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發揮11市優勢 共煲灣區文化「高湯」

2024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人文灣區 機遇灣區分論壇在深圳舉行。圖為論壇活動現場上演粵劇《粵韻春姿》。

(香港文匯報 記者 李望賢、毛麗娟)一齣粵劇《粵韻春姿》娓娓動聽;一段女子英歌舞,英姿颯爽……嶺南文化展演,熱鬧非凡、別具一格,滿滿都是灣區特色。在第二十屆文博會舉辦期間,2024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人文灣區 機遇灣區分論壇也在深圳舉行,兩岸三地文化名人暢談灣區人文精神,為共建人文灣區建言獻策。

人文灣區 機遇灣區分論壇現場。

與會嘉賓紛紛認為,粵港澳大灣區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共同體,更是一個命運共同體,粵港澳大灣區要建成一個共同的精神家園,需要構建共同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認同,各地城市文化在「混合、發酵和累積」的過程中,共同熬出一鍋熱氣騰騰的灣區文化「高湯」。

藝術家、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韓美林對大灣區的蓬勃發展感慨萬千。30年前,韓美林受邀為深圳創作了城市雕塑《蓋世金牛》;30年後再次來到深圳,他希望能用藝術賦能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

韓美林。

韓美林:冀用藝術賦能灣區發展

他表示,30年前創作《蓋世金牛》,是想表達深圳在改革開放後展現出「牛」的創業精神,這股「牛勁」,歸根到底,是為了促進經濟與社會發展,為了推動文化與文明的進步。在韓美林看來,大灣區非常重視人文和藝術的發展,曾經的「嶺南畫派」開風氣之先,大灣區給藝術家們提供了很多機遇。「希望大灣區在面對新挑戰的同時,進一步激揚『拓荒牛』精神,把握新的機遇,煥新人文景象,用藝術賦能大灣區發展,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典範。」韓美林說。

茹國烈。

茹國烈:「混合發酵累積」育城市文化

在廣州聽粵曲,在佛山舞醒獅,在香港看電影,在深圳玩設計……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依託自身的文化特徵,串珠成鏈形成了深度融合的灣區文化圖景。「如果用『文化光譜』的概念看大灣區11個城市,會看到一個豐富的場景,每個城市都不同,每個城市都有共通點。」香港藝術學院前院長、香港中文大學客席副教授、《城市如何文化》作者茹國烈以「大灣區城市文化交流與融合」為主題發表演講,他指出,大灣區11個城市經歷了多年的不同際遇,孕育了著名的嶺南文化,城市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趨勢也隨着區域一體化不斷加快。

談及如何推動灣區融合,建立屬於新時代的灣區文化,茹國烈提出了建立城市文化的三個動詞,即「混合、發酵和累積」。「混合」指的是將大灣區的不同文化元素共同融合一起,「發酵」好比如麵包需要一個發酵的過程,需要有時間、空氣、濕度等,文化在「發酵」後會出現更多創意內容,而在「混合、發酵」後,文化還需要「累積」,也就是要保存不同城市、不同街道的文化和歷史。

茹國烈說,「文化是一鍋湯,一個城市的文化是一鍋滾動了幾十年甚至百年的湯。嶺南文化、灣區文化,也是一鍋湯,裏面已有不同的材料,只要利用得好,提高溫度,加以混合、發酵和累積,在 11個城市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灣區文化能夠很快熬成一鍋精彩滾熱的『高湯』。」

霍啟剛。

霍啟剛:發揮港文產「雙循環」優勢

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霍啟剛在論壇上回顧了過去10年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變化,更以自己與家人的灣區生活作為案例,感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以來,一個個基礎設施的建成、一項項措施的落實為灣區人民的生活帶來越來越多的便利,「真的改變了一代人的生活習慣。」

霍啟剛回憶,小時候和父母去中山泡溫泉,需先從香港出發一個小時到澳門,再過關到珠海,然後再轉車到中山,差不多一天的時間,而深中通道開通在即,「現在我帶自己的孩子去中山,6月份之後就不到一小時就到了。」

霍啟剛表示,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大背景下,香港剛好處於「雙循環」的交界處,發展文化和文化產業也要有「雙循環」的格局,在當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用軟性的文化媒介,對外講好中國故事,更好塑造中國形象。作為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霍啟剛現場還宣傳起「廣告」,向觀眾介紹了即將在香港舉行的系列高規格文化體育盛會,包括藝術博覽會、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第十五屆全運會等。

何猷君。

何猷君:灣區創業機遇多 港澳青年千萬別錯過

星競威武集團董事長兼CEO何猷君在主題發言時表示,「一國兩制」是灣區人文的最大特色,港澳是嶺南文化出海的橋頭堡。港澳是「一國兩制」政策的旗幟,也是大灣區形象展示的窗口和文化融合的平台,這是灣區的獨特優勢,也是未來機遇。當前,粵港澳大灣區機遇湧動,營商環境一流,創新創業資源齊聚,青年要把握大灣區機遇,攜手同伴,奉獻智慧與汗水,在大灣區埋下理想的種子,養護它發展成長。在接受訪問的時候,他特別強調,「對於港澳青年來說,這是一個最好的創業時代,千萬不要錯過。」

何猷君表示,大灣區的人文底色是開放包容、兼收並蓄的嶺南文化,其基於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條件,不斷汲取海外文化,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樑。港澳鏈接數十億英語、葡語國家人口,充分融合中西方文化,有非凡的全球影響力。其中,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商業中心、會展中心和航運中心,既是外資進入內地市場最理想的「跳板」,也是內地企業到國際市場上融資的通道;澳門是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其保留了國際自由港地位,世界先進的投資、管理、人才等資源進出方便。因此,港澳是「一國兩制」的旗幟,也是大灣區形象展示的窗口和文化融合的平台,這是灣區的獨特優勢,也是未來機遇。

他表示,近年來,廣東不斷推進與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吸引港澳青年在大灣區就業、創業,基於此,港澳金融市場開放、國際聯繫廣泛、專業服務發達等優勢正在同內地市場廣闊、產業體系完整、科技實力日益增強等優勢快速融合。他就「把握當下時代潮流」提出了幾點看法,首先,繼續增強三地開放交流,進一步突破「三個關稅區、三種法律制度、三種貨幣」壁壘,搭建完善的制度和平台,助力三地智力融合更緊密;其次,企業和平台要積極融合三地資源優勢,借助大灣區內的循環做大基本盤,並主動向外拓展;最後,港澳青年也要用好有關平台資源,主動投身大灣區創新創業浪潮。

(來源:香港文匯報A07:要聞 2024/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