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遊屋邨|留住七色印記 迎來更美彩虹

(大公報記者 易曉彤<文、圖> 麥潤田<圖>)有逾60年歷史的彩虹邨面臨重建,它見證香港變遷,承載着港人的集體記憶。彩虹邨當年落成後,憑建築特色獲頒香港建築師學會年度最高榮譽「銀牌獎」,近年更成為國際知名的「打卡」熱點,推土機下,從此灰飛煙滅?
有資深建築師表示,彩虹色已成為彩虹邨的建築「符號」,繽紛的外牆深受大眾喜愛,以顏色命名的樓宇、街道都體現了當代人的智慧,蘊藏文化價值,還有當年屋邨揭幕牌匾和獲獎獎牌,都建議保留,甚至可參照美荷樓經驗,考慮保留翻新一幢低座樓宇作社區用途。居民則重視一起生活數十載的老樹,希望透過保育老樹,讓彩虹邨生命延續。
獲建築師學會最高榮譽獎
1962年建成入伙的彩虹邨,由巴馬丹拿建築及工程師有限公司設計,融入包浩斯風格元素,大廈呈L形及T形,1965年獲香港建築師學會頒發年度最高榮譽「銀牌獎」,獎牌現時仍放置在位於觀塘道的屋邨入口處的揭幕牌匾上。
資深建築師兼房屋委員會前委員林雲峯表示,牌匾記錄了當年時任港督主持屋邨開幕的信息,還記錄彩虹邨是由房委會的前身——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建設,這些信息十分有趣,而且具有歷史意義,值得保留。
彩虹邨的外牆在1994年髹上了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2014年重刷後,減去了紅色和青色,由七色減至五色。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客席副教授衞翠芷認為,彩虹外牆是彩虹邨的建築符號,從保育角度,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它不只代表顏色本身,已成為了一種集體回憶。」
彩虹邨球場平台的地面亦髹了彩虹色,站在球場上,猶如被彩虹包圍。林雲峯認為,除了受大家喜愛的七彩外牆,在這種具有沉浸式體驗、高低錯落的布局,在重建時亦應考慮保留。
樓宇街道名稱呼應彩虹
彩虹邨共有11座樓宇,包括翠瓊樓、紫薇樓、紅萼樓等,與彩虹顏色息息相關;屋邨內的七條道路,也以彩虹七色作為首字,包括紅梅路、橙花路、黃菊路、綠柳路、青楊路、藍鐘路、紫葳路。這些與彩虹邨名字互相呼應、充滿「視覺系」的樓宇及道路名稱,林雲峯和衞翠芷均認為值得保留。
林雲峯表示,彩虹邨是經典的優秀建築,形容是香港公屋發展的里程碑,「在1960年代資源貧乏、以低成本建造,奠定日後公共房屋的建築方向,也影響私樓建築。」他認為重建時可考慮,保留一幢低層建築,翻新改造作社區用途,例如老人中心、社區中心等,讓大家可以回憶當年屋邨的原貌和特色。
衞翠芷認為,可在重建後新的彩虹邨設置懷舊閣,展示舊邨原貌的相片、文本等資料,也可做一個舊街原貌設計,放置舊邨店舖的招牌和路牌,重現屋邨昔日生活面貌,「以後來參觀的人,都可以指着這些招牌說,『我阿爺以前都在這裏買過雪條』。」
鼓勵老舖重返屋邨經營
彩虹邨的低座樓宇有不少地舖,例如雜貨店、鐘錶行、舊式理髮店、酒樓等,部分已經營數十年。衞翠芷說,「這些店舖已經融入居民的生活圈,就算着拖鞋落去買東西,都不會覺得尷尬,猶如在家的感覺,是屋邨友善的體現。」她建議政府提供優惠措施,鼓勵舊舖重返屋邨經營,亦要考慮他們在重建期間的過渡安排。
房屋局局長兼房委會主席何永賢日前宣布重建彩虹邨時表示,明白彩虹邨是很有特色的屋邨,設計團隊會在農曆新年後,「落邨」諮詢居民與團體,對彩虹邨很有特點的地方,會盡量吸納在「新彩虹邨」的重建計劃內。她相信彩虹邨的七彩顏色,會是居民提出的意見之一,希望「彩虹再現」的時候,會較現時更漂亮更有光彩。
邨民心聲|「保留老樹,代表彩虹邨生命的延續」

