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善用科技 加強預測極端降雨
(大公報 記者 余風)地球氣候不斷變化,極端天氣持續增加且氾濫,遇上天災,事先沒有充足準備,不採取主動應對的積極態度,且沒有提升預警能力,後果將追悔莫及。《大公報》獨家專訪香港大學工程學院土木工程系陳驥教授,他指發生極端天氣的頻率只會不斷增加,重點是如何預防。他建議天文台應借助科技,研究0至6小時高時空精度的臨近極端降雨的預報精準度,令雨災可及早防範。
去年10月25日,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中強調,為持續強化香港整體應對極端天氣的能力,特區政府會作前瞻性預防和策略部署。尤其是「針對高風險環節,包括氣象預測預警、水浸、山泥傾瀉及交通運輸等,研究更好善用科技如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提高風險評估能力。」
陳驥教授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在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極端天氣,尤其是極端暴雨在世界各地經常發生。而香港去年9月7日及8日已發生創歷史紀錄的1小時和12小時降雨量,造成人員傷亡及大量財產損失。昨天凌晨4點開始到上午10點,6個小時內在將軍澳和西貢部分地區,降雨量超過300毫米,已超過香港5月份平均290.6毫米的降雨總量。該6小時降雨量也超過上個月16日造成迪拜大水災的24小時254.8毫米的降雨量。
「隨着氣候變化,此類極端降雨可能會愈來愈多,尤其是在南方的大灣區城市。」陳驥教授直指香港需要積極加強基礎科研,提升0到6小時高時空精度的臨近極端降雨的預報精度。從而使香港當前防洪防災救災的被動模式,變為主動模式。他又指從被動到主動,是通過0到6小時的極端降雨臨近預報,同時也預報0至6小時的洪水狀況,從而使政府相關部門能提前數小時採取緊急防災措施,並能使社會大眾積極預防災害;如果災害形成,也能使政府和社會大眾更有效地救災。
「我敲響警鐘,不是說香港做得不好,而是發生極端天氣的頻率愈來愈高。香港的天文台、渠務署都是世界一流的,都很努力,做得很好了,但是,精準預警極端降雨是世界級的難題,我們的科學預警仍不足。」去年9月黑雨發生後,陳驥已接受《大公報》專訪,表示他與政府相關部門工作上都有聯繫,而他早前也發表一篇《7·20鄭州極端洪災對大灣區尤其是香港防巨災的啟示》文章,強調香港必須警惕,建立防巨災的體系,惟似沒有受到重視。
「不要怕預警不準確就不預警」
陳驥曾任國際專業學會亞太地球科學學會(AOGS)水文科學分會主席、國際水利與環境工程學會香港分會主席,他研究的基於遙感數據評估城市變化的新方法,是國際學術界首次完整揭示全球城市化發展不均衡。而長期研究城市建設和防洪的他直言,洪水沖入地鐵在任何城市都是重大事件,如果地鐵在運行之中,後果是災難性的!因此香港在預警方面有極大的提升空間。
「不要怕預警不準確就不預警。」陳驥表示,從科學角度,預警不可能都準確,甚至可能十防九空,「社會要科學看待預警,有備無患。」他建議加大針對極端氣象災害的基礎研究,提高強降雨預報的精度;研究評估不同危害的程度、救災的難易程度,以及災後的恢復能力;研發智能化應急救災設備,提升救災能力;推進人工影響天氣的科學創新及技術進步,減輕災害。
積極應對|80億元雨水系統工程 力爭六年內完成
本港去年屢受極端天氣影響,尤其是九月接連遭超強颱風「蘇拉」、世紀暴雨來襲,全港多處嚴重水浸。行政長官在去年10月發表的施政報告宣布,全速推展超過80億元的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發展局於上月底表示,渠務署正為有關工程項目同步進行招標,目標在約三年半至六年內,分階段完成該七項工程。
去年施政報告提出的80億元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包括曾出現嚴重水浸的黃大仙、港島東區,據了解,涉及興建摩士公園蓄洪池,在東區興建儲水水道,以抵擋200年一遇的大雨。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於今年4月24日書面回覆立法會議員提問時表示,渠務署計劃在今年度內,為七個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項目,爭取撥款共約80億元,為旺角、黃大仙、觀塘、九龍城、港島東、大埔、沙田及西貢區,進行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
