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傳承嶺南文化 共建人文灣區

(大公報 記者 毛麗娟、李望賢<文> 李望賢<圖>)迂迴百轉的粵劇唱腔、英姿颯爽的英歌舞表演,在5月24日於深圳舉行的2024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人文灣區 機遇灣區」分論壇上,既有嶺南文化現場綻放迷人風采,更有海峽兩岸暨港澳文化名人縱論粵港澳大灣區文化交流與融合。多位文化專家認為,粵港澳大灣區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共同體,更是一個命運共同體,粵港澳大灣區要建成一個共同的精神家園,需要構建共同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認同,各地城市文化在「混合、發酵和累積」的過程中,共同熬出一鍋熱氣騰騰的灣區文化「高湯」。

在24日舉行的2024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人文灣區 機遇灣區」分論壇上,藝術家、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韓美林對大灣區的蓬勃發展感慨萬千。30年前,韓美林受邀為深圳創作了城市雕塑《蓋世金牛》;30年後再次來到深圳,他希望能用藝術賦能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

韓美林:用藝術賦能大灣區發展

韓美林表示,30年前創作《蓋世金牛》,是想表達深圳在改革開放後展現出「牛」的那種創業精神,這股「牛勁」,歸根到底,是為了促進經濟與社會發展,為了推動文化與文明的進步。在他看來,大灣區非常重視人文和藝術的發展,曾經的「嶺南畫派」開風氣之先,大灣區給藝術家們提供了很多機遇。「希望大灣區在面對新的挑戰的同時,進一步激揚『拓荒牛』精神,把握新的機遇,煥新人文景象,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典範。」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名譽所長田青在發表主題為《嶺南文化 家國情懷》的演講時提到,嶺南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一脈,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灣區所有民族所有地區共享的文化,是這片地區的名片和「DNA」。田青認為,嶺南文化包括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囊括藝術的各種形式,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個門類,承載着中華民族千秋萬代的感情和濃厚的家國情懷。

茹國烈:11城交流融合創新高

香港藝術學院前院長、香港中文大學客席副教授茹國烈在本次論壇上作「大灣區城市文化交流與融合」主題演講。他表示,城市文化由信念和價值觀、日常生活風格、藝術和創造及記憶和傳統四個元素組成,如果用「文化光譜」的概念去看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會看到一個豐富的文化場景,每個城市都不同,每個城市都有共通點。

談及如何推動灣區融合,建立屬於新時代的灣區文化,茹國烈提出建立城市文化的三個動詞,即混合、發酵和累積。混合指的是將大灣區的不同文化元素共同融合一起,發酵好比如麵包需要一個發酵的過程,需要有時間、空氣、濕度等,文化在發酵後會出現更多創意內容,而在混合、發酵後,文化還需要累積,也就是要保存不同城市、不同街道的文化和歷史。

茹國烈說,「文化是一鍋湯,一個城市的文化是一鍋滾動了幾十年甚至百年的湯。嶺南文化、灣區文化,也是一鍋湯,裏面已有不同的材料,只要利用得好,提高溫度,加以混合、發酵和累積,在11個城市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灣區文化能夠很快熬成一鍋精彩滾熱的『高湯』。」

吳志良:構建共同的精神家園

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會長吳志良表示,在探索構建人文灣區的過程中,需要尋找有效的模式和路徑,這對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構建與人類共同價值具有很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他指出,粵港澳大灣區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共同體,更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建成一個共同的精神家園,需要構建共同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認同。

吳志良以澳門為例分析,澳門具備向世界傳播中華傳統文化、中國價值和中國理念、參與構建人類共同價值的所有基礎條件。「澳門在國家發展戰略中有許多特殊的優勢,其中最為重要、最具價值、最能作出貢獻的就是文化。澳門擁有古今同在、中西並舉的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具有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化交流互鑒豐富經驗,有不同而和、和而不同的良好社會環境,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獨特話語體系。」

霍啟剛:發揮香港文化交流「雙循環」優勢

霍啟剛。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霍啟剛在論壇上回顧了過去10年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變化,更以自己與家人的灣區生活作為案例,感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以來,一個個基礎設施的建成、一項項措施的落實為灣區人民的生活帶來越來越多的便利,「真的改變了一代人的生活習慣。」

