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社評|推廣調解文化 構建和諧社會

在中央大力支持下,香港成功爭取國際調解院總部落戶香港,成為首個總部設址於香港的政府間國際組織。特區政府積極作為,希望建成後可提升香港作為全球「調解之都」的國際形象。以此為契機,律政司將於下月6日至10日舉辦調解周及調解會議,期望進一步提高公眾在日常爭議中利用調解技巧息爭止紛的意識,推廣社會的調解文化,共建和諧社會。

小到個人,大至國家,各種矛盾、糾紛層出不窮,這也是人類社會的常態,但「法庭見」並非唯一的選擇,也未必是最好的選擇。一方面,不少糾紛發生於家人、朋友之間,一旦對簿公堂,難免「撕破臉」。就算是打贏官司的一方,往往也是得不償失。另一方面,雖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指的是每一個人的公民權利平等,但具體到打官司,費用高昂且曠日廢時,並非人人都「打得起」或者「耗得起」,一旦進入司法程序,對訴訟雙方都是沉重的經濟負擔和漫長的精神煎熬。

調解,可以為爭議雙方提供雙贏的解決方案,更具經濟效益,亦能維持彼此友好關係。中國傳統文化提倡「和為貴」,打官司是最後一步,不少地方在此之前,會有調解環節,努力化干戈為玉帛,讓雙方握手言和。內地各階層近年大力推動和解,節省了大量的社會資源。在現代國際關係中,中國主張「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國無分大小,共建、共商、共享,用談判解決爭議。沙特和伊朗這對世仇握手言和,是中國發揮調解軟實力的最佳證明。

香港是法治社會,擁有大量法律人才以及具公信力的調解機構,與國際法律組織有着廣泛而深入的交流和合作,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三大仲裁地之一。中央力挺香港發展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並支持國際調解院將總部設在香港,體現了中央對香港的高度信賴,也是香港發揮自己之所長、貢獻國家之所需的應有之義。

特區政府高度重視推廣調解文化。在去年發表的施政報告中,行政長官李家超就致力「深化調解文化」提出一系列措施,包括完善香港調解專業的認證和紀律事宜的制度,在政府合約中加入通用的調解條款,並鼓勵私人機構採用相同的做法。律政司每年舉辦一系列相關活動,不少活動是面向青少年,鼓勵他們建立正面及具建設性的排解爭議價值觀。這些活動包括舉辦校園調解研討會及相關比賽。在日前舉行的第七屆香港中學朋輩調解比賽中,爭議雙方有公平的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由中立的朋輩扮演調解員角色,了解彼此訴求,排除雙方情緒,促成雙方找到共通點,進而尋求解決方法。

青年是香港的未來,要讓調解文化深入社會,最好由青年做起。通過特區政府舉辦的這些調解活動,年輕人可以深入了解調解作為日常生活技巧,學會易地而處,換位思維。當面對與自己不同的見解時,多一份尊重和理解,多一份換位思考,就有機會化解爭議,促進學校、家庭和社會之間的互信和合作關係,也有助於年輕人走出校門後,可以更好地維繫人際關係,發展個人事業。

在剛過去的復活節期間,大批港人北上消費,引起社會熱議。其實,隨着大灣區建設日新月異,兩地人員往來、商貿合作愈加密切,同時意味着爭議糾紛的增加,對法律調解的需求上升。有見及此,粵港澳三地法律部門組成粵港澳大灣區調解工作委員會。日前,特區政府公布大灣區調解員資歷評審細則,這標誌着共建大灣區又向前邁出一大步,也有助於進一步鞏固香港國際「調解之都」的地位。

(來源:大公報A2:要聞 2024/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