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皮影技藝難度大市場小 傳承人與時俱進自創劇目盼傳承

(大公文匯全媒體 記者 李九歌)皮影戲(Shadow Puppets),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皮影戲的「皮影」,通常是以獸皮或牛皮紙做成人物剪影。在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操控皮影,並以口述、唱腔等方式講述故事。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更曾傳至西亞和歐洲,歷史頗為悠久。記者日前在北京欣賞了一齣《西遊記》中孫悟空大戰紅孩兒的皮影戲,表演者王連東向記者表示,一項技藝的傳承,必須要伴隨創新,要符合市場需求,於是他們自行創作故事性更強、舞台效果更突出的皮影戲,希望越來越多人喜歡皮影戲。

表演者王連東是河北省唐山遵化人,家裏祖孫五代從事皮影戲表演。出生在皮影世家,從小耳濡目染,王連東六、七歲時開始接觸皮影,至十三、四歲起登台演出,至今已經有逾40年的皮影戲表演經驗。他向記者介紹指,皮影戲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傳統的皮影是用驢皮、牛皮等各種皮製成,因雕刻皮影過程頗為複雜,需要經過幾十道工序,故需使用結實的材料,而牛皮具有韌性且防水,製成的皮影非常耐用。

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王連東表示,想帶來一場活靈活現的表演,扎實的童子功和團隊成員分工合作必不可少。他們四個人撐起一台戲,其中換布景更需要在非常準確的時間點快速完成,非常考驗團隊的協調性和默契。

皮影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後於2011年11月27日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受到現代文化與科技等衝擊,許多傳統技藝正面臨着失傳和消亡,需要大力保護。王連東指,學習皮影戲這項技藝的難度大,學藝人數太少,且市場規模較小,歸根到底要得到發展也會面臨困難。好在皮影戲的受眾面現在算比較廣,深受外國遊客喜愛,亦深得國人近年的重視,現在中國有幾十位國家級非遺皮影戲代表傳承人,體現國家對傳統技藝的重視和扶持。

「要想傳承,就要有創新的劇目,主要是時代的創新」王連東告訴記者,傳統的皮影戲以唱為主、操作為輔,他過往做傳統皮影戲演出時,一唱就是四、五個小時,現在隨着市場需求的變化,觀眾普遍喜歡以表演為主,且需要在燈光和布景上做得更為精細,同時要展現更強的故事性。為此,王連東自己編寫劇本並進行不斷完善,連燈光設計也是自己研究,通常一個劇目從設計初期到進行演出,需要少則數月、多則半年的時間來完成。他強調,必須要將皮影戲表演與群眾喜好相結合,要創作觀眾喜歡的劇目。

(視頻攝製:林雋康、Sun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