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盛放洋紫荊|香港與斯里蘭卡的水故事 緣起一場不明原因疾病
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適逢「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香港與斯里蘭卡因「水」結緣,從交流海水沖廁、考察污水處理廠,到簽署合作備忘錄,合作的號角早已吹響,而兩地的故事,竟從一場不明原因疾病展開……
【點擊播放視頻】
9月6日下午,熙熙攘攘的機場,剛剛忙完公務的香港環境保護署署長徐浩光、助理署長楊戎等一行四人行色匆匆現身,身旁包得嚴嚴實實的大小包裹格外吸睛。他們受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邀請,參加在北京舉辦的「水環境微生物及健康風險國際學術研討會」,各種實驗用品、一根逾米長的水質檢測板都被裝入行李,做好了北上示範「大顯身手」的準備。
隨着研討會次日正式展開,徐浩光向在座約30名中外學者分享污水病毒檢測的全流程及經驗,楊戎則介紹香港泳灘微生物水質監測。難得相聚,在場學者無比認真地「取經」,提問環節更是爭相舉手,台上台下暢所欲言。而在交流中,徐浩光講到了一個中國科學院與斯里蘭卡關於飲用水的真摯故事。
●原始挖井和病人眼神令人觸動
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水項目合作,中國科學院的出場似乎是在機緣巧合中促成。2013年8月,曾參加中國科學院培訓班的斯里蘭卡學者發來一封郵件,指一種不明原因的慢性腎病正困擾當地40歲左右的男性居民,而飲用水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希望可以和中國科學院合作開展相關研究。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敏知曉後開始猶豫起來:「能不能一起做?因為我們是做水的,做環境的話,要思考從哪兒入手。」時機很快就等到了,2014年8月,在兩國人員攜引下,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水污染控制實驗室主任魏源送第一次踏上斯里蘭卡的土地:「第一感覺就是回到了40年前,從科倫坡到康提只有120公里,但是我們花了五個鐘頭,你可以想像當地的交通。」
去到病區村莊,原始落後的挖井和病人渴望的眼神給中國科學院一行人帶來極大震撼。楊敏介紹道:「很多發展中國家污水基本上沒有處理就直接排放,這就導致對水源污染很嚴重。而飲用水很多地方是不可能24小時供水的,可能一個星期供水幾天,或者是一天供幾個小時。」
「病因一時找不到,但老百姓等不得」,回國之後,援建項目便緊鑼密鼓推進。2015年的春節,魏源送在大年三十也未曾停下,一直工作到凌晨6點。苦心人,天不負,3月26日,中國科學院與斯里蘭卡供水部在兩國元首見證下簽署合作備忘錄,決定共建中斯水技術研究與示範聯合中心,向解決疾病追因和保障飲用水安全問題邁出重要一步。
●當地老媽媽摸頭「You like my son」
水監測檢測、雨水回用、飲用水處理……隨着一個個項目進駐,斯里蘭卡當地村民也從將信將疑轉變為歡迎感激。楊敏說:「光動嘴皮子是不夠的,要做出實質的東西。2017年淨水設備運到斯里蘭卡病區,大概一天能產出300噸水,給當地的1500人的村莊使用。老百姓對這個水很歡迎的,感到水質可口了。當地供水部門專家也高度認可,一是技術成本非常低,電費也就幾分錢,二是技術也比較穩定,不會出太多故障。」
飲用水處理裝置在斯里蘭卡村子啟用的歡欣場景,對中國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們來說恐怕終生難忘。一位當地村中的老媽媽一邊摸着魏源送的頭,一邊對他說「You like my son」,回憶到這裏,這位10年兩地奔波28次、皮膚曬得黝黑的「斯里蘭卡大使」笑了,那一刻大家都接收到了一份語言不通卻民心相通的感動。