「樹木代表生命的延續,重建時保留邨內的老樹,亦代表着彩虹邨生命的延續。」在彩虹邨居住近40年的司徒志成,雖早已遷出,仍經常回來探望舊街坊,也看看邨內陪伴他成長的大樹。
彩虹邨有很多老樹,也有石牆樹。在紅梅路的汽車出口處,有一棵高大挺拔的高山榕,粗壯的樹幹撐起巨大的樹冠,好像一把綠色大傘,為居民遮風擋雨,平時不少孩童會在樹下嬉戲。根據房屋署資料,這棵高山榕已登錄古樹名木冊,樹高18米。
在彩虹邨錦雲樓居住約40年的吳鴻鳴說,當年颱風「山竹」襲港,邨內不少大樹不敵強風而倒塌,這棵高山榕卻屹立不倒,守護着邨民,十分值得保留。
在聖公會日修小學背面的花槽,有一棵九里香、一棵木棉樹,估計樹齡比彩虹邨還要大。吳鴻鳴說,當年他搬入彩虹邨時,這棵木棉樹已有5至6層樓高,現時長至約7層樓高,每年夏天都開花,木棉花爆開後會掉落滿地,有街坊收集起來,曬乾後煲涼茶。九里香現時有約2至3層樓高,開花後,遠處都可聞到濃郁的花香。他認為這麼高大粗壯的同類樹木,已很少見,重建時應保留。
房屋署回覆《大公報》表示,房委會有嚴謹的樹木保育機制,一般而言,若屋邨重建,保育現有樹木是設計規劃的考慮因素之一。在設計階段,設計團隊會就現有樹木與重建計劃的布局,例如建築物位置、土地用途、項目發展潛力,以及樹木日後有否足夠生長空間等,作出詳細分析,以決定可否把樹木保留及融入發展項目,令綠色資源得以持續。如因發展必須移植或砍伐樹木,房署會按相關指引提出申請,並在重建計劃的綠化空間,種植適當數目的樹木作為補償。
話你知|率先引入獨立廚廁 公屋里程碑
彩虹邨於1959年開始規劃,林雲峯表示,彩虹邨受上世紀現代建築主義思潮影響,在上世紀60年代,當很多人還居住在唐樓、木屋,而彩虹邨每個單位已有廁所、廚房,可說是嶄新的住屋模式,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環境,是公屋發展的里程碑。彩虹邨建於平地上,由11幢高低不一的大廈組成,建築師巧妙地為它增添節奏和變化。衞翠芷認為,彩虹邨是以較高的長型大廈在外圍,較矮的大廈則從中穿插,退台式的設計,令布局層層疊疊,空間感更大。抬頭望到不是單調的天際線,會覺得有很多變化。
樓宇高低錯落 豐富視覺效果
華富邨是採用社區概念規劃的屋邨,林雲峯說,彩虹邨較華富邨更早落成,樓宇高低錯落的整體布局,自然地形成了通風、環保的效果,而且提供綜合的生活社區,屋邨內有地舖、大牌檔和學校等,這樣的布置在當年而言已是十分高層次。而當年的設計很着重社區氛圍,邨內部分兩層高的消防通道,將彩虹邨圍成了一個個小區,更能凝聚居民的鄰里感。
建設香港|保育舊邨 傳承上一代打拚精神

近年社會保育意識增強,房屋署規劃與重建公屋時,也愈趨重視保育,由上世紀90年代將美利樓完整保留及搬遷,到2000年代石硤尾邨重建時將美荷樓改建和活化,再到蘇屋邨重建過程的大量保育工作,留下「蘇屋八寶」。有建築師表示,保育是一種可持續發展,其價值在於文化傳承及生活故事延續,讓下一代共享以前或現有的資源。
美利樓屬香港最早期的西式建築,在1982年拆卸,政府將建築物完整保留及搬遷,分拆出來的超過3000件建築物料,分別編上了號碼,儲存於大潭水塘附近的政府倉庫,其後房屋委員會在發展赤柱馬坑邨時,將之一併重建。
衞翠芷表示,美利樓的重建可見政府很早就進行保育工作,但當時的保育意識和知識並不強,覺得保留到一個建築已經很好,現在回顧,保育手法有改善空間。而在發展馬坑邨時,房屋署亦有意識地將原有的小溪和樹木保留。
為原有建築物注入新生命
石硤尾邨美荷樓保存並活化成為附設公屋博物館的青年旅舍,體現了房屋署在公屋重建中有意識地考慮保育。房委會1990年決定重建部分石硤尾邨,把殘舊和不合時宜的大廈拆卸,只保留其中一幢──美荷樓。該樓是首八幢於1954年興建的「第一型」徙置大廈之一,已被古物諮詢委員會列為歷史建築,反映其在香港公共房屋發展史中的重要性。
直至2009年蘇屋邨開始清拆重建,房屋署大量保留了有特色的原有建築物和構件,並注入新生命,包括小白屋、壁畫亭和燕子亭、前蘇屋邨的金漆牌坊等,成為「蘇屋八寶」。房屋署還保留及修復前楓林樓地下及一樓部分地方,作展覽屋邨舊物用途。蘇屋邨原居民兼參與蘇屋邨重建項目的房屋署前助理署長(發展及建築處)陸光偉稱,舊屋邨是香港的縮影,它見證了上一代人如何努力地建設香港,達至現今的繁榮,蘇屋邨重建的保育工作可讓新居民感受昔日蘇屋邨生活的點滴,以及上一代港人的打拚精神。
(來源:大公報A7:港聞 2023/12/27)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