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三成劏房料劣質 若取締影響3.3萬戶

社區組織協會最近進行調查後,釐定劣質劏房的九大準則,包括一人居所面積少於7平方米等。圖為劏房戶的居住情況。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 記者 張弦)香港「解決劏房問題」工作組正就劏房的居住環境設定最低標準,以便特區政府取締不符有關標準的劏房,工作組將於今年8月向行政長官提交報告。關注劏房戶的社區組織協會最近進行調查後,釐定劣質劏房的九大準則,包括一人居所面積少於7平方米;二人或以上人均居所樓面面積少於5.5平方米等。社協推算,全港有三成劏房或被定義為劣質,一旦取締或有3.3萬戶受影響,故促請特區政府取締時能提供安置政策。有居住劏房床位的70歲長者,形容坐在床上便頭碰床頂,空間狹窄令心情鬱悶,但更擔心取締劣質劏房後無處容身,希望特區政府恩恤安置。

社協釐定九大準則 促政府做好安置才出手

「解決劏房問題」工作組過去多月約見不同政黨以及不同持份者,交流有關劣質劏房定義的觀點。有消息指,針對環境狹窄的「太空艙」,政府認為有關住所類似旅館,只屬短暫居住用途,現有的《床位寓所條例》及《旅館業條例》足以進行規管,因此考慮不把「太空艙」納入劏房規管範圍。

9項標準中3項即算劣質

社協研究對劣質劏房進行定義,制定9項「最低住屋標準」,若出現當中3項情況,即可定義為劣質劏房,包括一人居所面積少於7平方米;二人或以上人均居所樓面面積少於5.5平方米;地面至天花板的高度低於2平方米、或分上下格出租,未符消防條例等(見表)。

社協今年1月至5月對497名不適切居所住戶進行調查,推算全港至少三成劏房、約3.3萬戶會被界定為劣質劏房。社協社區組織幹事呂綺珊昨日出席記者會時指出,調查發現81%受訪者的人均居住面積少於7平方米,當中70%人均居住面積少於5.5平方米,居住環境相當擠逼。

調查亦顯示93.7%受訪者贊成取締劣質劏房,但有88.5%人認為要有安置政策。對於安置政策的期望,64.2%受訪者希望原區安置,如果要跨區,60.8%人表示要視乎條件,尤其重視交通配套、子女上學及上班的配合。呂綺珊表示,調查結果反映即使跨區,只要政府提供更多支援,大多數居民亦願意配合。

劏房童須趴床上寫作業

雙非單親媽媽李女士為照顧子女讀書移居香港,一家人目前居住在面積約30呎的唐樓劏房,無獨立廚房,患有唐氏綜合症的幼子平日住院舍,周末回家,而念中學的長子,因家中地方狹窄,惟有坐在矮凳趴在床上寫作業,導致膝蓋和腰痛。李女士擔心未夠資格申請公屋,若政府取締劣質劏房,一家人或居無定所,希望政府提供安置,「希望安置的地方更闊些,有空間給大仔做功課,亦有廚房煮食給細仔,讓他感受到家庭溫暖。」

李女士一家人目前居住在面積約30呎的唐樓劏房。香港文匯報記者張弦 攝

坐床上頭碰床頂 狹窄居所致抑鬱

70歲李先生過去一年多租住劏房床位,該單位內有20人居住,共用廚房及廁所,他形容坐在床上便頭碰床頂,狹窄居所令他出現抑鬱情緒,現在變得沉默寡言,看到不少住床位的長者都出現類似情況。他目前每月領取約4,000元的生果金,支付2,200元租金後所剩無幾,平日非常節儉,擔心政府取締劣質劏房後,無力租住租金更貴的劏房單位,或要「瞓天橋底」。

社協副主任施麗珊表示,反對取締劣質劏房的受訪者,多數因為擔心清拆後沒有安置,無家可歸,或要搬離原區,對就業、生活或上學造成影響。她認為首先政府要修訂條例,規管起始租金,建議規定業主分間單位出租後年租金收入,不能高於其差餉租值120%,其次便是安置政策,建議設置針對劣質劏房的可行執行機制及安置政策,必須為住戶提供安置、搬遷津貼,亦建議立即做全港劏房的凍結登記、對劏房實施登記制度等。

