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配套要補底 垃圾徵費待適應

前線清潔工認為「垃圾徵費」將致工作量大增。

(香港文匯報 記者 劉明、萬霜靈)香港特區政府的垃圾徵費「先行先試」計劃昨日結束,特區政府環境及生態局向立法會提交報告,總結14個試點的情況,顯示住戶指定袋使用率參差,住宅試點的平均只有兩成至五成多不等,但個別試點垃圾棄置量有減少,且增加了廚餘回收量。不過,各試點持份者指出計劃有不足之處,包括指引和指示不夠清晰,令巿民未有理解立法原意是推動減廢回收,而廚餘桶等回收配套仍不足,指定垃圾袋設計和質量亦欠佳,建議加強宣傳教育工作,並增加回收配套和改善指定袋設計,和給予時間讓巿民適應才落實收費計劃。

據特區政府提交予立法會的報告顯示,在垃圾徵費的14個試點當中,食肆、院舍、政府大樓領取免費指定袋百分比達100%,商場及公私營住宅包括「三無」大廈則約八九成以上。在指定袋使用率方面,院舍、食肆及政府大樓基於管理層要求,一般全部合規,商場亦約有七成使用率,惟住戶的使用率參差,公私營住宅平均只有約兩成至五成多,「三無」大廈僅約有兩成。

「四色桶」是最常見的回收設施。

商場指定袋使用率約七成

實施垃圾徵費原意是鼓勵減廢,部分試點包括住宅、院舍、食肆、政府大樓與試行前相比,垃圾棄置量減少約一至兩成不等,廚餘、玻璃樽等回收物種類及數量亦有增加,但其他試點的垃圾棄置量及回收量未見明顯變化(見表)。

特區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務局邀請了試點所在地的區議員協助進行問卷調查,收集不同持份者意見和試行經驗,不同持份者均提出計劃有不足之處和擔憂。

居民感擾民 前線員工怕衝突

文件總括意見指出,不少居民反映垃圾收費擾民,亦表示收費太貴加重負擔,更擔心法例生效後會增加四處亂拋垃圾情況,尤其缺乏物業管理的「三無」大廈附近和舊區,會產生市容衞生問題。不少居民又認為現時廚餘收集點數量和覆蓋度不足,認為要加強回收配套,須有便民的回收網絡,讓市民透過回收廚餘減少棄置垃圾的費用。同時,不少市民不理解按袋收費對減廢效用,覺得要預購指定袋包妥垃圾才可丟棄垃圾,會導致使用更多膠袋,與減少塑膠的政策背道而馳。

前線清潔工大部分均表示要額外處理沒有用指定袋包妥的違規垃圾,以致工作量大增及辛勞,且擔心實施收費後會與違規居民產生糾紛甚至誤墮法網,更有清潔工表示會因而轉職。

物管及清潔承辦商亦擔心難勸喻違規住戶,或引發衝突及摩擦,並因垃圾收費需增加人手,認為應加強宣傳,教育居民由源頭配合包括遵守法規和分類回收。另認為指定袋設計欠佳,建議改善設計,便利員工紮實袋口。

食肆員工指分類回收亦令工作量大增,原只負責洗碗及倒垃圾,現要分類廚餘、玻璃、鋁罐等額外工作,而食肆、商戶和院舍管理層則普遍表示垃圾收費對經營成本構成壓力。

「垃圾徵費」實施後,未用指定袋包好棄置廢物將會被罰款。

政府下周一交代政策路向

該報告未有交代政府立場,領導跨部門小組檢視「先行先試」計劃結果的特區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昨日出席一活動後回應記者提問時表示,下周一將在立法會上交代未來政策路向。他和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將出席下周一的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及食物安全及環境衞生事務委員會聯席會議,交代垃圾徵費「先行先試」計劃結果和未來路向。

廚餘回收量兩年增一倍

垃圾徵費「先行先試」計劃期間進行的問卷調查反映各持份者都希望加強回收設施和配套,特區政府環境及生態局在提交立法會的文件中表示,今屆政府正加大力度提速加強回收配套,現時各處的廚餘收集點已大幅增至超過1,100個,並正加強在公共屋邨安裝智能廚餘回收桶,預期全港屋邨今年8月全面安裝有關設施。在政府加強回收措施下,現時每日整體廚餘回收量達260公噸。

文件表示,環保署在食物工場、街市、熟食中心、批發市場、醫院、政府設施、大專院校、學校午膳供應商、酒店、商場、公共屋邨、私人屋苑等廚餘量較多的處所設收集點,數目由2022年中約170個大增5.5倍至現有逾1,100個。

