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5新政便利外國人來華

中國國家移民管理局11日起實施便利外籍人員來華5項措施。圖為享受免簽入境的意大利遊客在北京大興機場查詢相關政策及填寫入境卡。(網絡圖片)

(香港文匯報記者 趙一存 北京報道)中國國家移民管理局11日在京發布消息,即日起正式施行便利外籍人員來華5項措施,進一步打通外籍人員來華經商、學習、旅遊的相關堵點,更好地服務保障高水平對外開放,服務促進高質量發展。國家移民局外國人管理司司長毛旭表示,新政放寬外籍人員申辦口岸簽證條件,已基本覆蓋到絕大多數有緊急來華需求的外籍人員。即日起外籍人員在內地9個國際機場24小時可免邊檢直接過境。此外,在華外籍人員可就近辦理簽證延期換發補發。

放寬落地簽 北上廣深等9機場24小時免簽過境

當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5項新政相關情況舉行發布會。國家移民局副局長劉海濤介紹,新政包括:一是放寬來華外籍人員申辦口岸簽證(俗稱落地簽)條件。對急需來華從事商貿合作、訪問交流、投資創業、探望親屬及處理私人事務等非外交、公務活動的外籍人員,來不及在境外辦妥簽證的,可憑邀請函件等相關證明材料向口岸簽證機關申辦口岸簽證入境。

二是外籍人員在北京首都機場等樞紐空港口岸24小時直接過境免辦查驗手續。外籍人員在北京首都、北京大興、上海浦東、杭州蕭山、廈門高崎、廣州白雲、深圳寶安、成都天府、西安咸陽9個國際機場,推行24小時直接過境旅客免辦邊檢手續。對於持24小時內國際聯程機票,經上述任一機場過境前往第三國或地區的出入境旅客,可免辦邊檢手續,直接免簽過境。

三是在華外籍人員可就近辦理簽證延期換發補發。短期來華從事商貿合作、訪問交流、投資創業、探望親屬、觀光旅遊及處理私人事務等非外交、公務活動的外籍人員,有正當合理事由需繼續在華停留的可就近就便向停留地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機構申請簽證延期換發補發。

四是在華外籍人員需多次出入境可申辦再入境簽證。在華外籍人員因正當合理事由需多次出入境的,可憑邀請函件等相關證明材料,向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機構申請換發多次入境有效簽證。

五是簡化在華外籍人員簽證證件申辦材料。外籍人員申辦簽證證件時,對於通過信息共享可查詢到本人住宿登記記錄、企業營業執照等信息的,可免予查驗相關紙質證明材料;在華外籍人員辦理親屬短期探親團聚類簽證的,可以邀請人親屬關係聲明替代親屬關係證明。

新措施打通外籍人員來華經商、學習、旅遊的相關堵點。圖為外國留學生在山東竹泉村體驗製作中藥香囊。(資料圖片)

覆蓋訪問投資探親等需求

毛旭表示,今次推出的放寬外籍人員申辦口岸簽證條件,主要是將口岸簽證條件進一步擴展到急需來華訪問交流、投資創業、探望親屬及處理私人事務等非外交、公務活動的外籍人員,基本上覆蓋絕大多數有緊急來華需求的外籍人員,更充分地發揮口岸簽證的功能優勢,為外籍人員來華提供更加便捷靈活的途徑。

對於在華外籍人員可就近辦理簽證延期換發補發,毛旭說,2022年,國家移民局對在華從事投資、創業、科研、經貿的外籍人員試點實施了就近就便受理審批簽證延期申請的便利舉措,成效顯著,此項新政是在前期試點成效基礎上,將「異地辦證」適用範圍進一步擴展到所有短期來華的非外交、公務活動人員。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機構仍將在法定7個工作日內作出審批簽發的決定,辦證時間不會因為異地辦理而延長。

簡化申辦再入境簽證手續

此外,針對在華外籍人員申辦再入境簽證措施的具體內容及適用條件相關問題,毛旭介紹,在華外籍人員因正當合理事由需多次往返的,可在簽證失效前,憑邀請函件等相關證明材料,在境內向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機構申辦多次入境簽證,以穩定外籍人員來華交流交往的發展預期。

國家移民局邊防檢查管理司司長池景陽在當日的發布會上表示,2023年,全國邊檢機關共查驗入境人員2.1億人次,已恢復至2019年的62.9%。隨着全球經貿發展,國際航線航班有序恢復,跨境人員流動逐步活躍,預計2024年入境人數將會持續增長。國家移民局也將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全力服務促進中外人員交流交往、便利往來,更好地服務高水平開放和高質量發展。

新加坡華人雀躍:落地簽探親更方便

(香港文匯報記者 倪夢璟 上海報道)定居在新加坡的華人小E在得知內地推出新政便利外籍人員來華後非常開心。她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因為不少親朋好友都在中國生活居住,因此往來其實非常頻繁。「去年我從新加坡到中國,看到新加坡人都擠在新加坡中國簽證中心,可以說是人山人海,而且一直在填線上的申請材料,手續確實比較繁瑣,我看到新政裏面說,探望親屬可憑邀請函件等相關證明材料向口岸簽證機關申辦口岸簽證入境,這對於我回國探親是非常方便的,我甚至還想近期找個時間去東北哈爾濱,看看那邊的雪景,因為網絡上看到了那邊的旅遊風景很棒。」

