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剛需」風靡內地?一文睇年輕人算命圖鑒

很多第一次來到香港的內地遊客在欣賞風光時,常常會發出一個疑問:香港不是土地有限,房屋緊張嗎?為什麼還要在樓中間挖個洞出來?

淺水灣影灣園(香港文匯報資料圖)

港人鐘意測風水,幾乎每一棟大樓的設計都要經過風水師的「指點」。傳說,香港到處都是龍,它們住在樓後面的山上,不時會潛進水中。一旦擋住龍的進出,就容易不走運,所以要在高樓大廈中留一個洞。

除了建築,每逢驚蟄到訪銅鑼灣,還能看到市民們排隊「打小人」。不少攤檔在驚蟄正日會全日營業,若以五分鐘完成一宗生意計算,每宗生意50元至數百元進賬,一個檔戶一日至少逾萬元收入。

鵝頸橋底人頭湧湧,有近百人排隊「打小人」。(大公報記者攝)

對大部分港人來說,風水既不是迷信,也不是科學,而是一種地道的商業文化。類似於風水測算、「打小人」這類的命理服務在香港早已形成一種傳統「剛需」,與此同時,內地的命理市場也在近年來風生水起......

 Z世代成為算命的主力消費者 

以前的年輕人勸老一輩封建迷信要不得,今天的年輕人「燒香拜佛帶帶我」。

攜程去年2月寺廟相關景區門票訂單量同比增長310%;預訂寺廟景區門票的人群中,90後、00後佔比近50%。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湧入寺廟上香祈福,求籤斷事。

而有的年輕人似乎更喜歡足不出戶在家算命。網絡搜索數據顯示,互聯網算命的主要群體是20-29歲的青年。

並且他們還不挑食,在塔羅牌、星座、八字、算命上均有涉獵,能試的一個都不放過!綜合多種算命方式,突出一個「中西方結合療效好」。

網絡上有一句描述年輕人算命的流行語:月老廟前理都不理,財神殿裏長跪不起。

那究竟年輕人算命都在算些什麼呢?到底哪方面需要通過玄學手段去輔助?

當代年輕人嘴上說着擺爛躺平、斷情絕愛,但還是會暗自幻想機會何時找上門來。這其實也是人成長階段開始逐漸學會放低期待,自我保護的一種表現。

 算命暗藏千億級市場?

去年年底,山西高院公布了一起案例引發關注,一公司女出納為了挽回變心男友竟挪用了575萬元公款,請大師「綁姻緣」,結果被騙。受害人同時也成了犯罪嫌疑人。如此極端的案例下,暴露了命理服務市場暴利0成本、就業門檻低且缺乏監管。

而當算命占卜成為流行文化,融入當代年輕人的日常生活,自然就會有人忍不住「為命運充值」。香港Toby網站顯示,塔羅牌占卜師平均每10分鐘要價高達250港幣。

內地價格也不相上下,記者在app上找到深圳南山某家人氣最高的塔羅牌占卜店,塔羅師時薪高達1000元(人民幣)。

高人匯創始人袁鈺膦估算:「中國約有14億人口,16至50歲的目標使用者佔比約45%,其中付費用戶約16%,他們年均占卜算命最低消費為1000元,合計下來,就是一個逾千億元的市場。」

  說了很多但又什麼都沒說 

 

「你有些時候外向開朗、樂於社交,另一些時候內向矜持、不事張揚」,「你的財運很好,但要注意不要過度消費,要學會理財」,「你的性格之中有一些弱點,但一般來說你能夠揚長避短」,「你其實是一個很為別人着想的人,但是如果有人辜負了你的信任,你也會怒火中燒」......

類似典型的虹式話術,常常出現在各類互聯網命理測算中,一句話把正反兩方面的可能性都覆蓋到,從而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求助於「大師」的人,往往都有所困惑,特別是處於情緒低落、失意的時候,對生活喪失了控制感,依賴性增強,更容易受到心理暗示。

 一種另類的上進 

今天的年輕人看待算命問題時,持有一個很典型的自我矛盾心理:我知道封建迷信不可信,但不影響我算上一卦

網易數讀的調查數據顯示,有64.1%的受訪者既參加過算命,但又勸誡過長輩。還有35.64%的人既參與過星座羅盤塔羅牌,又勸誡過長輩。

早在1982年,澳大利亞心理學家格雷厄姆·泰森就發現,生活壓力越大,人們越容易相信算命。「壓力小的時候,人們並不相信占星學,但是壓力很大的時候,人們更願意從占星學中尋求慰藉。」

現實生活中有太多事情帶來了焦慮,人們往往在這種焦慮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變得垂頭喪氣。這時候藉助算卦去為自己「點明」方向,對於年輕人來說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就連余華老師也說過:

年輕人算命,因為還有期待。

 新年第一籤 就上黃大仙 

年初一到黃大仙祠爭上「頭炷香」,是香港歷史悠久的傳統習俗。龍年將至,嗇色園黃大仙祠公布,年三十(2月9日)晚上9時起開放讓善信入祠上香參拜,黃大仙祠還會通宵開放,開到年初一晚上9時!新年第一籤,就上黃大仙!

文字:輕雲、叁山、Charlotte

美術編輯:Charlotte、大薇

審校:京辰

參考文獻:

[1]網易數讀|中國人最愛的算命項目,星座和塔羅牌輸給了它

[2]林垚.(2019).「算命」是如何騙人的.同舟共進(04),87-88.

[3]刺蝟公社:互聯網上搞玄學,現在的年輕人都怎麼了?

[4]郭霽瑤.線上占卜如何收割焦慮的年輕人[J].中國經濟周刊,2021(21):108-110.

[5]夏俊蘋.迷失抑或救贖?——當代青年「求神拜佛」現象的群鑒、成因與對策[J].中國青年研究,2023(9):7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