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千億投科研 加快集聚一流領軍人才
(大公報記者 盧靜怡)龍年首個工作日,廣東以一場「新春第一會」拉開序幕,大灣區內地各市亦加緊「跑起來」,為新質生產力發展送上鼓舞「大禮包」。19日,廣州市舉行高質量發展大會,透露今年科研經費投入將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下同),投入強度力爭突破3.5%,加快集聚一流科技領軍人才。佛山在首個工作日集中開工123個重大項目,總投資985億元。肇慶市當天舉辦2024年一季度重點產業項目集中簽約、動工、竣工、投產系列活動。中山亦在新春首個工作日現場簽約106個項目,計劃投資額550億元。
廣州市委書記郭永航在大會上表示,廣州將攜手港澳加快建設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加快集聚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他透露,目前廣州在建的超50億項目約200個、總投資3.5萬億元,後勁十足、未來可期。
構建粵港澳超算應用互聯網
在廣州當天公布的2024年重點建設項目計劃中,記者留意到,粵港澳生態環境科學中心(一期)項目、廣州超算中心新一代國產超算系統建設項目等多個科研平台即將在今年竣工。「超算是推動前沿科學探索、產業轉型升級和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實現了新一代應用能力型超算系統的升級建設。」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主任盧宇彤表示,新的一年,該中心將依託「天河─星逸」國產超算系統,加速超智融合、學科交叉、協同優化,構建粵港澳超算應用互聯網,共同支撐大灣區算力網絡建設。
中國科學院院士、廣州實驗室副主任、市科協主席徐濤表示,他們將加快建設實驗室國內基地網絡,深化與香港大學、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多家單位的戰略合作,深度參與人體蛋白質組導航國際大科學計劃,打開國際合作交流新局面。
粵港澳大灣區珠三角其他城市也在熱火朝天地動工建設新項目。19日,肇慶市舉辦2024年一季度重點產業項目集中簽約、動工、竣工、投產系列活動。一批重大優質項目落戶肇慶,正快速形成現實生產力。廣東肇慶恆昇萬象科技產業園項目總投資額超過10億元,擬選址建設於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科技產業園。
佛山在首個工作日集中開工123個重大項目,總投資985億元,涵蓋產業、基礎設施、民生工程等領域,具有投資總量大、支撐作用強、綜合效益高等特點。
惠州的5個赴外招商工作組已經提前「出征」,瞄準新型儲能、電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等熱點產業項目分別前往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中部和境外等區域上門招商、精準招商。
中山亦在新春首個工作日現場簽約106個項目,計劃投資額550億元,涵蓋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醫藥與健康等產業,當中還包括中山市人民政府與香港理工大學合作框架協議。
港商對灣區前景充滿信心
看到大灣區珠三角城市在開年就開始熱火朝天地忙了起來,不少港商都感到振奮。新春開年,港商趙汝渠從香港到廣州一路自駕北上,當看到路上塞車時,他不禁會心一笑。「看到路上塞車我就放心了,說明經濟好起來。」他表示:「廣東高質量發展給我很大鼓舞,因為高質量發展意味着不僅僅重視數字,而是更重視產業的科技含量。」
廣東省各部門定下高質量發展路徑
廣東省科技廳:將推動核心總部、直屬平台、分中心和若干企業聯合創新中心等建設,在河套謀劃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總部,加快實現關鍵技術集群式突破和科技成果協同轉化新局面。
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2024年將推動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工業投資和技改投資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以合理增長加厚經濟底板。
廣東省教育廳:今年廣東力爭新增國家和省部級創新平台10個左右、轉化創新成果2000項以上;推進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建設,培育28個市域產教聯合體、79個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推動香港城市大學(東莞)正式設立,吸引集聚更多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
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着力推動市場准入、灣區互聯,布局形成新質生產力支撐基礎。
廣東省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加快完善數據交易所「一所多基地多平台」架構;同時積極培育數據要素市場生態,支持廣州、深圳、惠州、韶關建設數據要素集聚區建設。
南沙全力推進科創 盼與香港加強合作
廣州市19日召開全市高質量發展大會。廣州市南沙區委副書記、區長吳揚在會上表示,2024年南沙將開足馬力搶機遇、加壓奮進勇突破,錨定地區生產總值增速7%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340億元,工業投資增長28%的經濟發展目標努力奮鬥。同時,南沙要全力推進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激發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南沙將推動南沙科學城聚能成勢,規劃建設環港科大(廣州)創新區,籌設國際先進技術應用推進中心,建好用好華南技術轉移中心等載體,共同打造廣州活力創新軸等。
不少廣州企業期望在新一年加強與香港合作。雲從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姚志強向大公報表示,公司作為廣州AI智能產業鏈的「鏈主」,為了更好地服務製造業企業,還成功推出了大模型訓推一體機。他說,公司特別希望吸納更多國際化研究人才,為此留意到香港的全球搶人才計劃,希望香港能成為吸納國際人才的窗口,增加國際人才與大灣區內地科企之間的交流合作。
(來源:大公報A9:要聞 2024/02/2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