提供儀器設備的合作企業力合科技副總經理郭珍表示,當知道這個項目後,便決心一定要參與,「即便是掙不到什麼錢」。「2021年,那時候非常難出國,我們還是決定派兩位工程師去(斯里蘭卡)調試設備,盡快解決他們的困難,更大的意義就是可以幫助他們。」
●培訓當地學員 斯里蘭卡公使哭了
水問題解決了,中國科學院並未停下腳步,而是開展教育和培訓。從2015年到現在,有30多位斯里蘭卡碩士生、博士生在中國科學院拿到獎學金前來求學,學以致用研究解決家鄉問題。令魏源送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斯里蘭卡公使在參加培訓結業式時掉眼淚哭了,「他(公使)說自己有20多年的外交官經歷,第一次看到有外國願意給基層學員培訓,他們(學員)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出國」。魏源送直言,「我們對他們好不好,他們一清二楚」,「別國專家要坐飛機頭等艙,要住五星級酒店,但給到的東西不多,我們則是自掏腰包,扎扎實實把事情做到實處。」
「友誼是一座橋」,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承志指,中國科學院在「一帶一路」水處理項目的工作已開展十幾年,當中有很多不易,但付出還是有很大回報。經過十餘年的沉澱,中國科學院在有些國家的合作已經做得非常扎實且具特色:「一個農村的供水站可解決幾百人的用水問題,規模和投資不算特別大,但能切切實實幫到當地老百姓,實實在在感受到中國援助和中國科技帶來的成果。」
據楊敏分享,從舉辦培訓班,到成立卓越中心,再到促成國家級合作,中國科學院從「一臉茫然」到「有點自信」,再到「轟轟烈烈一起做點事兒」,中間經過了很長時間的摸索。斯里蘭卡、柬埔寨、緬甸、埃及、尼泊爾、伊朗……中國科學院的學者專家們一次次深入當地,找原因、送技術、捐設備、建中心、育人才,他們在質疑與困難中步履不停,探索出產學研合作模式,推動示範工程落地,而為當地帶來一股清水,始終是他們最原始的動力。
「中國人做『一帶一路』用的是情懷,水問題是中國科學院同事一生的事。」
●背靠祖國聯通世界 「香港經驗」也可複製
聽過中國科學院和斯里蘭卡之間的故事後,徐浩光大受震撼:「眼界大開。我做了水(工作)十幾年,才發現我們原來可以對『一帶一路』沿線貢獻好大。聽完之後都覺得好感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對我們之後的工作有很大啟發和鼓舞。」
經過交流後徐浩光察覺到,香港一些技術經驗可以適用到其他國家,如海水沖廁、污水處理、水質監測等。此外,香港多年奉行成本效益的原則,所以總結出一些特別的心得,可以供「一帶一路」國家借鑒。「香港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可以藉助開放的平台,將發展成果介紹給其他國家,以改善當地環境。」
楊戎提到,他把香港海水監測的信息分享之後,很多「一帶一路」國家的代表都與他討論,反映很好。「香港過去這麼多年一步步行,總結出來的一套方法,他們都可以參考。」「『一帶一路』國家中,比如水資源缺乏的伊朗、南非,或者孟加拉、泰國這些水源豐富的國家,因為基礎設施不夠,資源環境及經濟條件等沒有很發達,造成飲用水安全成為一個好大的挑戰。中國科學院,即是我們的『國家隊』,在這方面可以說是世界權威,相信可以做出很多成果。」
●污泥污水處理 香港大不一樣
合作的願望越來越強烈,徐浩光當即拍板邀請中國科學院及斯里蘭卡領導專家來港技術考察,「親眼睇吓」香港水處理的最新發展。9月12日一早,相熟的老面孔再度聚首香江,伴隨朝陽從維港海畔出發,途經污水處理廠、發電廠、EcoPark……香港、內地、斯里蘭卡的專家在車內聊得熱火朝天。甫一到達T·PARK[源·區],便看到徐浩光的身影。在他身後的園區大樓以流線型波浪設計,乍一看好像一座獨具匠心的「隱世」展覽館,與周圍自然呼應得恰到好處,竟完全看不出其中還隱藏着一個巨大的煙囪!