同時,該署2022年底差不多由零開始在公共屋邨安裝智能廚餘回收桶,至今全港已有八成即171條公共屋邨安裝605個智能廚餘回收桶,預計8月全港所有屋邨也完成安裝。署方又於去年底開始透過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資助大型私人屋苑安裝智能廚餘回收桶。同時,環保署開始為地舖食肆試行收集廚餘,包括在食環署管理的垃圾站和餐廳密集區域設食肆廚餘收集點,並在政府場所如「綠在區區」、垃圾站、公眾街市設公眾廚餘收集點等,全力擴大廚餘回收網絡。

透過上述措施,家居廚餘回收量已由2022年7月時每日僅1.4公噸,大增至現時每日約55公噸,增幅約38倍,整體廚餘回收總量由2022年每日135公噸增至現時約260公噸,增幅約一倍。

特區政府並提速提效加強回收和源頭減廢,如持續擴展社區回收網絡「綠在區區」,收集點由2022年7月約160個增至現約有220個。去年中,環保署亦陸續在50個公共屋邨設「綠在區區」回收便利點,覆蓋約120萬人口,至今有45間已開始營運,預計全港公共收集點數目於8月增至約500個。

「綠在區區」去年收集超過26,000公噸回收物,較2022年約20,300公噸升約三成。政府亦計劃訂立具共同法律框架的生產者責任計劃條例草案,並陸續制定相關附屬法例,推進涵蓋塑膠飲品樽和紙包飲品盒、電動車電池、汽車輪胎和鉛酸電池等各項生產者責任計劃,以提高有關廢物的回收率。

市民使用「綠在區區」回收點。

各試點持份者提出5問題及改善建議

問題1

巿民不理解立法原意是推動減廢回收,全面實施亦無足夠監督,市民或不守法,前線人員規勸恐引起衝突

建議1

應加強宣傳教育居民,由源頭配合包括遵守法規,以及減廢和正確分類回收

問題2

政府回收設施及配套不足

建議2

先增加或加強回收配套,要有便民的回收網絡,讓市民可透過回收廚餘減少棄置垃圾的費用

問題3

院舍有大量廚餘,而日常垃圾如尿片和防疫用品未能減少

建議3

增加鄰近院舍的回收配套便利院舍進行回收,另需要上門回收廚餘服務的支援

問題4

指定袋質量欠佳易爛,廚餘較重並有魚骨等尖刺物,會刺傷手及令指定袋易穿,另外袋太淺難打結

建議4

建議改善指定袋質量和設計,便利人員更易紮實袋口

問題5

清潔及物管承辦商要增加人手,且對違規垃圾包底處理,營運成本上升

建議5

政府對屋邨物管包底違規情況下提供津貼和補貼,另建議效法其他地區的消費稅模式,以每戶人頭徵收垃圾費

「綠在區區」去年收集超過26,000公噸回收物。圖為上環的「綠在區區」。

「先行先試」運作數據及資料

【圖例:◆平均垃圾棄置量(公斤/日)(與試行前比較) ●領取指定袋百分比 ■平均指定袋使用率(%) ▲回收情況與試行前比較】

公營房屋及私人住宅(約880戶)

●94%-97%

◆約1,500-4,000(個別試點減少約10%,其他相若)

■約20%-56%

▲個別試點新增廚餘回收,其他各項回收量相若;有居民將回收物送往「綠在區區」

三無大廈(約50戶)

●約80%-94%

◆約100-450(相若)

■約20%

▲不適用

商場(約155商戶)

●95%-100%

◆約20,000(相若) ■約70%

▲個別試點廚餘回收量增加,個別試點新增玻璃樽回收,其他各項回收量相若

食肆(4間)

●100%

◆約600-6,000(個別試點減少約10%,其他則相若)

■約80%-100%

▲個別試點新增廚餘回收和玻璃樽回收

政府大樓

●100%

◆約18,000(減少約10%)

■100%

▲回收類別亦由5種(廢紙、塑膠、金屬、玻璃樽和充電池)增至8種(增加四電一腦、光管/節能燈管及小型電器)

院舍(2間)

●100%

◆約2,600-3,500(減少約10%-20%)

■100%

▲個別試點新增三色回收桶、廚餘回收、玻璃樽回收等,其他各項回收量相若

(來源:香港文匯報A02:要聞 2024/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