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論壇|通過ESG提升中國企業韌性 香港為何大有可為?

專家學者共同探討ESG治理如何提高企業發展韌性。(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麥鈞傑攝)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周傾芫報道)今日(15日)上午,2023第十三屆香港國際金融論壇、香港國際ESG榜單年度評選頒獎典禮暨中國證券「金紫荊獎」頒獎典禮在香港隆重舉行。

在圓桌論壇環節,北京大學滙豐金融研究院副院長李荻、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副院長施懿宸、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可持續發展策略總監瞿亢、招商局港口控股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徐頌擔任主講嘉賓,和主持人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ESG中心主任施涵共同探討《ESG治理如何提高企業發展韌性 促進高質量發展》,其中關鍵詞分別為ESG治理、企業韌性、高質量發展。

企業韌性

李荻闡釋,當內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企業如何存續、甚至在危機中發現機遇,壯大自己,是至關重要的。加之當今時代下,員工的獨立性和個性越來越強,如何提高管理的能力,從而增強效益,也是企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瞿亢認為,走綠色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其實是一個「先立後破」的過程。在經濟發展放緩時,ESG對企業具備貢獻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同時他也提到綠色金融的標準有待進一步細化,披露的要求有待細化。

徐頌分享案例,指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在於能否得到當地社區老百姓的贊成票。(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攝)

徐頌則通過生動的案例,分享了招商局在巴西採購綠電,使企業全年降碳達到65%的案例,以及企業在非洲進行動保護,在斯里蘭卡建設愛心村等實踐說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在於能否得到當地社區老百姓的贊成票。

ESG治理

李荻表示,ESG所代表的環境、社會和管治三方面,其中治理是ESG的基礎部分,能夠保證決策和風控的順利進行,也是績效的核心。

徐頌稱,央企擔負着社會責任,需要符合監管需求,亦需要對ESG做詳盡披露,並和當地的社區發展、就業等需求統一起來,亦即通過監管讓企業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所以企業要考慮的不只是經營效益,還要考慮降碳等環保要求,要將ESG的工作放在內部生產經營部門的框架下,與核心業務直接掛鈎。

中國在國際ESG認定中處於相對弱勢,香港可以發揮什麼作用?

李荻闡釋,當內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企業如何存續及危機中發現機遇至關重要。(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麥鈞傑攝)

李荻認為,中國處於弱勢的原因,是ESG的成果能見度較低。而香港可以做中心點,向世界傳播中國的ESG、以及「一帶一路」、鄉村振興等理念,從而形成自己的一套兼具普適性和獨特性的標準,為國際所認可。

瞿亢認為,支持「一帶一路」建設中的綠色環保成分,香港大有可為。(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麥鈞傑攝)

瞿亢概括,中國需要把經濟活動翻譯成國際體系聽得懂的語言,從而更好地幫助國際投資人在中國進行投資,同時支持「一帶一路」建設中的綠色環保成分,「香港在其中大有可為」。

徐頌建議,將傳中國文化向世界推廣,因為傳統文化中有很多理念與ESG相互融合。

施懿宸指出,ESG是供大於求的社會發展趨勢下,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麥鈞傑攝)

施懿宸則闡釋了ESG並不是「假大空」,而是供大於求的社會發展趨勢下,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且發達國家的標準不能用於發展中國家,要在經濟和環保中求得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

施涵總結,企業需要通過增強ESG治理來提高韌性。(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麥鈞傑攝)

主持人施涵總結,企業需要通過增強ESG治理來提高韌性,將外部的環保成本內化,與核心業務相連,實現真正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相關報道:

金融論壇|李家超:善用「一國兩制」優勢 支持香港穩健金融體系

金融論壇|李大宏:從三方面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