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規劃綱要5周年|資格互認+職稱評定 港專才發展路更寬

2022年7月,首批16名港澳工程師率先認證獲內地專業職稱證書。(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 記者 黃寶儀/文、圖)「過去我們只能在幕後參與以建築設計為主的業務,現在通過資格互認和職稱評定,香港的建築師已經走到幕前,能在灣區內地建築項目中更充分發揮設計引領作用了。」作為CEPA簽署後較早北上執業的香港建築師,以及首位取得內地最高「正(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職稱的港人,LWK+PARTNERS董事盧建能對於5年來香港專才不斷拓寬的發展舞台深有體會。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綱要」)明確提出在深圳前海、珠海橫琴和廣州南沙試點,允許取得建築及相關工程諮詢等港澳相應資質的企業和專業人士為內地市場主體直接提供服務。政策的加持,讓香港專業人士在內地可從事的業務範圍不斷拓展,分享到內地經濟發展紅利。5年來,廣東已經實現了醫師、教師、導遊等8個領域的執業資格互認,3,200多名港澳專業人士獲得內地註冊的執業資格,預計到2025年粵港澳三地職業資格互認政策銜接和服務協同將初步實現。

在盧建能2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廣州太古匯是其代表作之一。「這是廣州首個引用港式建築師負責制工作模式的項目,我作為一名香港建築師,擔任項目總負責人,全面主持統籌與協調其他專業設計顧問的工作,設計的一體化考慮,能充分發揮建築師管理的引領作用及品質管控優勢。」盧建能說。

雖然獲得業主方及業界的高度評價,但盧建能在項目中所起的作用,外界卻知之甚少。他指出,內地很多知名建築的背後,都有香港建築師的身影,但因為此前沒有內地執業資格,香港建築師只能參與項目的管理、設計工作,不能承接需要資質的服務。

廣東已經實現了醫師、教師、導遊等8個領域的執業資格互認。圖為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助理院長杜啟峻與兒童患者交流。(資料圖片)

提出「備案執業」 大開方便之門

CEPA簽署之後,香港建築師可通過內地職業資格考試考取執業資格。不過,香港專業人士更希望有更簡單便捷的方式獲取在內地直接執業的資格。

綱要頒布後,2019年11月,廣東出台《關於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職稱評價和職業資格認可的實施方案》,隨後於2021年初,廣東省住建廳發布了《香港工程建設諮詢企業和專業人士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開業執業管理暫行辦法》,提出「備案執業」的方式,為港澳相關企業和專業人士內地執業大開方便之門。LWK+PARTNERS和盧建能立刻完成了企業及個人執業備案,實現建築企業和個人憑港澳資質直接在內地提供服務的突破。

在建築界深耕多年的曾效方,擁有香港註冊承建商的獲授權簽署人資格,也是「備案執業」的受惠者。作為高級項目經理,曾效方在香港先後參與了多個建築項目建設,並於2023年底取得內地執業資格,如今正以廣州南沙小學時代南灣校區擴建項目的項目經理身份在工地忙碌着。這是曾效方第一次參與內地項目,一邊學習一邊適應,他希望未來可在大灣區一展所長。

盧建能在廣州的工作室辦公。

隨着大灣區發展提速,盧建能及其團隊承接了越來越多的大型商業綜合體、公共交通導向型發展(TOD)、高端住宅等項目,幾年前在廣州成立了梁黃顧大灣區工作室,將粵港兩地的經營策略和創新模式融合,組建起一個具備國際視野又能將項目在內地完美落地的專業建設工程諮詢團隊。但是,參與政府項目投標時,盧建能又遇到了新問題,「政府對團隊包括項目負責人有必備要求,除了要有註冊執業資格,還要達到職稱要求,最低也要副高級工程師。」

頒發職稱證書 評價待遇同等

職稱體系是內地專業技術人才管理體系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少香港專業人士以香港的執業資格在內地工作,卻因為未能獲得內地相應的專業資格證書而限制了發展。2022年7月,廣州南沙區為16名港澳人才頒發職稱證書,這是內地首次對港澳工程人才頒發職稱證書。盧建能成為其中一員,並取得內地最高「正(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職稱。

「香港專業人士獲得內地職稱,最重要的意義是代表着我們的個人專業技術、學術水平和職業能力,能夠在國家的工程專業系統中獲得肯定和認可,享有在內地同樣的評價待遇。」盧建能表示,「正高」職稱為事務所及其個人日後在灣區乃至全國其他各省市的發展拓展了全新空間。而這項制度的推廣實施,還將給有志北上就業的香港青年提供更豐富的發展機會。

廣州太古匯是當地首個引用港式建築師負責制工作模式的項目。

職業選擇更廣 前路越走越寬

曾參與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項目工程建設的香港青年洪逸曦,在項目建設中累積了一些經驗,也在2022年獲得了建築工程管理專業助理工程師職稱,完成了從金融專業到建築工程的跨專業自我提升,「拿到職稱對自己的工作和未來都有很大幫助,最明顯的就是職業選擇的範圍更廣了,未來的路也越走越寬了。」

