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調休」何時休?意恐遲遲歸

文/王凱輝

「調休」話題近期久居內地熱搜,無論是主流媒體還是小報發聲都會戳中網友心聲,「五一其實只放一天」話題被擠爆。網友喊着「雙休」變「單休」,還有人說一直都是單休,從未享受過帶薪加班,更別提三倍工資了,假期調休與正常工作日無差別。網友的這些呼聲都透露着他們對正常假期的渴望,「五一勞動節」的初心不就是這樣嗎?

近幾年,每當「調休」都會有人不滿。2024年春節長假,除夕也被安排調休。此次「五一」小長假調休引爆輿論,有人說「調休」湊小長假可以旅遊、回家,可以忍受;有人說這樣的「調休」是被迫調休,挪用了自己的正常休假時間拼湊而來,這樣的假期「不要也罷」。這次「調休」話題的討論比以往更廣,產生的輿情也更大,是否會推動有關部門檢討並出台新的調休制度,還需拭目以待。

遊客湧入西安遊玩,這是2024年2月2日拍攝的西安大唐不夜城景色(無人機照片)。(新華社)

每次假期制度的變革都和社會、經濟發展息息相關,也需要與時俱進。如果說,經濟是社會發展的「晴雨表」,那公眾對假期的合理訴求就應是「五一勞動節」的初心。經濟社會是不斷發展的,調休制度也須與時俱進。1999年,為促進消費,春節、勞動節、國慶節改成休3天,並首次採用與前後周末相連,拼成7天長假的形式。2008年,「黃金周」制度發生重大變化,即取消了五一「黃金周」,增設了清明、端午和中秋三個小長假。我國的休息日和法定節假日總數,也從114天增加至115天。彼時的政策起到了促進旅遊、拉動經濟的作用,如今16年過去了,調休制度是否仍合時宜?

我們的「五一」、「國慶黃金周」及清明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都是調劑前後周末假期,若不調休就難串聯起三五天小長假,對旅遊、返鄉會造成不便。

廣西「三月三」讓全國各地的網友羨慕了一把,「不調休、放三天」,民眾沉浸在民族節日的濃郁氣氛中,把一切煩心事拋諸腦後,既傳承了民族文化又拉動了當地經濟發展。

三月三,遊客觀賞民族歌舞表演。(廣西日報)

那適當增加兩三天假期會影響社會生產嗎?會更加促進經濟嗎?全球62個國家和地區法定節假日平均為11.7天,我國內地公眾假期加起來共有11天,並列第33位,屬中等水平。香港特區公眾假期一共有17天,遠高於內地的11天。我國帶薪年假一般是5天至10天,遠低於法國的25天、英國的28天。綜合來看,我國法定節假日和帶薪休假按21天計,在62個國家中排名第60,倒數第三。可見,適當增加假期回應「打工人」需求,也會跟上世界其他國家節假日節奏。

民眾苦調休久矣,調休何時休?還有很多「上班族」沒有正常休假時間,為了堅守崗位,他們要麼自主選擇調休時間要麼被迫調休。就公眾訴求來說,目前能做到的是嚴格落實勞動法、保障勞動者權益,做到雙休、帶薪休假,回歸「五一」勞動節初心,再研討增加公眾假期,而不是說調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