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工程師獎」首頒 港科大兩學者上榜

1月19日,「國家工程師獎」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黨和國家功勳榮譽表彰工作委員會主任蔡奇出席表彰大會並講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出席表彰大會並傳達習近平重要指示。(新華社)

(大公報記者 馬靜、黃寶儀)工程科技是改變世界的重要力量。19日,「國家工程師獎」表彰大會在京召開,大會對81名「國家卓越工程師」和50個「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進行表彰,基本涵蓋國家重要科研領域,復興號高速列車研發創新團隊和殲20飛機研製團隊榜上有名。首次開展的「國家工程師獎」表彰,是中國工程技術領域最高榮譽,兩名香港高校科研人員獲得殊榮,分別是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教授蘇權科、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張利民。表彰大會上,港珠澳大橋工程總工程師蘇權科等獲獎代表發言。蘇權科表示,這次表彰將激發各界人士深入工程領域探索創新,推動工程教育的發展,實現「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工程師是推動工程科技發展的創新主體,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了解,黨中央、國務院決定今年首次開展「國家工程師獎」表彰,是為了表彰先進、樹立典型,打造新時代卓越工程師隊伍,強化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建設,激勵動員廣大工程師奮進新時代、建功新征程。

表彰名單凸顯企業科創主體地位

「國家工程師獎」表彰對象名單包括81名「國家卓越工程師」,50個「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基本涵蓋了國家重要科研領域,從建築、能源與化工領域到裝備製造領域,從信息電子領域到農醫與環境領域……這些受表彰的卓越工程師們覆蓋了很多重點工程領域。來自企業的個人和團隊佔比較大,凸顯了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

兩名香港高校科研專家獲得「國家卓越工程師」表彰。其中,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跨海工程與綜合交通研究所首席工程師、智能交通學域實踐教授蘇權科還作為獲獎代表上台發言。

蘇權科表示,這份榮譽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港珠澳大橋建設工程的充分肯定、對廣大工程師的關心重視。他表示,將繼續發揮自己多年的工程經驗及與港澳合作經驗,努力培養更多拔尖創新人才、更多傑出的工程師,不斷提升中國工程師在國際上的地位和作用。

堅守18年 將「不可能」工程變「可能」

從年富力強到兩鬢斑白,時任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的蘇權科在崗位上堅守18年,帶領團隊破解一項項世界難題,完成了舉世矚目的港珠澳大橋建設,把眾多國際同行眼中的「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完成港珠澳大橋工程後,蘇權科選擇來到港科大(廣州)擔任首席工程師和實踐教授。

對於國家今年首次開展「國家工程師獎」表彰,蘇權科認為「對我個人,以及現在在港科廣的工作來說,還是一種很好的鼓勵和鞭策。」蘇權科解釋說,「國家強調高質量發展,大量工程師在各行各業工作,但是工程師的付出、價值還有待發掘。」他理解這次表彰背後的厚重,不僅僅是國家對工程師及其團隊創新成果的認可和禮讚,也將激發各界人士深入工程領域探索創新,推動工程教育的發展,實現「卡脖子」核心技術攻關。

另一位獲得「國家卓越工程師」表彰的香港高校科研專家,是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張利民。作為香港科技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系主任、離心機實驗所主任,張利民主要從事滑坡泥石流機理及風險控制、堤壩安全、岩土工程可靠性設計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解構「國家卓越工程」獎章

❶紅色琺瑯菱形元素

象徵工程重點領域的成果

❷光芒

象徵工程師取得的卓越功勳

❸雲雷紋

有着綿延不絕的生生不息之意

❹象徵工程重點領域

1.裝備製造:空間站、設電望遠鏡、大飛機、高鐵、深海潛水艇

2.信息電子:5D、芯片、電子電路、互聯網、導航系統、無線網絡

3.建築能源化工:風力發電、大橋、建築、化學實驗器材

4.農醫與環境:綠水、青山、祥雲、森林、醫療標誌、麥穗

近萬里地質科考 張利民團隊為川藏鐵路「掃雷」

獲得「國家卓越工程師」表彰的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張利民主要從事滑坡泥石流機理及風險控制、堤壩安全、岩土工程可靠性設計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記者梳理資料發現,他曾經帶領的港科大川藏鐵路科考隊,行程超過4500公里,走遍青藏高原上所有大江大河,遭遇雪崩等危險,探測出大量獨家信息,為「史上最難建的鐵路」川藏鐵路找出隱匿「災害鏈」。

「大國工程」建設背後,科研支撐是核心力量。據報道,張利民團隊曾參加國家基金委川藏鐵路專項、國家基金委西藏區域創新聯合基金課題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堰塞湖課題,聚焦藏東南地區,對滑坡堵江洪水災害鏈、冰川泥石流災害鏈和冰湖潰決災害鏈進行深入研究。

2021年,張利民帶領團隊對川藏鐵路進行科考,並獲得寶貴科研數據。張利民團隊通過實地考察川藏鐵路沿線地質災害,對藏東南冰川泥石流災害鏈、冰湖潰決災害鏈的發生及其演進過程形成直觀的認識,積累研究素材,為川藏鐵路和沿線水電工程的設計施工及風險評估奠定基礎。

話你知|港珠澳大橋:橋樑界「珠峰」

全長55公里的港珠澳大橋,被譽為橋樑界的「珠穆朗瑪峰」,2018年10月23日正式通車,是「一國兩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作為世界上最具挑戰性的超級工程之一,也是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集橋、島、隧於一體,形如巨龍,卧波穿海,通車後,三地車程由3小時縮短至半小時。

全長55公里的港珠澳大橋,被譽為橋樑界的「珠穆朗瑪峰」。(香港文匯報資料圖片)

北京觀察|科技自立自強支撐新質生產力

文/馬浩亮

首次「國家工程師獎」表彰,在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國防建設等眾多領域,將發揮全方位的示範引領、激勵帶動作用。這背後,是諸多國家重大戰略的匯集與體現。

科技自立自強已被確立為「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會議提出「培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重點就是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擁有一大批戰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

而此次表彰的工程師及團隊,正是推動工程科技發展的創新主體,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科技前沿、先進產業、重大建設、民生難點等方面作出重要貢獻。獲獎者涵蓋了諸多領域,具有廣泛的代表性。諸如「華龍」「天眼」「天河」等,都已是位居全球領先水平,加速搶佔科技制高點。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的2024年九大任務,排在首位的就是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創新,其基礎就是科技創新。這一方面能夠催生新產業,形成新的增長點;另一方面,可突破「卡脖子」打壓,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此次獲獎工程師,有多位來自5G、新能源汽車、先進裝備製造、核電等行業。他們的科研成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高水平安全提供雙重支撐。

值得注意的是,這批「國家工程師」的來源單位也相當廣泛,既有大學、科研院所、國企、軍隊,也有寧德時代、三一重工、比亞迪等民營企業。他們正是憑藉先進技術,成長為具備世界競爭力的行業巨頭。去年頒布的「民營經濟31條」專門強調,支持民企提升科技創新,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民企工程師獲得國家大獎,是對民企地位與重要性的充分肯定,有助於激發民企信心和積極性。

而獲獎者中的航母工程副總設計師吳曉光、潛艇信號處理技術與水聲工程專家劉清宇、殲-20團隊,以尖端科技、強軍重器有力增強了國防實力,凸顯了「科技強軍」對國防建設的「主引擎」作用。

(來源:大公報A4:要聞 2024/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