這棟2015年投入使用的園區是一所獨一無二、自給自足的污泥處理設施,包括24小時無休的污泥焚化爐、能夠為整個設施提供日常運作所需電力以及最多供應4000戶家庭使用的發電系統,還有每天可生產600立方米淡水的海水淡化廠及污水處理廠等。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地方還有一個「寶藏」Spa館,3個水療池使用從焚化過程中產生的熱力來加熱或冷卻水溫,搖身變成市民休閒打卡的好去處。
中午烈日當頭,徐浩光更是拿起導賞機親自「披掛上陣」,帶領大家前往屯門河,講解「黑水河」活化的前世今生,正巧碰上工作人員駕船撈污,昔日的垃圾成堆、臭氣熏天早已不見痕跡,兩岸慢跑的人穿梭在河岸邊,一切都散發着別樣生機。
在下午到訪的昂船洲污水處理廠及灣仔海水抽水站內,斯里蘭卡的官員及專家在演示屏前與本港工程師熱烈討論,一個個專業名詞不時蹦出,斯方人員更是不時在本上記錄着什麼。科學領域的知識碰撞,讓大家都忘記已過去半小時,最後在工作人員的提醒下,雙方才不捨結束繼續行程。
斯里蘭卡中央環境局主席Supun S. Pathirage當日參觀後十分激動:「我們強烈期待香港與斯里蘭卡政府合作,共同促進環境發展,我們正嘗試為國內環境工程師及專家引入技術培訓設備。」
●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成果豐 謝展寰冀推廣海水沖廁
【點擊播放視頻】
9月13日,第八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隆重開幕,來自世界各地近6000人、多達100個代表團、至少10個國家的政府高層代表參加。環境及生態局有關方面在今次論壇中簽署了兩份合作協議,成績斐然,包括環境及生態局與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交換了關於開展「一帶一路」環境與生態保護的合作安排、環保署與斯里蘭卡交換了環保人員培訓的合作備忘錄。
出席見證這「歷史一刻」的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對香港參與「一帶一路」發展有了更多的體會與信心。「環境保護是需要很多基建工作的,如應對氣候變化、改善水質空氣等,很多國家做這些項目時需要融資,香港在綠色金融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可以在綠色發債、借貸出一分力。」
對於與斯里蘭卡的合作,謝展寰認為,初步來看,香港海水沖廁的經驗可以適用到當地。香港的技術一方面可以減省淡水,節約能源,「與食水比較,可以慳到一半的能源,如果與污水處理後的再生水比較的話,可以慳10倍,而與海水化淡的能源消耗比較更可慳100倍」,另一方面如果加入海水冷卻系統,便可以更節省用電。此外,同樣作為沿海地區,香港在污水及污泥處理方面也有不少「心得寶典」,在符合經濟效益的情況下推出一些較平較易的方法。
「一帶一路」十年春華秋實,香港合作進程方興未艾。技術在手,目標在前,夥伴在旁,合作的藍圖正一一展開,相信香港在「一帶一路」道路上會綻放自己的獨特光芒,為香港、為祖國、為沿線國家帶來新的巨大動能。
■ 撰 文:張芃芃
■ 拍 攝:潘恩、思明
■ 製 作:潘恩、思明
■ 旁 白:鄧文瀚
■ 監 製:梁濤
——————————————————
【關於「絲路盛放洋紫荊」系列專題】
大公文匯全媒體將持續關注「一帶一路」上的香港人,並將跟隨他們的腳步採訪報道,為讀者展示一幅幅香港人用獅子山精神在絲路打拚的美好畫卷,感受絲綢之路沿途盛放的洋紫荊之美。更多動人故事,請繼續留意我們的大型系列專題報道「絲路盛放洋紫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