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徵費擱置 環保不該停步

早前「先行先試」實行後,市民棄置垃圾時須使用指定袋。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 記者 吳健怡、劉明、文禮願)香港特區政府今日會向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交代垃圾徵費何去何從。綜合多個消息來源透露,香港垃圾徵費不會如期在8月1日推行,特區政府亦不會設具體實施日期,早已生產的大批指定垃圾袋,政府可能會繼續向公屋戶免費派發半年,以及作為學校宣傳教育用途。有參與近兩個月「先行先試」計劃的「三無大廈」住戶反映,該計劃最大難點在於回收配套不足,居民無從透過回收有用廢物減少垃圾袋開支,建議日後若要推行收費,政府承擔垃圾袋一半的費用,以及在社區增加大量回收配套、設立街站,並加強市民的環保意識教育。

環境保護署署長徐浩光早前巡視垃圾收集流程。資料圖片

消息指措施不會如期推行 先試住戶盼下次做好回收配套

消息指,原訂8月1日正式實施的垃圾徵費擬再暫緩推行。至於推行的實施日期,消息人士透露,實施垃圾徵費的《2021年廢物處置(都市固體廢物收費)(修訂)條例》2021年8月通過,今年初由4月1日押後至8月1日實施時,特區政府須刊憲宣布廢除原定生效日期,並宣告新生效日期。

消息稱,若是今次政府未能提出一個新的生效日期,也會先廢除8月生效的公告,日後再另行宣布生效日期。

香港在推行垃圾徵費方面遇到不少難題,故特區政府兩個月前在全港14個試點實行「先行先試」計劃,模擬整個垃圾收集流程。深水埗北河街有「三無大廈」被納入該計劃,該大廈住戶譚女士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計劃推行初期,未收到政府免費派發的指定袋,後來她透過鄰居獲悉在街站成功領得指定垃圾袋。

她說,計劃實施初期,該大廈居民普遍自律,每天將垃圾以指定膠袋包好,走到大廈對面馬路的大型垃圾桶棄置,但後期沒有太多誘因吸引居民持之以恒,情況開始走樣,「一個垃圾桶內可能只有兩個綠色(指定)垃圾袋。」

譚女士贊同推遲垃圾徵費措施,認為計劃實施的成效欠佳的最大原因,與指定垃圾袋收費高昂有關。她說,「三無大廈」的住戶都為基層,「一個15公升指定袋要1.7元,小數怕長計,慳到的錢在傍晚(街市收檔前)已可於區內買到1斤菜。」因此,許多居民開始儲起政府派發的指定垃圾袋,待日後實施垃圾徵費使用。她亦再次使用普通的垃圾袋處理垃圾,並指家中還儲存數十個指定垃圾袋。

早已生產的大批指定垃圾袋,政府可能會繼續向公屋戶免費派發半年。圖為垃圾車收集垃圾。 資料圖片

盼日後政府承擔垃圾袋半費

她建議,為了減輕市民的經濟負擔,每個指定垃圾袋,政府應該承擔一半的費用。同時,垃圾徵費應該從商戶着手,「平時市民都需要在購物時額外支付膠袋的費用,不如商戶直接使用指定垃圾袋,市民可以二次使用裝垃圾。」

難點:「三無廈」附近無回收設施

垃圾徵費計劃另一難點是「三無大廈」附近沒有處理垃圾的回收設施。譚女士說:「大廈附近只有一個大型垃圾桶,若有回收物要棄置,須拿到相隔兩條街的垃圾收集站,步行時間約10分鐘,故直接將垃圾扔在附近垃圾桶。」

缺乏公眾教育也是問題所在。譚女士有次嘗試將垃圾帶到指定回收點,把廚餘和一些日常垃圾放進指定袋內,但是在向清潔工請教如何把垃圾分類時,清潔工僅稱將綠色袋扔掉即可,無須分類回收。

她認為,政府若未做好回收的配套措施,難令市民真正明白環保的意義,建議政府在大廈附近加開回收站和廚餘機,以及加強有關垃圾分類的全民教育,「很多長者都不太理解措施,他們都很擔心若是不當處理垃圾,會被罰款。」