廣東已經實現了醫師、教師、導遊等8個領域的執業資格互認。圖為深圳市福田區南園小學港籍教師黃曉蕾在英語課上與孩子們互動。(資料圖片)

5年互認成果超前20年總和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為港澳專業人士提供便利執業的要求後,5年來,大灣區內地9市積極出台政策舉措,為香港專才打開更多方便之門。

2019年的11月,廣東省人社廳聯合9部門印發了《關於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職稱評價和職業資格認可的實施方案》。2020年底,廣東省住建廳聯合香港發展局發布《關於香港工程建設諮詢企業和專業人士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開業執業試點管理暫行辦法》,通過備案形式允許香港工程建設諮詢企業和專業人士在大灣區9市開業執業。

大灣區工程領域多部法律、法規和規範性文件的執筆人閆澍教授。(香港文匯報廣州傳真)

綱要為「備案執業」指明方向

珠海橫琴、深圳前海和廣州南沙先後出台相關配套政策,廣州南沙於2022年7月在全國首創發布《廣州市南沙區建築和交通工程專業港澳人才職稱評價管理辦法(試行)》,提出取得職稱證書的港澳人才在內地承接和開展建築工程項目時,享有與內地工程師相同的資質和待遇。隨着相關政策落地,5年時間裏,醫師、教師、導遊等8個領域實現了執業資格互認,已經有3,200多名港澳的專業人士獲得內地註冊的執業資格。

先後參與推動大灣區工程界「跨境執業」的立法歷程的華眾聯創總經理閆澍教授指出,「綱要頒布5年來,在推動資格互認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超過了香港回歸以來20多年的總和。以註冊建築師為例,CEPA實施至今,通過考試獲得內地執業資格的香港建築師屈指可數,但這幾年通過備案執業的香港建築師已超過百位。」

「資格互認」並不是新鮮事,早在CEPA簽署時就已經明確了部分領域的互認。但在閆澍看來,直到綱要頒布並明確提出港澳專業人士在粵港澳大灣區可以「直接提供服務」,才為「備案執業」指明了方向。他指出,資格互認的最終目的,是通過粵方先認的方式形成一種機制,第二步就是推動內地專才的執業資格在港澳地區獲得認可,進而對接國際工程師執業資格體系,助力中國內地工程師通過港澳融入到世界的工程師體系當中,更好地參與全球治理。

港青應把握機會累積經驗

「資格互認是拓寬港澳專業機構及個人的業務範圍,而職稱評定的最重要目的之一則是為港澳青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拓展職業生涯可能性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和機會。」閆澍表示,一些港澳的年輕工程師在還沒有獲得港澳專業資格的時候,可以先參與內地相關工作累積經驗,並根據條件要求評選職稱,獲得助理或者中級工程師的職稱後,有利於他們在內地拓展職業生涯,「這個是對港澳年輕工程師一個很好的機會。」在粵港澳大灣區的人才評價體系建設方面具有開創意義。

特稿|備案執業仍有投標資格障礙

港澳企業或個人通過備案方式獲得內地執業資格,最希望是獲得參與內地政府項目的「入場券」。然而,香港企業以備案方式獲得內地執業資格,在內地拓展業務過程也並非一帆風順,香港建築師盧建能表示,香港工程專業機構作為境外企業在中國境內從事經營活動,其主體仍存在備案執業的認可障礙,「簡單來說,就是備案執業依靠的仍是香港公司的資質,並未要求一定要在內地成立分支機構,但按照相關法律規定,香港資質不能參與政府的招標項目,問題又回到了原點。」

港專才盼政策續突破

盧建能提到的認可障礙問題,不單單涉及政策配套問題,還涉及市場監督管理、招標等法律規定問題。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工程領域多部法律、法規和規範性文件的執筆人,華眾聯創總經理閆澍教授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港澳企業或者個人備案執業後,往往在親身參與到內地政府項目招標的過程中才發現,解決個人資格和企業資質的問題只是第一步。例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政府某些項目的招標只允許向境內公司開放;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施工企業在內地成立分支機構後,跟香港公司不能算作同一個公司,因此通過備案方式獲得的、屬於香港母公司的資質在政府某些項目招標中也不適用,否則可能觸碰內地法律明文禁止的非法轉包或非法分包等紅線。此外,政府某些項目的招標條件一般要求投標單位在內地有個案有經驗,而絕大部分港企的經驗都在境外。

在閆澍看來,目前資格互認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不單純是「大門」「小門」的問題,當中涉及龐大的配套政策支持,這也是香港專業人士希望未來可以在大灣區至少是在三個合作區可以先行先試、實現政策突破的領域。

(來源:香港文匯報A09:文匯專題 2024/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