊潤雄、潘耀明、羅光萍。 (雨竹 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茜、雨竹)文學是一個國家的文化精神支柱與靈魂,作為中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香港文學有其獨特的迷人魅力。自2004年香港作家聯會發起並由34位作家代表簽署「香港必須建立香港文學館」的倡議書,距今已有二十載,其間作聯仝仁多次爭取籌建香港文學館,亦從未停止香港文學的研究和推廣事業。歷經二十年的奔跑與疾呼,建立香港文學館這一倡議終獲特區政府支持,並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百年香港第一間文學館於今年正式落成,為香港的文學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希望。特首李家超寄望香港文學館能夠發揮好橋樑角色,將香港、內地和海外的文學界人士、文學研究者、文學愛好者,以至廣大市民連接在一起,讓香港文學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李敬澤(左)、盧新寧參觀展覽中的張愛玲舊相和學生證。(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蔡文豪 攝)

近百位作家、學者和文化界人士昨日齊聚一堂,共同見證香港文學館開幕典禮這一歷史時刻的到來。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開幕典禮中通過視像致辭表達對香港文學館的肯定和冀望。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副主任盧新寧、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敬澤、特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香港賽馬會副主席廖長江、市區重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香港珠海學院署理校長張珍、香港文學館館長潘耀明(彥火)以及助理館長羅光萍(萍兒)共同為香港文學館開幕揭牌。黃玉山、林群聲、金聖華和周文港獲委任為香港文學館顧問。

文學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象徵

李家超視像致辭時表示,文學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象徵。香港一直是中外文化交匯的橋樑,擁有獨特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從而孕育出與別不同的香港文學。一代又一代的香港作家,一直以文字創作,寫下無數優秀的文學作品。每一部作品,都讓讀者認識香港不同時期的城市面貌、自然風光、人情趣味、文化風俗,以筆鋒記錄香港的發展故事。

李家超於開幕儀式視頻致辭。 (雨竹 攝)

李家超提到,香港文學館在灣仔茂蘿街七號這座擁有百年歷史的建築內成立,介紹香港文學百年發展歷程,別具意義。特區政府重視弘揚中華文化,提升大眾的文化素養,積極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全力發展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載體,要推廣香港的文化發展,除了需要政府的推動以外,社會的力量也同樣重要。因此,香港文學館未來的工作任重道遠,他有信心香港文學館能夠發揮好橋樑角色,將香港、內地和海外的文學界人士、文學研究者、文學愛好者,以至廣大市民連接在一起,讓香港文學走向更廣闊的天地。他期待香港文學館成為促進文學傳承和發展、加強文學創作和互動的一個重要平台。

潘耀明表示文學館將成為一個文化寶庫。(雨竹 攝)

潘耀明表示,早前於中央圖書館舉辦的一系列展覽、講座,已經預示了香港與祖國在文化上的不可分割性,而文學館的建立更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將會成為一個文化寶庫。香港文學館將通過文學的媒介傳播香港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香港的社會嬗變和歷史經驗,有助於建立公眾對香港文化的認同。未來,香港文學館也會在保存文學遺產、促進文學與跨界藝術的交流、推動本土文學發展和國際交流、培訓文學青少年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這些功能使得香港文學館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機構,會對香港文學的發展和文化建設起到積極的影響力。

「萬物有文,文裏尋花」開幕展以植物為主題。(中通社)

此外,潘耀明說道,文學館之所以歷經如此漫長的過程才得以興建,因為文學作品某程度上不如影視等文化受到重視,但是其艱難的組建過程亦見證了香港的歷史文化變遷,讓人可以看到過去並展望未來。「圖書館與文學館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概念,文學館會更着重於研究及收藏。」他提到,未來香港文學館亦會舉行不同的講座、沙龍等,會通過各種文化交融的活動,推廣更多的跨界文化,如建立數碼庫,以科技的形式展現文學等。

羅光萍:文學的力量是無窮的

香港文學館助理館長羅光萍表示,香港文學館籌建二十年來受到了各界的支持。她希望香港文學館能在煙火氣濃厚的灣仔鬧市區煥發出新的生機,亦希望未來能做好青少年文學創作方面的推廣工作,同時聯繫社區,讓大眾明白文學既可以「陽春白雪」,也可以傳遞有溫度的故事,「或者以非常平和的狀態,滋養香港市民的心靈。」她說,香港是個繁忙的城市,人們可以來到文學館休憩,或者在此感受文學氛圍、緩解壓力,「因為文學的力量是無窮的。」

著名作家劉震雲出席香港文學館開幕儀式。(雨竹 攝)

香港文學館將致力於講好香港文化故事,也在講好香港文學故事的同時,敘述香港融入大灣區發展的故事,「融入大灣區其實就是融入國家發展。」她指出,香港文學是中國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沒有中華文化的龐大滋養,香港文學就不能被稱為「香港文學」。由此她冀望香港文學館將發展成為一道橋樑,將世界華文文學連接起來,「既能連接內地,又能走向國際。」她透露,文學館也將收入一批外語書籍,「活動的開展與作品的展示將會以香港為主體,但文學館也會不斷拓寬文學廣度、舉辦各種交流活動及文學沙龍,為有意投稿的文學愛好者提供機會和創造學習氛圍。」

