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港區政協委員蔡榮星:加強香港與內地合作 推動綠色金融國際化發展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啟星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蔡榮星。(受訪者供圖)

(大公文匯網記者 姚進 報道)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4日在北京開幕,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啟星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蔡榮星提交了「關於加強香港與內地合作推動綠色金融國際化發展建議」的提案,在蔡榮星看來,發展綠色金融產業是推動經濟社會綠色轉型的重要途徑,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十四五」規劃中多次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並明確提出「雙碳」目標。二十大報告中也設置專章,要求「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增長目前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能,隨之而來的是巨大投融資需求,綠色金融的重要性日益顯著。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以及最具金融業優勢的區域之一,未來在綠色金融發展的道路上深度合作,為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

建立綠色金融標準 加強兩地合作

為此,蔡榮星建議,中國綠色金融標準體系的建設遵循「國內統一、國際接軌、清晰可執行」原則。中歐日前已經攜手制定了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法(CGT),接下來可以此為參照,盡快建立我國相對的統一綠色金融標準,提升與國際接軌程度。在打造更加完善的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綠色存款、綠色股權投資、綠色保險等綠色金融服務體系的基礎上,力爭率先引入並落實中歐《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

他建議,應充分發揮香港匯聚全球一流金融和專業機構、綠色評估認證機構、國際投資者,完善監管制度及與內地市場關係密切的優勢,立足於我國綠色發展目標、產業特點及資源特點,兼顧國際市場的發展趨勢,結合CGT、歐洲等國際慣用的綠色分類法的不同特點,在香港市場建立一套取長補短,促進中外融合發展的綠色金融分類標準,特別要聚焦核能、污染防治、節能減排、農林以及交通運輸等領域,以銜接內地與國際綠色金融市場。特區政府作為主要市場監管者,應提倡降低各種互惠基金和交易所買賣基金的管理費。香港很多綠色基金和交易所買賣基金的收費都在1%以上,反觀歐美等成熟的綠色金融市場收費則通常低於1%,因此可調整市場收費,增強誘因。

蔡榮星表示,擴大債權融資規模需以股權融資為前提,所以未來要加強兩地合作,在粵港澳大灣區推出更多股權類綠色產品,提高股權融資在綠色金融資金結構中的佔比,從而帶動綠色金融發展。同時,引入更多開放式基金型公司,吸引不同類型私募基金在香港成立和營運。

促進綠色訊息披露,在香港及自貿區搭建區域碳足跡數據庫。蔡榮星建議,香港與廣東省合作,試點建立全面的企業ESG數據披露標準,按此標準要求企業披露有關的環境、社會責任、公司治理等數據。同時,發揮香港資訊流通便捷,以及內地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優勢,建立「粵港澳大灣區ESG」數據庫,要求企業在環保技術研發與使用、環境效益、基礎信息等方面披露數據,提高ESG透明度。

蔡榮星還提議,兩地合作建立綠色金融人才庫,在高校方面,香港與內地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高等院校合作開設綠色金融專業課程,構建兩地綠色金融國際人才的培訓體系。同時,合辦課程可對焦金融市場各領域人士,為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職業制定可比較的認證程序,引入專業人士發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