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關係|伊朗總統罹難激起的地緣政治漣漪

文/軒轅靖

一場突發事故,讓伊朗成為全球焦點。5月20日,伊朗官方媒體確認總統萊希及外長阿卜杜拉希揚等人在直升機事故中不幸罹難。

事故中的直升機是上世紀70年代美國生產的貝爾212。由於受美國長期制裁,這款老舊的直升機很難得到有效維修和零配件更換。就此而言,萊希罹難和美國制裁脫不了關係,也凸顯長期惡化的美伊關係對伊朗政治帶來的巨大影響。正因為如此,這場突發事故,難免會有各種陰謀論滋生。譬如美國和以色列聯合製造了這場空難,也不乏伊朗內部權鬥的傳聞。

陰謀論的喧囂,短期內或無法消弭。畢竟,伊朗是中東地區的大國,而且也是美國和以色列在這一區域的頭號敵人。在巴以衝突愈演愈烈的情勢下,美以也的確策動了針對伊朗將領的「斬首行動」。所以,不管伊朗總統罹難是事故抑或隱藏其他「故事」,都會讓中東局勢更加複雜化,加劇美伊和以伊關係的惡化。

美國為了撇清自己,國務院發言人宣稱伊朗向美國提出「罕見的援助請求」,但美國由於「後勤方面的原因」,無法接受伊朗方面的求助。這種頗有些外交辭令的說法,似乎向國際社會申明這是一場和美國無關的事故,否則伊朗不會向美國求助。

也許事實的確如此,但也凸顯更殘酷的事實──若非美國對伊制裁,也許伊朗總統乘坐的直升機不會發生事故。伊朗還在調查事故真相,不管結果如何,這場事故只會讓美伊關係更糟糕,中東局勢更混亂。

美西方和以色列政客和媒體,大都對萊希罹難幸災樂禍。美西方官方雖然向伊朗輕描淡寫的悼念,但也不忘「指導」伊朗人民進行爭取「人權」和「基本自由」的鬥爭。中東的哈馬斯、黎巴嫩真主黨和胡塞武裝則發表激烈的反美反以言論。

萊希和希揚罹難,也許不會引發伊朗和美西方更加廣泛的矛盾,但會給中東局勢帶來更多不確定性。當然,伊朗內部也會經歷一段不尋常的權力重塑期。

巴以衝突進入新階段,以色列在中東和國際社會越來越不得人心。圍繞以色列對拉法地區的軍事行動,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反對以色列將戰事擴大。伊朗總統罹難,哈馬斯和胡塞武裝是否趁機對以色列進行滋擾式襲擊,值得關注。此外,胡塞武裝或加大對紅海區域相關國家的商船的襲擊。中東已經成為失控的火藥桶,哈馬斯和胡塞武裝組織也好,以色列也罷,都不會忌憚將局勢攪渾攪亂。

萊希罹難在伊朗掀起不小的政治漣漪。按照伊朗體制,萊希或可實現兩任總統8年任期,然後大概率可以成為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的繼任人選。萊希2021年當選總統,第一個任期尚未任滿,他的不幸罹難,不僅給伊朗留下了權力空檔,也讓哈梅內伊失去了一位可信任的繼任者。

伊朗是伊斯蘭共和國,宗教領袖才是國家權力核心。基於權力平衡,伊朗形成最高領袖掌控下的權力「鐘擺」機制,即通過溫和派和保守派交替執政的方式,平衡內政外交矛盾。

譬如,1997年當選的伊朗總統哈塔米被視為溫和改革派,2005年當選總統的內賈德則是極端保守派;2013年當選的魯哈尼總統則屬於保守溫和派。按照「鐘擺」機制,2021年當選總統的萊希則屬於保守派。的確,萊希擔任總統前長期在司法和宗教系統任職,保守色彩濃厚。他任職三年,內政主要集中於鐵腕反腐,外交上也頗有亮點,如在中國斡旋下和沙特和解復交,讓伊朗加入上合組織和成為金磚國家成員。但受制於美國長期制裁,萊希在經濟領域的成績暫未顯現出來。

如果他像幾位前任那樣完成兩個總統任期,也許會在經濟上有所成績。其保守穩健的執政風格,以及豐富的宗教從職經驗,成為最高領袖哈梅內伊最可能的繼任者。

就此而言,伊朗不僅失去了一位穩健的保守派總統,也失去了一位極具影響力的最高領袖繼任者。這打亂了伊朗以最高領袖為核心的權力「鐘擺」機制,不得不在50天後進行大選。是保守派繼續執政還是溫和派掌權?而且伊朗每逢大選都會引發街頭運動。因此,萊希罹難,將打亂伊朗政治節奏,引發一番權力轉換的動盪期。

更重要的是,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也將面臨艱難抉擇:一是如何保持以他為核心的權力「鐘擺」平衡,二是如何選擇合適的繼任者。

(作者為國際關係學者)

(來源:大公報A14:評論 2024/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