區區設廚餘機無礙環境

市民使用廚餘機。資料圖片

香港特區政府環保署2022年數據顯示,全港每天約有11,130公噸都市固體廢物被棄置於堆填區,當中約3,300公噸(30%)為廚餘,佔棄置的都市固體廢物中最大類別。特區政府為增加廚餘回收量,預計今年8月在全港所有公共屋邨完成安裝智能廚餘回收桶,並在不同地點設置公眾廚餘收集點。不過不少巿民認為,回收桶未能應付人口眾多的區域和公屋需求。

香港環保廢料再造業總會會長劉耀成昨日對香港文匯報表示,有需要大增廚餘回收桶數量,「譬如一條屋邨有40多座樓宇,就要擺四五十個回收桶,方便市民倒(廚餘)進去,回收的時候就由車輛一桶一桶去收集。」

不過,他指出現時廚餘只運往東涌小蠔灣處理並不足夠,認為應要「遍地開花」,在各區覓地如天橋底等設置廚餘機,「擺回收桶同擺一部廚餘機其實無分別,一部小型廚餘機一日處理到5噸到10噸廚餘。你倒落去第二日其實就變肥料,各區都有的話,就不用全部廚餘都運到小蠔灣,節省運輸成本,且更方便巿民,又能減低碳排放。」他認為各區設廚餘機不會影響環境,「其實同廚餘桶一樣,只有打開蓋倒入去那刻才有味,關蓋後便密封,不會有臭味溢出。」

李慧琼冀政府提出循環再造路線圖時間表

討論約20年的垃圾徵費,擬再押後實施。立法會內會主席、民建聯會務顧問李慧琼表示,同意先暫緩計劃,但政府不應放棄減廢回收等教育工作。也有議員關注早前中標的九間指定垃圾袋生產商,會否因此向特區政府索賠,立法會議員江玉歡向香港文匯報表示,今日會在立法會會議上提出質詢,要求政府交代,「希望政府在招標合約上有『退場』機制,公帑不用為生產商的損失全數作出賠償。」

用好社會廣泛討論基礎 增環保回收設施

李慧琼相信,特區政府已經掌握坊間普遍的民意和實施的困難,期待政府可以提出務實可行、繼續推行循環再造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另一方面在都市固體廢物的處理,以及是否加快興建焚化爐方面都應有具體的想法。「關鍵就是要用好現時社會上廣泛討論的基礎,增加環保回收的設施,例如在屋邨內每座大廈都有條件增加一部廚餘機。」

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主席劉國勳表示,指定垃圾袋已經製造了,與其未知何時實施法例,將有關垃圾袋擺放在倉庫內,倒不如派發給居民,讓他們繼續推動宣傳教育工作。「最近幾個月大家對減廢回收的討論和意識都提高了,我覺得政府要趁這個熱度加強宣傳和教育。」

立法會議員葛珮帆指出,支持環保的目的是希望節能減排,廢物徵費落實必須關注執行細節和能力,建議推動社會更廣泛應用廚餘機、進一步增加回收點、訂定更清晰細緻的垃圾分類指引、加強「綠在區區」公私營協作、改革「綠綠賞」以現金或積分取代禮品,兌換積分可用以繳付政府的其他服務收費、研究產品環保回收標籤制度、制定環保回收再造業友善政策等。

長遠應發展新型轉廢為能設施,及建立灣區綠色生態圈,「大灣區內的城市都有『無廢』的共同目標,香港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共同研究合作處理都市固體廢物問題;香港亦應盡快開展『無廢』灣區建設,並加快在本地建設新型轉廢為能設施,及着力發展可循環再造產業。」

立法會議員江玉歡認為要減少垃圾,除考慮徵費外,必須由源頭做起,包括鼓勵商家在推出產品時,盡可能採用「簡約包裝」,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亦應時刻抱有環保意識。

