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開年三大展亮相午門 探尋交流互鑒的文明發展之路

「歷史之遇——中國與西亞古代文明交流展」展覽現場。(大公文匯網記者 江鑫嫻 攝)

(大公文匯網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歷史之遇——中國與西亞古代文明交流展」和「璀璨波斯——伊朗文物精華展」聯合開幕式11日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舉行,展覽將於12日起對觀眾開放。另據了解,「埃爾奧拉——阿拉伯半島的奇跡綠洲展」已於日前亮相午門展廳。這三個展覽內容各異又相互關聯,以精美的文物串聯起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文明,呈現不同文化悠久璀璨的歷史,更展現人類文明交流的源遠流長,以及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中互學互鑒共同發展的華章。

「璀璨波斯——伊朗文物精華展」展覽現場。(大公文匯網記者 江鑫嫻 攝)
戰國時期方型蜻蜓眼玻璃珠。(大公文匯網記者 江鑫嫻 攝)

據介紹,「歷史之遇——中國與西亞古代文明交流展」將於1月12日至4月11日在午門正殿展廳展出。展覽分「東西輝映」和「大路相連」兩個單元。「東西輝映」單元,通過文獻展示中國與西亞相遇相知的歷史,用文物展示中華文明的起源及其「禮序乾坤,樂和天地」的基本特質,揭開文明交流的歷史序幕。「大路相連」單元,以使者、冶金、玻璃、絲綢、傢具、青花瓷六個板塊,呈現中國與西亞古代文明在技術、藝術、文化與思想等方面的交流互鑒,講述絲綢之路上的中國故事,展示中華文明包容、創新的文化特質。

公羊頭像灰泥板飾,公元6-7世紀。(大公文匯網記者 江鑫嫻 攝)

展品以故宮博物院典藏為基礎,匯集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東莞市博物館、法門寺博物館、南越王博物院、伊朗國家博物館等10家國內外考古文博機構的代表性藏品及圖片,總數達266件(組)。展品年代從新石器時代至明清,涵蓋青銅、金銀、玉石、玻璃、陶瓷、織物、傢具、雕塑等門類。其中,河南鄭州雙槐樹遺址出土仰韶文化牙雕家蠶、廣東南越王墓出土西漢銀盒、陝西法門寺地宮出土唐代刻花藍色玻璃盤、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唐代騎士紋錦、故宮博物院藏商代青銅龍首刀、清乾隆剔紅漆盆玉石葡萄盆景、伊朗國家博物館藏青花海水白龍紋天球瓶等眾多精美文物值得關注。

陝西法門寺地宮出土唐代刻花藍色玻璃盤。(大公文匯網記者 江鑫嫻 攝)

「璀璨波斯——伊朗文物精華展」由故宮博物院,伊朗文化遺產、旅遊和手工藝部,以及伊朗國家博物館主辦,於1月12日至4月11日在午門東雁翅樓展廳舉辦。展覽分「包容之美」「東西相通」兩個單元,薈萃了伊朗多家博物館收藏的216件文物。從宮殿建築到居室傢具,從殿堂珍品到日常用器,從繪畫藝術到文字書寫,通過建築、雕塑、陶瓷、玻璃、金屬、書法、繪畫等各類文物,展現古代伊朗藝術的不朽魅力,展示了古代波斯文明在交流互鑒之中留下的輝煌壯美的物質文化遺產。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唐代騎士紋錦。(大公文匯網記者 江鑫嫻 攝)

「埃爾奧拉——阿拉伯半島的奇跡綠洲展」由沙特阿拉伯埃爾奧拉皇家委員會和故宮博物院合作舉辦,法國埃爾奧拉發展署提供支持,1月6日至3月22日在午門西雁翅樓展廳對公眾開放。

阿契美尼德貴族頭像,公元前486年-前465年。(大公文匯網記者 江鑫嫻 攝)

埃爾奧拉地區是沙特阿拉伯一處坐落於沙漠環境中的山谷綠洲,七千年來人類在此繁衍生息,留下了大量的考古遺址。其中最廣為人知的遺址黑格拉(Hegra)是沙特阿拉伯首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景點。展覽分「從史前時期到青銅時代」「阿拉伯半島北部諸王國」「文字和語言」「現代埃爾奧拉」四個部分,闡釋人類如何改造這裏嚴苛的生存環境,又如何受到環境的影響,在此創造出「奇觀」。展覽為觀眾提供了近距離了解沙特阿拉伯文化的機會,以精彩紛呈的沉浸式觀展體驗,展現埃爾奧拉壯觀的自然風景、珍稀的考古文物和豐富的文化遺產。

金翼獅來通,公元前500-前150年。(大公文匯網記者 江鑫嫻 攝)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致辭表示,來自伊朗、沙特和中國的三大文物展覽在午門同期展出,離不開中國、伊朗、沙特三國政府的大力關心和支持,離不開各國博物館、考古機構的共同努力。故宮博物院願與國內外博物館及其他機構一道,共同挖掘並展示好文物承載的人類文明和當代價值,推動不同文化間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