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迷追憶音容 AI「復活」李玟
(大公報記者 韓毅)「你們好嗎?我是CoCo李玟。」近日,有博主聲稱受粉絲所託,用AI生成視頻和聲音「復活」歌手李玟,引發各界熱議。這種利用人工智能生成逝者視頻和聲音的傳播,既引發了情感共鳴,也引起了道德和倫理問題的討論。有網友認為「爭議挺大的。用AI復活逝者,可能侵犯其肖像權、隱私權等權益。」有歌迷則表示,「歌迷喜歡的是有靈魂的李玟,不是一堆數據的複製品。」「愛她,請尊重她。」但也有人覺得可以接受,「看到視頻真的淚崩,感覺李玟一直活着。」
網上流傳的AI合成視頻中,「李玟」身穿牛仔外套,坐在鏡頭前和大家打起招呼:「你們好嗎?我是CoCo李玟」,並提到:「我知道你們可能會感到驚訝,甚至有些不真實,但請相信我,這是一個充滿着愛和感激的時刻,因為我有機會通過這段視頻與你們相聚……」
律師:遺屬可要求下架視頻
對於AI「復活」李玟,引發法律方面的爭議,有人認為這屬於侵權,也有人認為「逝者沒有肖像權」。據了解,用AI復活李玟的博主自稱是應粉絲的請求義務做的。該博主表示,製作其他逝者視頻不免費,要收取588元(人民幣,下同)的費用。他還稱,製作發布逝者虛擬視頻,只要不用作商業用途,就不會有被逝者家人追責的風險。
對此,重慶渝匯律師事務所主任周健表示,AI「復活」李玟視頻主要涉及其合法性來源問題,以及是否在法律範疇內的合理使用問題。粉絲要求私下製作,僅供自己欣賞,不公開傳播,可以理解為法律範疇的合理使用,不追究責任。問題是,現在已廣為傳播,此舉在法律上沒有得到李玟親屬的合法許可,該視頻涉嫌侵犯肖像權。雖然逝者沒有肖像權。但是其肖像、姓名等仍在一定期限內受法律保護,其肖像受不法侵害時,由其近親屬向人民法院起訴。如果AI視頻影響到親屬的感受,對親屬造成精神層面的侵害,親屬也可向法院起訴要求維護肖像權。
周健強調,該AI生成視頻內容從粉絲的角度是健康的。但未經親屬同意,把其親人通過AI製作成視頻進行傳播,在親屬尚未釋懷時,製作逝者視頻對其精神造成了干擾和侵害。李玟親屬可要求停止公開發布,立馬對公開發布的內容進行取締,並要求在一定範圍內進行公開道歉。
隨着生成式AI的興起,「AI復活親人」逐漸走進公眾視野。著名音樂人包小柏的女兒在2021年因病去世,此後,思女心切的他決心攻讀博士,希望以AI技術讓女兒在數字世界復活。經過反覆嘗試、訓練後,包小柏終於如願復刻出了「數字女兒」,不僅可以即時回應對話,其妻子生日時,「女兒」還為媽媽唱了一首生日歌。「對我而言,AI可以讓我明確地知道,能把思念的模式換一種工具表達。」
提防不法分子詐騙
「應當加強AI『復活』逝者行為的監管,國家對相關信息平台應制定相關監管措施,要求各信息平台對類似AI『復活』逝者視頻發布進行合法性審查。」如果大量AI復活情況的出現,極有可能被不法分子所利用,例如用逝者形象進行詐騙、製作違法視頻等。周健建議,國家相關部門對監管機構形成一些規範性文件,對類似的AI「復活」視頻傳播進行合法性、合理性、合規性審查。
無限復活Q&A
存道德爭議?
如果部分生者只願活在與逝者共享的世界裏,這種持續聯結會影響其從哀傷中平復。需要生者從哀傷中適當抽離,逐漸恢復日常活動,重新找到個人認同感,靈活地在保持聯結和面向新生之間擺盪。
界線怎定?
AI復活更多是用在親人與家屬身上,屬於個體範圍內的行為。僅僅是慰藉相思之苦,這在一般情況下是沒有倫理爭議的。但如果跨過個人與家庭範圍,就可能會產生問題。
是否侵權?
為保障逝者的人格權益,製作方只有經過逝者繼承人的同意才能進行相關「復活」操作。同時,製作方在利用AI技術數字「復活」逝者後,還需承擔一些法律責任,比如製作出來的形象與實際偏差太大,對用戶逝去親人的形象造成一定扭曲,就有可能侵害逝者的名譽權、肖像權等相關權益。
堵塞漏洞|強化監管 打擊濫用
生成式AI興起以來,「AI復活親人」已成產業鏈,與逝去的親人「再見一面」日漸成為可能。在電商平台搜索「AI復活親人」,發現不少店舖提供此類服務,價格從10元到500元不等。有店舖稱,可以提供「修復老照片+讓照片動起來」和「照片開口說話」等服務;還有部分商家推出「AI復活親人」服務,數據顯示已售出超過400單。
重慶渝匯律師事務所主任周健表示,個別逝者親屬為了懷念逝者,主動提供給AI技術者視頻、音頻、圖片等素材製作或復原已故親屬的視頻,僅供自己紀念懷念,或補救與已故親人的溝通是可以的。但對於那些掌握AI技術的人,利用逝者親屬對逝者的思念之情,進行不恰當收費,或肆意進行擴大化宣傳謀利,國家要進行適當規範和管控。
有專家建議,AI「復活」技術提供者提供服務前,應明確要求用戶提供相關證明,並加強技術防範,避免AI產品侵犯他人合法權益或被用於欺詐等不法行為。對於利用AI實施詐騙的行為,相關部門要從嚴打擊,針對AI被濫用的情況,應有相應的防範和監督措施,打好規則「補丁」,盡快制定管理標準和規範。
短評|再見「親人」 有喜有憂
在科技突飛猛進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選擇AI技術「再見」親人,其背後的倫理考量應當引起重視。其中的喜與憂,反映出新技術伴隨的價值觀和倫理衝突,提醒人們要盡快修正和完善其中可能存在的法規和行業問題,應逐步跟進相關新規則的制定和完善,保障人們的數字權益。
AI「復活」逝者雖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對親人的思念,有一定心理慰藉作用。但從倫理和社會角度來看,也引發了許多爭議。首先,將已故的親人「復活」,可能會對活着的人產生誤導,讓人們沉浸在虛假的親情中,無法面對現實。其次,將這種技術變成一門生意,可能會引發一些道德和倫理問題,也可能會被濫用於製造虛假信息誤導公眾。
在使用AI等新技術時,涉及到人際關係和情感核心,必須尊重逝者和其親屬的意願,審慎思考新技術帶來的心理和倫理問題。針對數據隱私、AI詐騙、倫理爭議等問題,一方面要不斷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另一方面,行業內也要足夠自律,每一個從業者都應該守住底線。
(來源:大公報A9:內地 2024/03/17)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