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評:我們今天紀念金庸的意義何在

大公文匯網報道,3月10日是已故文學泰斗金庸(查良鏞)百年誕辰。金庸一生共創作了15部武俠小說,塑造了超過1400位人物,作品以14種不同的語言在全世界售出超過1億冊。今日中新社發表社評指出,金庸之所以深受大眾喜愛,是因為他構建出妙趣橫生、蕩氣迴腸的武俠世界,影響深遠,凝結着一代又一代華人的文化認同。作者也提出建議,希望香港可把握金庸留下的文化瑰寶,進一步打造這一獨有的文化IP。評論全文如下:

3月10日是已故文學泰斗金庸(查良鏞)百年誕辰,藉此之際,香港各界都在紀念、追憶他的文學感染力,功在文學武林,是真正俠之大者。

為何我們今日還在紀念金庸?無疑是因為他構建出妙趣橫生、蕩氣迴腸的武俠世界,影響深遠,凝結着一代又一代華人的文化認同。

儘管誕生於香港商業化的環境中,金庸的作品卻無某些舊式武俠小說那種低級趣味和粗俗氣息。相反,通俗而不媚俗,武俠其表,世情其實,深入呈現歷史變遷與人生百態。支撐起瑰奇的想像與故事架構的,實為純粹的傳統中華文化。

也正因如此,金庸的小說一貫被視為「文化中華無形的精神堡壘」。讓散落各地的全球華人在郭靖、黃蓉、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的世界裏,重新發現歷史文化的傳承,潤物細無聲,與中華文化間連結感由此萌生。

而着眼香港,金庸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又為電影、電視、電台廣播、舞台劇,以及潮流電玩和各類文創產品提供無窮無盡的素材,對香港過去數十年流行文化的發展,有着巨大的貢獻。可以說,金庸留下的文化遺產,似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數年前,香港文化博物館斥資約1000萬港元設立全港首個「金庸館」,透過逾300組展品介紹金庸的早期事業、武俠小說創作歷程及其小說對香港流行文化的影響,包括早期流通的小說版本、珍貴手稿等。這一舉措在當年確是獨具慧眼,不僅洞悉港人所好,亦深知香港文化的優勢所在。

但在特區政府致力發展國際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推動旅遊和盛事經濟的當下,我們不得不深思,金庸的作品是否僅能藏於博物館?如何繼續讓這些文化遺產煥發新生、發揚光大?在筆者看來,香港可把握金庸留下的文化瑰寶,進一步打造這一獨有的文化IP。

其一,各類紀念展可加以整合,增強吸引力。因應金庸百年誕辰,香港各界舉辦的紀念活動層出不窮,如「俠之大者——金庸百年誕辰紀念」,展出雕塑家任哲創作的10尊金庸小說角色人物雕塑等,主辦方預計該活動將吸引約46萬人次訪客參與,金庸影響力可見一斑。各式紀念展可與已有的「金庸館」形成聯動,令展品常駐,豐富展品類別,運用科技策展手法提升展覽互動體驗感。

其二,打造以金庸為主題的文化深度游路線,開發文創產品。連金庸筆下提及的小島亦能藉此拓展旅遊業,遑論香港這一與之淵源甚深的地方。特區政府可考慮將金庸生活軌跡開發為旅遊路線,並研究相應的文創產品,為世界各地的「金庸迷」打造獨具吸引力的文化深度游選項。

其三,結合科技重塑經典。為舊作品踵事增華,本屬常事,當中也不乏成功例子。將金庸作品裏的流行文化元素發揚光大,本就是香港的強項。業界可善加利用科技重塑經典,如開發手游項目和影視作品翻拍,應用VR等新技術,相信可為人們帶來新的刺激和驚喜。

如此,或許有一日,這些新的「金庸群俠」再度成為香港流行文化的中流砥柱,將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