常設展覽介紹本地作家作品。(中通社)

她說,香港文學館也將與繪畫、音樂等領域合作,同時將傳統與現代結合。「希望能讓文學更鮮活,也讓文學在有底蘊的同時,更加時尚。希望能將這裏變成香港新的文化打卡點。」在她看來,每個人都可以是文學家,因為文學就是通過文字表達對生命的感受,以及對世界的理解,「香港步履匆匆,所以希望我們能為大家提供一個文學的心靈花園。」

期望展示香港文學的豐富面貌

廖長江稱:「馬會一直在文化方面希望回饋社會,希望能夠造福香港的發展,我們期望香港文學館的成立能夠向市民和遊客展示香港文學的豐富面貌和文化底蘊,讓中華文化不斷發揚光大。」此外,他亦提到教育是香港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希望文學館活動將持續走進校園和社區。

展覽展出多位本地作家手稿真跡及副本。(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蔡文豪 攝)

李敬澤提到,香港文學館自倡議發起至今已二十載,飽含着饒宗頤、劉以鬯等文學前輩的念念不忘,離不開潘耀明等一眾人士的多方奔走。中國作協一直以來高度重視香港文學事業的繁榮發展,積極支持籌建香港文學館。「今天我們在此慶祝香港文學館的開幕,是一個里程碑時刻。這意味着香港自此便添了一處文學的『應許之地』,成為連接香港文學過去與現在的『時空膠囊』。香港文學這個抽象的集合詞開始具象地出現在熙熙攘攘、車水馬龍的城市,出現在港人手掌中的地圖索引,讓對文學抱有熱情或持有好奇的人們可以按圖索驥來到這裏,推門進來,在字裏行間聆聽香港本土的『小城故事』,感受文學前輩的家國情懷。」

特寫|香港文學館讓灣區文學有了一席之地

張培忠認為香港文學館的誕生意義非凡。(雨竹 攝)

廣東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培忠此次專程來港參加香港文學館的開幕典禮,他表示,在這片以商業為核心、寸土寸金的地方,香港百年來首個文學館——香港文學館的誕生意義非凡,也令人歡欣鼓舞。「特別是在我們國家弘揚傳統文化、建設文化強國這樣的重要背景下,它的誕生更加有意義,也促進了灣區的建設,同時讓灣區文學有了一席之地。」

他指出,香港文學館的開幕對作家來說也彌足珍貴。「從前大家都各有職業,同時業餘寫東西。現在終於有了這麼一個根據地,讓作家的手稿和產品可以在這裏集聚、展出、傳播。」他強調,作家更可以通過這個平台進行交流和探討,而香港文學館對於加強作家的信息交往、激勵作家創作、文學力量的形成,以及提升文學影響力和輻射力也非常必要。「作家來到這裏,不一定只談論文學。在這裏喝茶、喝咖啡、聊聊天,本身就是增進了解、增進感情。」他說,香港文學館開拓了文學的先河,也為香港文學界添上了新的氣象。

他點明,文學和文化都代表着一個國家的軟實力,而文學也是一切藝術之母。「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曾說過,英國不能沒有莎士比亞,因為莎士比亞是文學皇冠上的明珠。如果沒有他,英國的世界地位勢必會大受影響。」他續說,文學可以塑造人類靈魂,也會影響人的一生,「它是人類精神的維生素,提供着各類營養。」在他看來,香港文學館的成立對實現民心回歸,以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紅色時代文化、改革開放文化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塑造也極具意義。「文學的作用不可替代,作家更應努力以精品力作來回饋這個時代,以此來彰顯我們的能力。世界的文學場域也要有我們的一席之地,要讓世界認識中國。」

同時,香港文學館也是為市民打造了一個開放空間,「是共享文學藝術、交流文學藝術信息的一個重要空間。對市民也是一種熏陶,他們也會很享受。」此外,他相信數字賦能的文學作品展示也充滿着無限可能。

展出張愛玲蕭紅書信真跡

現場展出張愛玲的港大學生證。(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蔡文豪 攝)

香港文學館開幕展覽以「萬物有文,文裏尋花」為主題,透過呈現張愛玲、葉靈鳳、西西、也斯等作家曾寫過的花草樹木,將文學與本地自然景觀結合,讓觀眾欣賞植物的優雅風姿,領略香港別樣的情懷,感受香港文學豐富的滋養,同時寓意為這座城市播下文學的種子,期望在未來開出朵朵燦爛的文學之花。

而文學館三樓則常設多個主題展覽,講述戰後南來作家在香港創作的歷史、通俗小說的繁榮、武俠小說的鼎盛、兒童文學的蓬勃發展、科幻小說熱潮等不同時代的文學浪潮。重點展品包括張愛玲與友人書信真跡、張愛玲撰寫《小團圓》手稿的複製版、蕭紅寄予蕭軍的書信真跡等。館內還設有多媒體區、印有張愛玲手稿的卷軸等互動式裝置,讓參觀者沉浸其中。

香港文學館還將陸續舉辦系列文化講座,如著名作家劉震雲將在香港都會大學與讀者談「文學的底色是哲學」,香港中文大學榮休講座教授李歐梵將與台灣作家陳若曦回憶「在台大外文系的日子」等。

(來源:香港文匯報A04:文匯專題 2024/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