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從事古籍修復20餘載 他用雙手還原文明記憶

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吉林大學圖書館古籍部每天都很安靜,古籍修復師張奇正在修復一本從清代傳下來的《王氏宗譜》。用毛筆蘸上漿糊,修補書頁上的受損部分,從拆線、編號到配紙,再到壓平、訂線……經過10餘道工序,一頁頁因蟲蛀、戰爭、酸化等受損的古籍將在他手中「重生」。

在張奇的工作台上,擺放了毛筆、鑷子、剪刀、排刷、鉛坨等傳統修復工具。張奇已與「故紙堆」打交道超過20年,每一次修復,都是對古籍歷史的一次深入探索,張奇通過自己的雙手,讓上百本因歲月磨損的古籍重煥新生。

張奇告訴記者,清朝的古籍存世量大,破損大多較為嚴重,修復也主要為以紙補紙的修復方式為主。將殘破的古籍以舊換新不難,可若是要「修舊如舊」卻是個技術活。

「修舊如舊」是張奇反覆提到的4個字,張奇告訴記者,「修舊如舊」展開說便是保留古籍的真實性、特色及版本價值,原始裝幀形式和最少干預原則。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從事古籍修復工作,是近些年來張奇參加進修班最為直接的感受。「2002年,我第一次參加古籍修復培訓班,之後又去全國各地的圖書館進行學習。近幾年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很多參與培訓的修復師都很年輕,而且學歷越來越高,如今很多高校也開設了古籍修復相關專業。」張奇向記者表示,雖然參加培訓的年輕人到最後很多都會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從事這個行業,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喜歡上古籍修復,願意接觸古籍修復,這就是一件好事,證明古籍修復這項技藝後繼有人。

記者:盧冶、林凱

拍攝:盧冶、林凱

剪輯:星鳴、帥誠、盧冶、林凱

(大公文匯全媒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