社協定義劣質住房單位9項準則

1.居住面積:一人居所面積少於7平方米;二人或以上人均居所樓面面積少於5.5平方米

2.居所高度:地面至天花板的高度低於2平方米、或分上下格出租

3.單位戶數:單位分租多於5伙

4.單位間格物料:為易燃物料

5.單位設備:沒有將廚房和廁所、洗浴設備分隔,或沒有提供廚房、廁所及洗浴設備

6.單位通風設施:沒有空氣流通系統,或沒有開啟可以透氣的窗

7.建築安全:

◆居所內出現石屎剝落、滲水等單位安全問題

◆建築物出現消防或結構安全問題

◆屋宇署/有關政府部門,曾發出修葺令/工程改善令等,仍未改善

8.租金水平:租金超過差餉租值1.2倍

9.樓宇管理:單位處於三無大廈內(無成立法團、無物管公司、無業主/居民組織)

註*:出現以上最少3項情況,即可定義為不符合「法定最低住屋標準」的劣質住房單位

資料來源:社協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弦

近半劏房戶指單位外公用走廊被阻塞

王先生表示,單位外的樓梯間堆積大量雜物。香港文匯報記者張弦 攝

上月初,九龍佐敦道華豐大廈3級火釀成5死40傷,事件引起香港社會關注商住樓宇、劏房的消防設備及逃生隱患。社協最近調查發現,有近半受訪劏房戶指所住單位外的公用走廊被阻塞,若出現火災,或影響逃生及救援情況,亦有3.2%的受訪者自己或鄰居的單位曾發生火警。一名劏房戶指出,所住樓宇的樓梯間堆積大量雜物,擔心着火影響逃生。社協建議特區政府趁取締劣質劏房的時機,要求分間樓宇單位必須符合相關法規,例如《建築物條例》及《消防條例》,提高樓宇安全。

社協於今年1月至5月對497名不適切居所住戶進行的調查,有43.5%的受訪者表示現在居所單位外的公用走廊有阻塞情況,其中32%指少於一半空間被阻礙,10.7%表示超過一半空間被阻礙,完全被阻礙則有0.8%。調查亦表示有3.2%受訪者自己或鄰居的單位曾發生火災,8.9%人指使用的電器/插座曾出現冒煙、火花等情況。

社協表示若劏房發生火災,劏房通道狹窄又被阻塞,再加上單位內通風不佳、部分沒有窗戶等,估計火災或一發不可收拾,住戶逃生困難,亦增加救援時間和難度。

住戶憂火災難逃生

居住在約30呎劏房的王先生表示,單位外的樓梯間堆積大量雜物,包括垃圾,例如外賣盒等。他認為這些物件大部分是易燃物,擔心發生火災後,火勢很快失控,樓梯被阻塞亦難以逃生。他希望政府部門進行規管,或檢查樓宇有否足夠的消防設備。

社協副主任施麗珊昨日指出,不同政府部門對劏房的規管、巡查有不同範圍,例如有些部門負責劏房內結構,有些則負責單位外的結構,而要進入多個間隔、空間狹窄的劏房單位巡查亦非常困難。她認為政府部門對大廈的規管未到位,例如樓梯間、走廊沒有部門管理,亦很難介入,「這個地方,例如走廊是屬於業主還是租戶責任?上面的堆積物又是誰的?」

她認為政府實施取締劣質劏房的行動時,是一個很好的時機進行整改,例如規定哪個部分是哪個部門負責,要求分間樓宇單位必須符合相關法規,例如大廈公契、政府地契條款、《建築物條例》及《消防條例》等。

劏房戶獲贈空氣淨化機 150元即淨化蝸居

小芳(化名)指,使用空氣淨化機後,其鼻敏感情況和睡眠質素均大有改善。

劏房空間狹窄,室內空氣混濁。深水埗民政事務處今年4月起連同社區客廳,捐贈最少400部袖珍空氣淨化機,以改善劏房戶室內空氣質素。有劏房戶在使用後鼻子不再痕癢、睡眠質素亦大有改善。該部淨化機不單體積細,長闊高均小於20厘米,重量僅500多克,且耗電量低,成本僅約150元,每半年更只須換一次濾紙,價錢都只是30元而已。