她直言,垃圾徵費在日本、台灣地區等均推行成功,關鍵在於市民投入度頗高,令垃圾分類做得頗到位。 

回收業界倡日後宣傳 重點聚焦環保回收

業界指環保園申請門檻過高,至少要投資3,000萬元。資料圖片

香港特區政府垃圾徵費計劃旨在鼓勵巿民減廢回收,惟「先行先試」計劃顯示配套不足,成效未如預期。香港文匯報訪問本地回收業界人士,他們指出問題在於政策宣傳太着重收費方面的解說,卻較少對環保的着墨,令公眾將該計劃目的誤解為處理垃圾的費用,而忽略計劃宗旨是透過收費鼓勵市民減少生產家居垃圾。業界建議政府日後將宣傳重點放在環保回收,同時期望特區政府與內地商討利用大灣區內地城巿合作促進回收產業發展。

宣傳包裝宜講明用者自付

香港環保廢料再造業總會會長劉耀成對香港文匯報指出,特區政府對環保回收業支援不足,回收商因此愈來愈少,貴金屬等能賺取較多金錢,但回收塑膠難獲利,「得幾檔,一隻手數晒。」他認為垃圾收費所得費用要用於支援回收業界,達至減廢回收目標,惟政府對垃圾徵費計劃的宣傳失焦,未能令巿民了解收費的宗旨是為環保,「(政府宣傳)包裝又不是那麼好,一般市民覺得該計劃是為賺錢,其實(宣傳)包裝應該講明用者自付,(丟棄)垃圾少了,只要沒有什麼垃圾扔就會畀少些錢。」

他指出,普遍市民都支持環保,若能將垃圾徵費的收入投放在環保事業上,市民會更支持,「收入是給運輸物流及回收處理用的,政府應在這方面宣傳多些,讓市民知道。市民一般是支持減廢,但今次宣傳令人以為政府垃圾收費為賺錢,變了有很多負面影響。」

可研撥地予港商 到內地設廠

對於不少市民反映回收配套不足,劉耀成解釋,香港回收業經營艱難,以致配套未完善。對於今次垃圾徵費擬暫緩,他建議利用這段時間扶持香港回收行業,強化回收配套。「香港回收業的難點是不論地、人、運輸成本高,導致回收物重造後售價高,影響銷售。」

針對土地的問題,他指出回收業界缺乏土地設廠,環保署的環保園申請門檻又過高,至少要投資3,000萬元,只有大型回收再造企業能進駐,而政府撥出的環保用地又不多,且價高者得政策令塑膠等收益低,回收商難以競逐,只能租用新界棕地,惟未必符合土地規劃用途。他促請政府增撥土地作回收和循環再造用途,以利回收產業發展。

對於回收成本高昂的問題,他認為香港與內地融合發展,且屬大灣區一員,建議特區政府與內地商討撥地給香港的回收商,到內地設廠進行循環再造工業。如塑膠先進行處理清除雜質,成為單一或兩種製造原料,送到內地工業區加工做膠粒或其他成品,則可解決土地不足問題,且可聘用內地人手擴大巿場,如成品在內地銷售便打稅,亦可運回港或輸往東南亞外銷。而物料運輸時可設追蹤器,確保運到指定廠房,杜絕走私「洋垃圾」問題。

政府可帶頭用循環再造產品

劉耀成認為,只有扶助回收業,使業界有經濟誘因,才能提升回收配套。他又認為香港業界有能力將回收物料循環再造,問題是產品有否出路,增加經濟效益,「以回收塑膠為例,出路少,但深加工做膠粒可運往東南亞或內地做不同的產品,特區政府要探討強化香港本地巿場,例如政府多採用香港製的循環再造產品。」

綠盈環保有限公司回收卡板循環再造為貓砂,及將石屎廢料製作環保磚。其創辦人佘鑫豐表示,環保磚有供應本地作建築物料,認為政府要作出支援,帶頭使用更多不同的循環再造產品,並鼓勵商界亦使用,若增加產品出路,擴大巿場,就能令回收和循環再造業發展。

(來源:香港文匯報A02:要聞 2024/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