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業新出路2|開發旅遊新資源 多管齊下吸旅客

旅遊業界表示支持擴大個人遊城市範圍,以及恢復深圳戶籍居民赴港「一簽多行」,增加旅客數量。(大公報記者蔡文豪攝)

(大公報記者 鍾佩欣)2023年全年初步訪港旅客數字3400萬人次,過夜旅客佔一半,比例較疫情前高,而內地旅客佔近八成。旅遊業認為,要吸引更多旅客訪港及延長留港天數,擴大個人遊城市範圍、恢復深圳戶籍居民赴港「一簽多行」等措施是出路。

有議員認為,香港要擴大客源可以「兩條腿走路」,着眼過夜旅客的同時,亦應新增旅遊配套吸引即日往返的旅客來消費。

「這些措施必須有助增加旅客數量!」民建聯議員劉國勳接受大公報記者訪問時表示,為香港營造旅遊氣氛是最重要,旅遊業可先從旅客『量』做起,再因應旅客喜好調整旅遊內容的質量。他又指出,香港作為開放性的旅遊城市,針對即日來回旅客,香港與內地有24小時通關口岸、或「一簽多行」措施;反之過夜旅客,亦有晚間活動及旅遊配套,劉國勳形容是「兩條腳走路」,視乎旅客喜好。

多辦盛事 增海濱特色

劉國勳提及擴大個人遊城市範圍,可先考慮往來香港便利交通的城市,例如西安、青島、哈爾濱等,倡議由49個城市放寬至70多個。工聯會旅遊聯業委員會主席林志挺補充,吸引旅客訪港過夜,仍有待政府發掘更多旅遊資源,例如未來啟德體育園可舉辦不同國際賽事和體育盛事、觀塘海濱景色增加特色,以至南港島區亦有潛力成為旅遊新旺區。

「這是最快、最有效令到零售及飲食業可以受惠得到。」旅遊促進會總幹事崔定邦接受大公報記者訪問時認同三項措施的放寬,指出現時本港零售商戶、茶樓等生意欠佳,相信「一簽多行」政策可以填補「空缺」,「多一點人過來消費,飲茶不好嗎?」

學者:提供特色景點最重要

崔定邦又建議,政府可仿效港澳來回車及船費「買一送一」優惠,吸引原本不打算過夜的大灣區短途內地旅客,提供誘因,規劃旅程時可考慮留港過夜,他認為多項措施並非矛盾,主要讓旅客留港消費有多一個選擇。崔定邦預計在多項措施支持下,2024年訪港旅客數字有望達到3500萬人次。

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專上學院工商及款待業管理學部高級講師陳文亮表示,政府向旅客送出回程車費,可以作為「輔助」形式,他認為最重要是提供有特色景點,吸引旅客訪港及過夜。

擴「個人遊」城市覆蓋 旅行團數字料可上升

「個人遊」計劃自2003年起在廣東省東莞、中山、江門、佛山四個城市推行,有關城市的內地居民可以憑個人身份訪港,該計劃現時已擴展至在內地49個城市推行,近日多個團體倡議放寬更多「個人遊」其他城市。有旅遊業界人士表示,擴大計劃覆蓋範圍,可讓內地其他城市旅客更有意欲訪港,屆時申請訪港簽註更方便,旅行團訪港數字自然會上升,「多了人過來香港,消費一定會增加。」

旅巴公司轉攻學校社團客

旅遊促進會總幹事崔定邦接受大公報訪問時指出,現時訪港旅行團大多數並非來自大灣區城市,而是主要來自廣西、湖南等地。他強調開放更多城市自由行,並不代表訪港旅行團會減少,「越多自由行城市,越多內地人可以來香港,基數足夠大。」他指出,「個人遊」計劃的擴展與旅行團未必有直接衝突。

旅遊業監管局行政總裁方安妮去年表示,國慶黃金周過後,內地旅行團的數量持續增加,10月平均每日有200團來港。崔定邦指出,疫情前2018年平均每日約有300團,旅行團與訪港旅客數字有直接關係,屆時透過不同措施得到放寬,相信訪港團數會有增加。

旅遊巴公司老闆林振源表示,內地旅行團訪港出行模式現時已有變化,「喜愛集中在指定日子來香港,一時好多訂單,一時又沒有訂單。」他分析認為旅客選擇來港,會考慮是否有限定節目,例如煙花匯演、夜市等活動,而部分旅行社在推出旅行團時,會考慮酒店房價。

林振源表示,疫後三年,公司經營方向不會只留守旅遊範疇,學校、社團等同樣是服務對象。

旅客免稅額倡增至三萬元

零售業界希望旅客免稅額可以由五千元增至三萬元,吸引旅客在港購物。

香港有「購物天堂」之稱,過去訪港旅客有不少人在留港期間買名牌手袋、名錶等高奢侈品。但疫後恢復通關以來,旅客消費額度大減。有出售高消費產品商戶負責人認為,5000元免稅額在某程度會窒礙內地旅客消費意欲,「一款名牌少少的手錶,售價都8萬至10萬起跳」,曾有客人擔憂通關時需額外徵稅而卻步。有旅遊業界人士相信,旅客免稅額若由5000元增至三萬元,可讓旅客購物時更加放心。

疫前旅客購物「爽快直接」

香港旅遊專業聯盟主席羅啟邦指出,疫後旅客消費額度不似預期,據他觀察,現時旅行團消費額度較疫前下跌七成,分析認為與全球經濟、人民幣幣值波動等有關。旅遊促進會總幹事崔定邦同樣認為,5000元免稅額已不合時宜,「買一個手袋,上萬元都很平常,都要兩個旅客夾份買」,相信與吸引旅客來港消費的目的背道而馳。

鐘錶商戶負責人蔡汶諭接受大公報記者訪問時表示,現時旅客消費力不如疫情前,「以前最誇張一次過買三至五隻錶,合計都要200萬元。」他說,在疫情前,旅客若看上一款手錶,會在網上搜尋售價,看到價錢合適就直接結賬,「爽快直接」,但現時旅客購買一款手錶前會考慮到價錢、升值潛力等因素,「他們又會等一下,再低價一點才買,最後不了了之。」他認為若增加免稅額度,對零售業有一定幫助,但仍需視乎全球經濟環境變化。

相關鏈接:

旅遊業新出路1|專家:旅遊業需從「新」定位

(來源:大公報A8:港聞 2024/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