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社評|以灣區融合思維 破解本港醫藥難題

香港文匯報連續兩日報道,本港一些罕見病患和末期疾病患者千辛萬苦北上內地求醫,為的是內地遠較本地便宜的藥物價格,以及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好處。本港長期面臨醫護不足、醫療費用高昂等問題,其實可以透過跨境醫療、醫藥合作解決。跨境醫療合作是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應有之義、大勢所趨,特區政府要積極研究相關議題,切實找出解決藥物和醫療服務過境的可行辦法,讓市民享受更多醫療服務的「兩制」之利。

目前,香港和內地在醫療和藥物上有着完全不同的機制,兩地獨立採購、使用,造成兩地可用的藥物不同,價格差異亦很大。從一些罕見病患和末期病患的個案來看,內地醫藥在某些方面呈現較大優勢。第一,內地市場大,加上政府近年推行集中採購,買方議價能力強,可盡量降低藥物價格,以利病患,一些罕見病藥物,內地價格僅本港價格的5%,令不少本港病患及其家人寧願付出大量時間、精力到內地醫治;第二,內地近年在醫藥研發、製造上取得長足進步,不少內地生產的藥物,其療效與進口藥相當,售價卻遠低於進口藥;第三,內地中西醫結合治療遠較本港成熟,在患者治療、復康等方面效果更明顯。

香港近年在推動與內地醫療合作取得進展,例如透過「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讓內地醫護人員來港交流,促進兩地醫療制度取長補短;特區政府擴大了「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的覆蓋範圍,讓本港長者可以在大灣區內多個城市的醫療機構使用醫療券;透過「港澳藥械通」,允許在大灣區指定醫療機構使用已在本港註冊的藥劑製品以及本港公立醫院已採購使用的醫療儀器。

這些例子反映,雖然本港與內地醫療制度仍存在明顯差異,但只要兩地政府溝通協調、積極拆牆鬆綁,就能找到方法創造條件推動兩地醫療、醫藥深化合作。本港公立醫院醫護人員不足、公營牙醫服務嚴重短缺、進口藥物價格高昂,這些難題如果能跳出本地狹小的醫療體系,放在大灣區的廣闊層面去思考,就有充足資源和能力解決。因此,特區政府應該積極與內地研究聯合採購藥物,同時通過兩地醫護人員交流合作的創新方法,破解本港醫療體系的深層次矛盾。

醫療服務和藥物價格關乎市民的生命健康,特區政府應該高度重視,要抓緊大灣區融合發展的契機,打破與內地城市在醫療服務和藥物流通方面的障礙,讓市民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來源:香港文匯報A07:要聞 2024/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