小芳和7歲女兒居住的劏房不足百呎,由於靠近馬路,甚少開窗,早上清潔好,下午便有塵埃積聚,「鼻子會感到痕癢,要不停抓癢,抓至鼻子泛紅。」她指,用了空氣淨化機約半個月,家中空氣質素顯著提升,「鼻敏感情況和睡眠質素也大有改善。」

為精準扶貧,深水埗民政事務處早於2022年利用數據了解該區劏房情況,並透過社區參與計劃撥款約20萬元,向劏房家庭派發1,000部上一代、木板外殼空氣淨化機。今年4月起,再安排九龍樂善堂營運的社區客廳,捐出最少400部袖珍空氣淨化機。深水埗民政事務專員黃昕然說,「義工會根據劏房戶數據,以及空間數據,估算每幢建築物的平均居住面積,走訪認為較擠迫的大廈,將空氣淨化機送給最有需要的居民。」

該部輕巧省電的淨化機由嶺南大學針對劏房環境研發,設計精簡,只有一個小風扇、兩片濾紙和可循環再造的塑膠外殼,不到10分鐘即可完成組裝。嶺大創業行動總監高永賢表示,空氣淨化機可過濾新冠病毒、塵埃和致敏原,同時有效減少八成PM2.5濃度,淨化機開始運作後,空氣質素在30秒內馬上改善。他又指,「平常能替手機充電兩次半那種充電器,已足夠空氣淨化機連續5日、每日使用七八小時。」團隊將進一步研究採用可清洗重用的濾網,以及設計不同大小、不同風量的空氣淨化機,以應付不同需要。

公屋戶申報暫收回27% 約300戶擬主動交還單位

香港房屋署上月展開第二輪公屋租戶資產申報,約25萬住滿10年的公屋戶須申報入息及資產,並必須在本月底前遞交申報表。特區政府房屋署署長羅淑佩昨晨接受電台節目訪問時表示,截至本月17日只收回27%申報表,另有約300戶擬主動交還公屋單位。此外,署方去年9月至今共收到1.2萬宗有關濫用公屋的舉報,當中190宗經調查後成功收回單位,羅淑佩指出富戶政策收到6萬份申報中,同樣揭發190宗持有物業而無向房署申報的個案,「對比兩者的成效,可見舉報更有成效。」

房屋署上月展開的第二輪公屋租戶資產入息申報,截至5月17日,署方收回6.8萬份申報表,佔今輪有約25萬公屋戶接受審查的約27%,其間約300戶主動通知房署會交回單位。羅淑佩透露,在首批居住10年以下的富戶申報中,400多人自動交回公屋,另在收回的申報表內,揭發約380戶在港有其他物業,必須收回單位。

李先生指狹窄居所令他出現抑鬱。香港文匯報記者張弦 攝

190宗經調查後收回單位

去年9月至今,房屋署共收到約1.2萬份涉嫌濫用公屋舉報,羅淑佩指出190宗經調查後成功收回單位。至於來自物管及護衛公司的成功舉報,由去年10月至今年4月則分別有28宗及8宗成功舉報,這些物管公司在下次投標時均會獲加分。但她指出,舉報門檻相當高,舉報人要實名登記,亦要填寫一份詳細表格提供資料,房屋署也有機會約見舉報人提供資料,以維持舉報制度的公平性。

至於公屋輪候時間,她透露過去數季公屋輪候時間反覆,但由於未來兩個年度新界將有數個大型屋邨落成,加上簡約公屋逐步落成,對未來公屋輪候時間感樂觀,有信心在2026/27年度,公屋綜合輪候時間由目前5.7年,縮減至4.5年,達成今屆特區政府目標。

以今季5.7年的輪候時間,較上季輕微下跌0.1年,羅淑佩透露主要受惠於大埔富蝶邨陸續入伙,形容成果「粒粒皆辛苦。」

(來源:香港文匯報A03:要聞 2024/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