另外,根據此前報道,新加坡與中國將實施30天互免簽證的協議,計劃將在2024年早些時候出台相關政策。小E表示,「這些措施實在是方便華僑華人探親,同時也方便本地老華僑退休後去國內旅行,期待未來中新兩國之間有越來越多的便利互通政策。」

六國免簽來華人數升 料春節迎客流高峰

(香港文匯報記者 趙一存 北京報道)中國國家移民管理局外國人管理司司長毛旭11日在北京出席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時表示,2023年12月1日,中國對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西班牙、馬來西亞六國試行單方面免簽政策以來,截至今年1月9日,六國免簽入境人員共計14.7萬人次,呈整體上升趨勢。其中,1月8日免簽入境4,300餘人次,較2023年12月1日增長一倍多,觀光休閒遊客佔到七成。今年元旦假期日均出入境人數已恢復至2019年同期水平,預計春節將迎新一波入境客流高峰。

毛旭當日還應詢介紹了在2023年12月1日正式簽發啟用的新版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即「五星卡」)的應用情況。他表示,新版外國人永居證式樣更美觀、科技含量更高、社會應用更便捷。簽發啟用以來,新申請及換發的人數大幅增加。

新外國人永居證力爭加大應用

「目前,重點民生服務領域、重點地區的行業單位系統設備適配性改造基本完成。」毛旭說,在華永居外籍人員持永居證可便利購買飛機票、火車票並乘機乘車,辦理賓館旅店入住手續,辦理銀行、證券、外匯等金融業務,辦理手機和寬頻等通信業務,辦理稅務、社保、財產登記、公安交管、海關等政務服務事項,在支付寶、微信、京東等互聯網平台便利註冊使用。國家移民局將力爭加快實現永居證在全國各政務服務、公共服務、互聯網服務領域的全面應用。

「今年元旦假期的日均出入境人數已經恢復至2019年同期水平。」國家移民局邊防檢查管理司司長池景陽在發布會上表示,根據以往出入境客流規律,預計春節期間會迎來新一波出入境旅客高峰。他介紹,國家移民局已專門部署全國邊檢機關,提前做好充分準備,為中外旅客提供必要便利和幫助,全力保障春節期間口岸通行安全、順暢、有序。

小貼士|24小時直接過境條件

一、不離開口岸限定區域的,符合下面兩個條件的國際中轉旅客,只需到國際直接過境區域,辦理相關值機手續,即可在出境候機大廳等候登機:

1. 應持有本人有效國際旅行證件

2. 持24小時內訂妥座位、過境前往第三國或地區的聯程機票,且不離開口岸限定區域

二、確需離開口岸限定區域的,應向邊檢機關申請辦理過境臨時入境許可,需提供以下兩種材料:

1. 本人有效國際旅行證件

2. 24小時內訂妥座位過境前往第三國或地區的聯程機票,同時填寫臨時入境外國人入出境卡。特別提示,如所持國際旅行證件有效期不足3個月,或有中國簽證機關拒簽章戳記的,以及5年內在華有非法出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業記錄等違法情形的,邊檢機關將不予簽發臨時入境許可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趙一存)

中國近期便利外籍人員來華措施

2023年3月15日起

全面恢復旅遊簽證、區域性免簽及疫情前的多次簽證入境功能,採取多項措施提高辦證效率,並為重要緊急商務、人道團組提供綠色通道便利。

2023年5月1日起

允許外國人持APEC商務旅行卡虛擬卡入境。

2023年7月26日起

恢復對新加坡、文萊單方面免簽政策。

2023年8月3日

公安部發布26項便民措施,部分外籍華人回國可落地簽。外國人申辦居留證件免於留存護照。

2023年8月中旬起

對符合條件的商務、旅遊、探親等人員,採取階段性免採指紋措施。

2023年8月30日起

來華人員入境前無需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或抗原檢測。

2023年9月20日

外交部對外國人來華簽證申請表進行優化。共涉及7個大項、15個子項,減少了文字性填報內容,比如,申請人國際旅行經歷從5年縮短為1年,教育背景調整為只填報最高學歷等。

2023年10月9日起

國家移民局開通外國人簽證8大業務網上預約查詢等功能,包括在線預約申請本人簽證證件,在線查詢本人簽證證件辦理進度,在線查詢本人簽證證件信息,在線查詢本人永久居留身份證件信息,在線查詢永久居留外國人持用護照信息,在線查詢辦證機構信息,提供在線辦事指引,提供線上親友幫辦服務。

2023年11月17日起

已在全國入境量較大的77個城市99個對外開放口岸開展口岸簽證業務;在所有對外開放口岸對各國公民實施2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在18個省(區、市)23個城市31個口岸對54個國家人員實施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

2023年12月1日起

中國試行擴大單方面免簽國家範圍,對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西班牙、馬來西亞六國持普通護照人員試行單方面免簽政策。

2024年1月11日起

國家移民局推5項新政,便利外籍人員來華經商、學習、旅遊,包括:

1. 放寬來華外籍人員申辦口岸簽證條件

2. 外籍人員在北京首都機場等樞紐空港口岸24小時直接過境免辦查驗手續

3. 在華外籍人員可就近辦理簽證延期換發補發

4. 在華外籍人員需多次出入境可申辦再入境簽證

5. 簡化在華外籍人員簽證證件申辦材料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趙一存)

(來源:香港文匯報A05:要聞 2024/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