霍啟剛回憶,小時候和父母去中山泡溫泉,須先從香港出發坐一個小時車到澳門,再轉車到珠海,然後再到中山,差不多一天的時間,而深中通道開通在即,「屆時我帶自己的孩子去中山,相信不到一小時就肯定到了。」

霍啟剛表示,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格局大背景下,香港剛好處於「雙循環」的交界處,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有促進文化「雙循環」的責任;在當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用軟性的文化媒介,對外講好中國故事,更好塑造中國形象。

另一方面,香港作為窗口可以把國際的文化藝術帶進來,形成多元創意的文化環境。霍啟剛指出,香港人有很多創意,常年生活在東西方文化交匯的生活環境,更能了解國際市場的需求。文化藝術亦如此,可考慮建立灣區主要城市的統一審批機制、溝通機制,有關文化場所、團體、資源、活動和需求的資訊平台。

霍啟剛認為,可在以下四方面發揮香港優勢。一是香港可以發揮人才制度和國際化的優勢。二是發揮傳統產業和文化協同發展的優勢,推動「文化+概念」,優化大灣區「文化+金融」,建議香港放寬文化企業上市條件,讓香港成為文化產業「獨角獸」的搖籃。三是發揮香港會展優勢,他重點提到香港藝術博覽會、大灣區文化藝術節。四是發揮大灣區的區域優勢,粵港澳共同推動文化出海。

何猷君:青年要用好灣區創業平台

何猷君。

星競威武集團董事長兼CEO何猷君在2024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人文灣區 機遇灣區」分論壇上表示,「一國兩制」是灣區人文的最大特色,港澳是嶺南文化出海的橋頭堡。當前,粵港澳大灣區機遇湧動,營商環境一流,創新創業資源齊聚,港澳青年要把握大灣區機遇。

何猷君表示,大灣區的人文底色是開放包容、兼收並蓄的嶺南文化,其基於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條件,不斷汲取海外文化,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樑。港澳連接數十億英語、葡語國家人口,充分融合中西方文化,有非凡的全球影響力。其中,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商業中心、會展中心和航運中心,既是外資進入內地市場理想的「跳板」,也是內地企業到國際市場上融資的通道;而澳門是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其保留了國際自由港地位,世界的資本、管理經驗、人才等資源進出方便。

因此,港澳是「一國兩制」的旗幟,也是大灣區形象展示的窗口和文化融合的平台,這是灣區的獨特優勢,也是未來機遇。

「近年來,廣東不斷推進與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吸引港澳青年在大灣區就業、創業,基於此,港澳金融市場開放、國際聯繫廣泛、專業服務發達等優勢正在同內地市場廣闊、產業體系完整、科技實力日益增強等優勢快速融合。」何猷君就「把握當下時代潮流」提出了幾點看法,首先,繼續增強三地開放交流,進一步突破「三個關稅區、三種法律制度、三種貨幣」壁壘,搭建完善的制度和平台,助力三地智力融合更緊密;其次,企業和平台要積極融合三地資源優勢,借助大灣區內的循環做大基本盤,並主動向外拓展;最後,港澳青年要用好有關平台資源,主動投身大灣區創新創業浪潮。

楊渡:海峽兩岸民間文化血脈相連

楊渡。

在2024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人文灣區 機遇灣區」分論壇上,大灣區文化融合發展的實踐,也引起了來自中國台灣地區學者的深深共鳴。台灣作家楊渡通過民間信俗文化分享海峽兩岸民間信仰交流。他表示,海峽兩岸民俗信俗文化血脈相連,蘊含着共同價值觀,應當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加強灣區文化交流。

「台灣民間信仰的神明有上百個之多,大部分皆自大陸而來。」楊渡回顧了中國台灣的歷史和宗教信仰變遷,台灣的宗教信仰民俗中飽含與大陸的文化連接、地方故事。

楊渡從最近爆火的電影《周處除三害》說起,分享自己進行台灣民間文化研究的見聞。「台灣的廟宇裏面,或者說台灣絕大部分的信仰裏面,我們可以看見,真正的信仰其實是跟它的傳統的祖居地是緊緊聯結的。」

楊渡有感粵港澳大灣區的歷史與台灣命運緊密相連,而這其中的歷史有待細說和挖掘,他期待海峽兩岸交流能多舉辦信俗交流活動,也呼籲有更多更為自由溫情的互動。

(來源:大公報A7:要聞 2024/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