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媒演算法綁架 助長惡作劇成風

香港文匯報綜合報道,樂隊Beyond已故主音黃家駒墓碑周日(5月19日)遭人塗污破壞,據估計兩名涉事男子為求網上博取流量,作出違法違規、惹人憤慨的行為。伴隨社交媒體興起,從在食肆餐具塗抹口水的日本壽司郎風波,到歐美部分年輕網紅隨機挑釁途人,各種吸睛惡行漸成網上焦點。網絡專家指出,社媒平台的演算法為博取流量,經常大量傳播此類惡搞內容,呼籲當局加強對不當行為的打擊力度,令社媒平台避免引導激進做法。

去年2月的「壽司郎」事件衝擊多間日本食肆,一名少年錄製用舌舔豉油樽等惡搞片段,引起網上憤怒,在新冠疫情陰霾下,更加劇消費者擔憂食肆食品安全。日本多名連鎖餐飲業者指出,當地常有類似不當行為影片在社媒廣傳,餐飲業東主為平息風波不得不出面道歉,傳媒的推波助瀾對企業形象和影片當事人都帶來極大傷害。

惡作劇愈激愈吸引 不惜被捕

在英國、美國和澳洲等國家,有不少行事挑釁的年輕網紅。《每日郵報》報道,這些網紅經常隨機攔住途人施襲或惡言相向,還有網紅公然破壞公物或挑釁執法人員,將影片冠以「隨機傷人惡作劇」等吸睛標題,上載到YouTube等平台。報道指出,儘管這些網紅聲名狼藉,亦有不少人曾被拘捕,但他們的粉絲數量不減反增、影片瀏覽量更是節節上升。

部分網絡惡作劇更升級為違法行為。本月初在印度勒克瑙,當地知名YouTuber亞達夫為拍攝一段吸粉影片,竟然持槍在高速公路中間跳舞炫耀阻塞交通,遭到警方調查。在美國俄亥俄州,一名自稱非法移民的網紅莫雷諾上載影片,揚言指導粉絲利用部分州份的「佔屋者權利」(Squatter's Rights,指業主必須申請強制驅逐令才能趕走佔屋者),試圖將他人閒置的房產據為己有。

專家籲平台加強審核供舉報

日本網絡觀察家德力基彥指出,全球主流社媒不斷更新演算法,增加熱門帖文或影片曝光率,行為誇張吸睛的惡作劇在推波助瀾下,自然快速擴散。當惡作劇引起的騷亂成為熱門話題,人們的注意力往往不自覺被吸引,變相滿足惡搞者的出名慾望。

分析認為,社交媒體的出現令部分希望獲得外界關注的群體,尤其入世未深的年輕世代,不惜鋌而走險作出過激行為。若不加正確引導,這種做法事前難以阻止,在社媒上廣傳後,還可能引來模仿者。德力基彥呼籲各大社媒避免引導激進的輿論和行為,鼓勵民眾學會正確使用網絡的態度。

英國公關企業EdHopkinsPR人才主管伍德曼也稱,「年輕人為了尋求關注,或是受到身邊同齡人影響加入惡作劇行列,加上惡作劇幾乎不會受到實質懲罰,以致愈來愈受年輕人歡迎。」伍德曼建議,「平台應當加強審核、提供舉報機制、採取教育措施,與專家和青少年發展組織等合作,為年輕用戶創造更安全、更負責任的網絡環境。」

受害人士難提告 懲罰不力成死症

歐美多地均有年輕網紅以惡作劇在社媒走紅,從取走顧客購物籃中的商品,到關閉酒吧正在轉播球賽的電視,又或是在街上隨機攔住途人辱罵嘲諷等。《每日郵報》列出多名惡作劇網紅,以及他們常用的惡搞手段。不過法律專家指出,許多惡作劇本身並不觸犯法例,被針對者很難提出指控,懲罰不足也導致類似做法在社媒流行。