摩士公園建蓄洪池
甯漢豪說,渠務署已加快工作,正為有關工程項目同步進行招標,以壓縮工程合約的採購時間,以期在獲得撥款批准後盡快開展改善工程,目標在約三年半至六年內分階段完成七項工程。
上周有消息指出,渠務署的「黃大仙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石硤尾蓄洪計劃及東區和鯉魚門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兩個工程合約,招標期延長兩星期。渠務署解釋,投標過程接獲有意投標者反映,因應招標期較相近及部分重疊,需多點時間準備投標工作,所以將招標期由原來6星期,延長為8星期,相信不會影響整個工程的推展,亦不會令工程造價上升。
另外,渠務署自去年九月至今,在全港各區進行一系列跟進工作,包括約120項小型改善工程,以盡早減低各區水浸風險,當中包括改善現有進水口及加建路邊集水溝和排水渠等,有關工程已大致完成。渠務署正進行11項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包括「尖沙咀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及「元朗防洪壩計劃」,以進一步加強城市的防洪和耐洪能力。
渠務署亦正進行「應對海平面上升和極端降雨的防洪管理策略規劃研究」,以制訂長遠全港性防洪策略,目標在今年內完成研究。土木工程拓展署亦開展了「海岸管理計劃」研究,為規劃和實施城市的沿岸建設和防護提供指引,以及制訂長遠策略及防禦措施,預計今年內完成研究。
路政署完成檢討轄下75個重要道路基礎設施抵禦水浸威脅的能力,預計在今年第二季完成有關應對措施的技術評估及擬定執行計劃,為落實有關措施的工程預計自明年起陸續分階段開展。路政署並會於今、明兩年分階段為沙田城門河、大埔林村河及大埔河沿岸的部分行人隧道,安裝水浸警告系統。
無所適從|預告或發黑雨 市民失預算
天文台昨日8時55分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至11時半左右表示未來一兩小時或發黑色暴雨警告,天文台亦在官方facebook發布有關消息。許多網民湧入天文台fb留言,質疑太遲才考慮發黑雨,而且字眼「或發」亦令打工仔無所適從,「咁幾點?唔講嘅話打工仔點提早2個鐘走」、「搞到個個都揦手唔成勢」。
天文台昨日11時48分在fb專頁發帖,指位於珠江口的強雷雨區正逐漸向東移動,並會在未來一兩小時影響本港,若繼續接近本港並維持強度,「有機會在未來一兩小時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而配圖亦大字提醒「未來一兩小時或發黑色暴雨警告」。
帖文吸引近400多個留言,有網民溫馨提示大家注意安全「黑色暴雨來了,安全第一」,但許多人則批評天文台一度提醒或掛黑雨卻最終未掛,令人無所適從,「咁其實係掛唔掛黑雨㗎,陣間又話可能掛,而家個天又咁光,啲行程畀你搞亂晒。」「水浸就黃雨,停雨就紅雨,出太陽先黑雨?」「咁遲先嚟黑雨,有鬼用,小朋友今朝已返晒學,全身濕晒咁返學」。
從善如流|議員:加強應對 多做預防
去年九月,特大暴雨襲港,天文台總部在24小時內錄逾600毫米雨量,等同全年雨量約四分之一。該場黑雨造成最少兩人死亡,超過140人受傷。筲箕灣耀興道更發生大面積的山泥傾瀉,一直跟進事件的立法會議員梁熙直指,當局必須汲取去年的教訓,作出主動應對,在欠缺充足預備下,待發生事情再加派人手善後恐太遲,相關問題值得跟進及反思。
預警及準備工作仍不足
梁熙表示,昨天一場紅雨,本港災情處處。他認為有關部門沒有跟進好去年施政報告的建議,特別在預警及準備工作上頗為不足。而現時暴雨警告信號也被批評流於滯後,通常也要在錄得或接近錄得相關雨量後才發出,導致被人批評後知後覺。他強調假如事情已發生,警告信號未免失卻「預警」意味。
此外,梁熙又提到相關信號的標準需達至廣泛地區,好像是次的紅雨,多處錄得100毫米雨量,但將軍澳部分地區去到400毫米,相差其實極大,但相關信號要求的「廣泛性」就將這種差異排除。而諷刺的是,當局日前才修訂《惡劣天氣及「極端情況」下工作守則》,可惜在昨天的紅雨卻按兵不動,情況讓人失望。
(來源:大公報A2:要聞 2024/05/05)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