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中美關係未來在青年

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的推特介紹美國學生受邀訪華。

文/孫 志

「還記得未來5年邀請5萬名美國年輕人來中國交流學習的計劃嗎?來自華盛頓州的第一批學生已經抵達並踏上旅程。他們受到了友好的中國人民的熱烈歡迎。」3月28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她的推特用英語發文,並配發四張圖片:中美學生一起做遊戲、寫書法、植樹,美國學生還和中國百姓一道打太極拳,他們在愉悅鬆弛的環境開懷暢笑,充滿喜悅與收穫。有知情中國網友稱,第一批交流的美國學生到訪了深圳南山外國語中學,他們還將行走北京、湖北、廣東,體驗中國的人文歷史、教育文化和科技發展,了解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2023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訪問美國舊金山期間,在美國友好團體聯合歡迎晚宴上發表演講時宣布,中方未來5年願邀請5萬名美國青少年來華交流學習。習近平主席指出:「中美關係的基礎在民間,希望在人民,未來在青年,活力在地方。」

幾乎在春暖花開的同一時候,耶魯大學21名學生來到中國,與中國人民大學的26名學生展開對談,這是「中國人民大學-耶魯大學人工智能、新興科技和中美關係學生對話」的第三輪活動,前兩輪於2023年4月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舉辦,師生在交流對話中深入探討中美兩國的發展與機遇。本次活動實現「面對面」線下交流,參與師生學科背景包括國際關係、計算機、金融、法律、新聞、人工智能、心理等。

中國人民大學-耶魯大學學生交流。

耶魯和人大兩校學生始終交叉而坐,自然融洽。從發達國家與欠發達國家對於AI資源掌握差距的公平問題,到AI衝擊就業和底層勞工失業問題,從AI在文娛行業創作中的應用,到AI在戰爭軍事競爭中的作用,以及人工智能隱私問題與國際政治問題等。對話主題以中美關係為背景,但討論範疇卻不局限於兩個大國,而是着眼於全球視野和人文關懷。中美大學生通過交流達成共識:中美面臨許多相似境遇,更看到了廣闊的合作空間;中美兩國的合作和交流不僅讓兩國人民受益,也能給全世界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機遇。

春和景明,黃昏日落時,第一次來北京的耶魯學生感嘆故宮和頤和園「這是全北京最好玩的地方」,大家笑着打趣說「你才逛了故宮和頤和園,北京還有更多美景等你探索」。二月二龍抬頭,人大同學特意煮了龍鬚面,熱氣騰騰的飯桌便是一幅渾然天成的龍行大運、萬物生發的春景圖,文化交流成為中美青年友誼的黏合劑。

華春瑩推特的配圖。

今年是中美建交45周年。半個多世紀前,中美政治家以跨越大洋的政治遠見和勇氣,開啟破冰之旅。而此前開啟兩國互動的是,青年乒乓球運動員用友誼和真誠,「小球推動大球」,助推中美關係的向前發展,成為兩國交往史的一段佳話。中國故事需要親身感知,打破信息繭房和人為樹立的認知高牆,親身互動體會命運與共,以及共擔的全球責任和挑戰。中美青年一代參與到兩國故事,是面向未來最好的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