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微篇|「小多邊主義」興起與美國霸權衰落

文/周八駿

2009年1月,奧巴馬接替小布什入主白宮後,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為糾正小布什所推行的「單邊主義」,提出一個口號——「這個世界沒有美國不行,僅有美國也不行。」其宗旨是,美國依然領導世界,但需要團結盟友。

2014年,奧巴馬政府已然意識中國正在崛起而構成對美國霸權地位的挑戰,但在出席西點軍校畢業禮時,奧巴馬仍稱,美國還將領導世界一百年。

2016年,特朗普競選美國總統,所喊的口號是——「讓美國更偉大」。翌年1月,他入主白宮後,傲然對待盟國,退出若干多邊國際組織和條約,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談判,在某種程度上回歸小布什的「單邊主義」(以下稱之為「類單邊主義」)。

2021年1月,拜登入主白宮後,修正特朗普退群毀約的「類單邊主義」,加強爭取團結盟友,但是,堅稱美國領導世界。

終於,進入2024年,先是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伯恩斯,後是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相繼公開承認,美國不再享有無可爭議的主導地位;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單獨有效應對地緣政治競爭和全球挑戰。

美國霸權衰落,表現為相互聯繫的兩方面:

一方面,在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等等全球範圍多邊國際機構權威衰退的同時,全球各區域紛紛呈現所謂「小多邊主義」(Mini-lateralism,亦譯「迷你多邊主義」)。

美國智庫「哈德遜研究所」研究員哈卡尼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安瓦爾加爾加希外交學院」資深研究員賈納爾丹,2023年1月10日於美國《外交政策》網站發表共同撰寫的文章稱,介於雙邊主義和多邊主義的「小多邊主義」正迅速崛起,尤其是在中等國家之間。

「小多邊主義」的特點是——規模小、非正式、實用性高、適應性強、經濟導向、自願性、不具法律約束力,同時,旨在加強志趣相投國家之間的功能性合作,以避免地緣衝突。積極引導、參與和推動「小多邊主義」的是,所謂「全球搖擺國家」。美國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所撰寫的報告《全球秩序變化中的聯盟:重新思考與全球搖擺國家的跨大西洋接觸》,把巴西、印度、印尼等歸入「全球搖擺國家」。

另一方面,美國以全面打壓圍堵遏制中國為目標,在力圖打造全球反華聯盟的同時,積極構建由三四個盟友組成的「小多邊」團體。

美國在印太地區,至少擁有日本、澳洲、韓國、菲律賓、泰國等5個盟國,但是,無法把它們團結起來以對付中國為共同目標和採取共同策略。於是,美國只能搭建若干由三國或四國組成的「小多邊」團體。它們是——美日菲聯盟、美日韓聯盟、美英澳聯盟(AUKUS)、美日印澳四邊安全對話(QUAD)。其中,印度申明,它既參與QUAD,也是上海合作組織和金磚國家機制的成員。

2022年5月,拜登政府搭建「印太經濟框架」,初創成員國達14個,規模看似不小。然而,3個多月後,印度突然宣布暫時退出該框架在貿易領域的談判,至今沒有恢復。印度的退出,不僅使印太經濟框架的談判進程遭遇重大挫折,而且,使印太經濟框架的名字都顯得諷刺。2023年11月,拜登政府原本希望在主辦亞太經合組織峰會期間,宣布印太經濟框架關於貿易的談判取得突破,但未能如願。拜登甚至以遲到來掩飾他的尷尬。

非西方國家奉行「小多邊主義」,同美國竭盡全力只能打造「小多邊」團體,是「一個銅板兩面」,共同反映美國霸權正在衰落。隨着山姆大叔的權威每況愈下,美國的主要盟國,除英加等少數外,競相表示對美國在特定議題上或事件上不滿甚至唱反調。法國與中國不久前簽署並發表關於中東問題聯合聲明,便是一例。

作者為資深評論員、博士

(來源:大公報A14:評論 2024/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