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鼓勵青年學子創新突破:迎接未來最好方式就是「發明未來」

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伯納德·盧卡斯·費林加在浦江科學大師講壇上鼓勵青年學子致力於創新突破(復旦大學供圖)

(大公文匯網記者 章蘿蘭 上海報道)第六期浦江科學大師講壇在復旦大學開講,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伯納德·盧卡斯·費林加(Bernard Lucas Feringa)坦言,他最為頭疼的問題之一,就是經常被問「你的研究有什麼用」。其從事的分子馬達、納米車、分子機器等研究,在普通人聽來無異於「科幻片」,但他認為,50年後,分子馬達和分子車或許會迎來實質性應用。「比如在醫療領域,分子機器可以進入人體精準靶向遞送藥物,為癌症治療提供助力;在材料領域,分子機器可以製造能夠進行自清潔和自修復的材料;在計算機領域,分子機器可以成為信息的存儲單元……」,他相信,「迎接未來最好的方式就是『發明未來』。」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吳信寶出席講壇並為費林加教授頒發「主講科學家」紀念證書,復旦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力主持講壇並致辭(復旦大學供圖)

在論壇上,這位荷蘭科學家以「造『小』的藝術:從分子開關到分子馬達」為題,熱情分享了他的研究故事,以及對於學術與創新的洞見。「我喜歡分子世界,在分子美麗的花園中,我也常常迷路,但是這些讓人『繞圈圈』的問題是最有趣的,它們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答案,改變我們的世界。」懷着對分子研究的熱情,費林加進入格羅寧根大學學習。期間,他親手做出了一個分子。「當時我告訴教授我做出了分子,他說,世界上在你之前沒有人做出過這個,這個分子是屬於你的。」提起這件事,費林加今天依然驕傲。

「我們要以什麼樣的方式面對未來?」略作停頓後,費林加伸手向前輕輕一握。「迎接未來最好的方式就是『發明未來』。」因為喜歡發明,費林加做過很多有趣的嘗試——荷蘭以風車著名,他便想着用分子來搭一座風車,「有底柱、風葉和軸,通過光的驅動,能像真正的風車一樣轉起來。」甚至造出一整個能放在水平面上的「分子風車公園」。通過觀察月亮與地球的運動關係,費林加和學生還一起設計了一個頗具浪漫色彩的分子機器,在旋轉時就像是月亮繞地球。

費林加合成的分子馬達,則是將宏觀意義上的發動機在微觀層面進行復現,是分子機器的關鍵組成部件之一。「一旦在分子層面控制了運動,就為控制其他各種形式的運動提供了可能。這一研究成果為未來新材料的研發開啟了廣闊前景。」費林加研製的第一個分子馬達,一小時只能轉一圈,「可不能把這個馬達安在車上,太慢了」,而最新的分子馬達一秒鐘可以旋轉1000萬圈,這是個驚人的進步。

費林加由此進一步深入,開展「人工肌肉」研究項目,這個項目中幫助肌肉收縮的就是分子馬達。當聽眾針對人工肌肉提問,費林加大手一揮,興致勃勃邀請對方上台扳手腕。落敗後的他笑着打趣:「我現在比不過你,但等到我可以裝上人工肌肉,那麼多分子馬達集中發力,一定比你的力氣大得多!我們打個賭,五年後再比一下。」

通過耦合分子馬達,費林加團隊還研製出四輪「分子車」。在這輛大小僅有2納米微型的車上,分子馬達的旋轉的力轉化成為平移的力,世界上最小的車就這樣開動了。為了造出這輛微型納米車,費林加和4個學生花了足足8年時間。

分子馬達、納米車、分子機器……對於很多人來說,費林加做的研究聽上去像是科幻片,距離日常生活依然遙遠。事實上,基礎研究到現實應用從不會一蹴而就。費林加最為頭疼的問題之一,就是經常被問「你的研究有什麼用」。「現在的分子馬達,相當於19世紀30年代的電動馬達,那時的研究者僅僅在實驗室裏展示各式各樣的旋轉曲柄和動輪,絲毫不知這些東西將導致洗衣機、風扇的誕生。」費林加相信,通過不同學科的協力與合作,能鋪就未來發展之路。

費林加暢想,現在,分子馬達和分子車已經可以做出旋轉、平移、推動這樣精彩的運動,50年後,它們或許會迎來實質性應用,那時將做得更多、更好。

比如在醫療領域,分子機器可以進入人體精準靶向遞送藥物,為癌症治療提供助力;在材料領域,分子機器可以製造能夠進行自清潔和自修復的材料;在計算機領域,分子機器可以成為信息的存儲單元……

「怎樣創造未來、解決人類現有困境?分子納米技術可以提供一種路徑,其他科學也有自己的路徑,但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將智慧和努力結合起來。」費林加的團隊和合作對象中包括許多不同國家、不同專業的學者,他也正通過學習,與不同學科對話交流,激發更多研究靈感。

「科學的旅程是一場冒險,對於年輕人來說,保持好奇、勇於探索是最重要的。」對於青年學子,費林加總不吝給予最熱情的鼓勵,同時不忘建議,學術研究行穩致遠的訣竅,需要「兩條腿」走路,而不能「單腳跳」——一方面,致力創新突破,爭取得出開創性成果;另一方面,也要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做些研究,為自己積攢學術聲譽,提高學術能力。「這樣一來,即使遇到失敗也有緩衝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