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李浩然倡採用「三三四」方式逐步寬減酒稅 刺激本地消費需求
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立法會議員李浩然今日(26日)提交2024-25年度的財政預算案建議書,建議通過寬減酒稅向實體經濟市場「放水」,藉刺激消費帶動多個行業的經濟活動和就業增長,以「還富」於增加市民消費及商戶盈利為槓桿,為公共財政創造更豐厚、穩定且長期的收入,實現「生意好,齊搵錢」。考慮到避免對公共財政造成過大衝擊、確保寬減酒稅措施成效,李浩然立法會議員建議採用「三三四」模式,分三年期循序漸進落實酒稅寬減措施。
李浩然指出,香港於2007年2月將葡萄酒和啤酒的稅項減半(分別由80%和40%減至40%和20%),並於2008年2月全面取消所有相關稅項,並撤銷有關的行政管制措施,以方便這些酒類飲品的進出口和貯存,涉款約5.6億元。目前,香港僅對酒精濃度30%以上的烈酒,按稅率100%徵收從價稅,是世界其中一個烈酒稅最高的地方。
他續指,酒稅是政府經常性收入中相對穩定的部分,近7年間呈總體輕微增長趨勢。該收入佔政府總體收入比例相對較少,僅佔5.8%的應課稅品收入,約涉款7億元,佔政府總收入的0.156%。作為參考,相關數額約等於2023年預算案中政府因「寬減2022/23年度100%利得稅(上限6000元)」而減少的庫房收入。儘管在政府目前正努力扭轉財政赤字的情況下,寬減酒稅將會減少一筆相對穩定的收入,但另一方面,可以預期寬減酒稅將刺激整體經濟活動和相關產業發展,進而間接增加利得稅、入息稅等財政收入,是有利於香港經濟長遠發展的一項前瞻性政策措施。
李浩然表示,政府2008年取消葡萄酒稅時,也一併取消了相關的管制措施。市場對取消葡萄酒稅反應正面,進口價值在接下來的兩年間分別增長了80%及45% 。此外,葡萄酒行業的關聯公司、從業人數和業界總收入均有可觀增長,在取消葡萄酒稅的一年間分別達到31%(850間)、14%(5,000人)和30%(14億元)。葡萄酒銷售量於取消葡萄酒稅的五年間也增長了54%,在2012年達到350萬九公升箱。
他指出,寬減酒稅可以釋放烈酒行業的利潤,促使酒商增加對烈酒市場的投資。預計寬減酒稅可降低烈酒價格,刺激本地消費需求,並帶動飲食、批發及零售、旅遊、進出口、酒店、中小企等業界發展。香港作為國際都會,擁有眾多高品質的餐飲場所和時尚的酒吧,為消費者提供多樣化的烈酒選擇、高增值的消遣娛樂模式和精緻的用餐體驗。香港高端服務業發達的優勢結合烈酒的特色和品味,能夠吸引更多商務旅客和過夜旅客留港消費,為發展本港夜經濟提供助力。此外,降低酒稅可以促使更多酒精飲品進入香港市場,為調酒師提供更多的酒類選擇和嘗試機會,從而擴大他們的職業發展空間。業界指出,調酒師行業主要由年輕人組成,降低酒稅措施可以使這一群體受益,為年輕人增加更多就業可能性。
另一方面,李浩然指出,2022年,香港佔內地白酒出口量32.5%,是內地最大的白酒出口地。目前內地主要中國白酒品牌正積極拓展海外市場,香港作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匯處,是獨一無二的推廣窗口。香港的獨特優勢不單在進出口貿易,更在於可為中國白酒進佔西方市場提供營銷、推廣、包裝、品鑒等一系列增值業務。作為國際葡萄酒樞紐,香港具備大量經驗豐富的酒商,熟悉國際酒精飲品交易情況。同時,香港美酒佳餚巡禮、國際美酒展等國際盛事可為中國白酒走向國際市場提供優質機會。現時,一些內地酒企龍頭(茅台、瀘州老窖)已將香港作為其拓展海外業務的重要基地,香港可以成為白酒「走出去」的「橋頭堡」和一站式服務平台。
李浩然認為,對於內地酒企而言,缺乏推廣和前期分銷渠道是其出口的主要障礙。雖然香港具備相關優勢,但目前的高稅率令商品成本較出口其他周邊地區高約60-80%,使不少酒企卻步。若能降低稅率使成本與周邊地區相若,可有效提高內地酒企來港投資意願,帶動飲食、批發零售及分銷、旅遊、進出口、酒店、中小企業、廣告及營銷、會展、物流等多項相關產業發展。近年內地酒企積極尋求在歐美等地建立渠道推動中國白酒的國際化,香港應把握機遇,降低稅率並在進出口管制措施方面提供便利,吸引內地酒企來港開展業務。
李浩然建議,參考寬免葡萄酒稅的方式,透過循序漸進方式寬減現行酒稅,並且由政府與業界商會達成共識,致力實現酒類商品價格下降,真正令市場和消費者受惠。考慮到目前公共財政的現況,同時為確保減稅效果符合預期,建議以「三三四」模式分階段落實寬免酒稅,即:第一年為試行期,以寬減30%為試點,一年後綜合檢討一籃子因素(包括進出口量、銷售量、新增業界公司數量、新增就業崗位數量、業界收入增幅、酒類商品降幅以及相關行業反應等)及整體公共財政狀況;如檢討結果理想,則第二年繼續寬減30%;到第三年再檢討一籃子因素,根據檢討結果決定是否寬減剩餘40%,以達到全面寬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