報道舉例稱,一名叫莫薩拉的網紅擁有48萬粉絲,他早前發布惡作劇影片,顯示兩個人故意接近途人,問對方是否「想死」,嚇得途人驚慌失措。莫薩拉還曾在影片中故意向途人潑水,令人誤以為遭腐蝕液體攻擊、引起恐慌。擁有3,130萬粉絲的美國「斯托克斯兄弟」更是惡作劇高手,他們假扮成銀行劫匪跳上的士,吸引途人報警,令無辜司機遭警方盤查、備受驚嚇。

英國Freeman Harris律師行社媒法律專家薩爾扎尼稱,惡作劇受害人可能提出侵犯肖像權或誹謗訴訟,但過程相當複雜,「現時沒有法律禁止人們在街頭拍攝他人。受害人可以提出誹謗訴訟,但他們需要有充分證據。」

幼兒頭打蛋挑戰 家長毀親子信任

家長對年幼子女的惡作劇近年在許多社媒流行。有社媒去年夏天興起「打雞蛋挑戰」,父母們在孩子面前裝作要將一隻雞蛋打入空碗中,卻轉身故意將雞蛋打在孩童的額頭上,受驚孩童不禁尖叫哭泣,父母們則捧腹大笑。英國廣播公司(BBC)訪問心理學專家分析,這種為賺取流量的惡作劇打破欺凌的界限,只會傷害兒童心理健康,以及他們對父母的信任。

報道指出,「打雞蛋挑戰」相關影片畫面中,孩童多是學齡前幼兒,面對打雞蛋惡作劇多數顯得非常驚訝、驚呼「很痛」,有孩童還會忍不住大喊,伸手要打父母,「一個共同點是,大多數孩子都不覺得這很有趣,即使父母們哈哈大笑。」網絡專家將這些惡作劇影片形容為「社媒文化的陰暗面」,尤其只顧關注受害者痛苦反應。

英國聖約翰大學發展心理學家戴維斯分析,「孩子們無法從認知上理解家長的幽默,反而成了被嘲笑的對象,這打破了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信任。」

不少女性擔心在紐約街頭遇襲。(成小智 攝)

紐約現隨機打人 女性成拍片目標

美國紐約市今年發生超過90宗隨機襲擊事件,觸發社會爭論一些人為了引起注意而蓄意隨機打人,然後把影片上傳社媒,引致其他人效法。警方指出街頭隨機襲擊並非新現象,但社媒影響力愈來愈大,其對社會所造成的衝擊較過往深遠。

紐約警方經過剖析被捕者個案後,得出的結論是大部分隨機襲擊者是無業者,部分可能因為他們在社會上不受重視,產生「任意打人博出位」的歪念。另外一些人則可能見到受害者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講述遇襲經歷,不惜模仿在街上隨機打人滿足快感。警方指出社交媒體太過普及兼具影響力,令襲擊事件的報道率和散播速度極快,好像在社會形成一股不安氛圍。當局不認為這是出現一種危險趨勢,但鼓勵受害者舉報加速逮捕疑犯。

最近一兩個月,美國社交媒體曾報道多名女子在曼哈頓街頭遭到陌生人毆打,她們通常是20歲至30多歲,分別報稱在下課回家、上班或遛狗途中遇襲,部分人遇襲後受傷,需要送院治療,引起女性恐慌。曼哈頓一些市民坦言現在上街有點擔心,即使在白天亦會留意周圍是否有危險人物。

社交媒體出現名人遭到隨機襲擊更受注目,網紅Halley Kate發布視頻講述她於3月25日在紐約街頭被人毆打後淚流滿臉,消息立即熱爆社媒。另一名網紅Mikayla Toninato表示她在回家途中看手機發短訊時無端被一名男子掌摑,而這段影片上載後的觀看次數超過740萬次。荷里活男星史提夫布斯米5月初在曼哈頓散步時被陌生人打了一拳,成為隨機暴力的另一位受害名人。

(來源:香港文匯報A19:國際專題 2024/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