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和專欄|少吃卻變胖?提升基礎代謝率正確減肥

很多正在減肥的人都會抱怨甚至懊惱,為什麼進食分量已經很少,但還是瘦不下來,好像連喝水都會變胖?這很可能是因為基礎代謝率(Basal Metabolic Rate)低,即人體在休息狀態下,維持新陳代謝的熱量太低,令減肥事倍功半!

喝水致肥的「元兇」

在解說如何提升基礎代謝率前,不妨先從以下幾方面思考,了解喝水是否真的會令人肥胖。

首先,水並沒有熱量,若發現喝水後體重增加,多數是因為身體於短時間吸收大量的水,即時上磅量度體重,數字自然會上升﹗若希望得知準確的體重數字,正確的量度方法是於每天特定一個時間磅重,而非進食或喝水後馬上上磅。

若一整天只喝水,並沒有進食其他東西,而隔天的磅數還是重了一、兩公斤,則有可能是因為浮腫的問題,可嘗試先按摩腳背,若分別不大,建議前往醫院檢查腎功能,了解是否代謝水分出現問題,導致水腫,但水腫不等於肥胖。

若每天已吃得很少,但體重還沒有下降,這很可能是身體已適應了「極低熱量減肥法」的模式,當身體長時間依靠極低食物攝取量來運作,所攝取的熱量甚至低於「基礎代謝率」。久而久之,基礎代謝率會越來越低,只要稍微增加進食量,體重就非常容易反彈。

四大關鍵提升基礎代謝率

要有效減肥,可參考以下方法來提升基礎代謝率。

1. 避免夜睡及缺乏睡眠

不少研究證實,缺乏睡眠與體重上升有關。據《PLOS Medicine》2004年的研究顯示,睡眠時間會影響身體的瘦體素(Leptin)和飢餓素荷爾蒙(Ghrelin)水平,睡眠時間過短,會令瘦體素下降和飢餓素荷爾蒙上升,這會導致食慾增加、新陳代謝下降,因而增加進食過量卡路里的機會。

《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於2010發表的研究發現,缺乏睡眠的健康男性傾向選擇進食高碳水化合物、高脂、高卡路里食物,若不想變胖,就要多加註意了﹗

2. 適時補充水分

水分是維持人體所有新陳代謝及化學反應的重要元素,充足水分有助提升新陳代謝及幫助腸道蠕動,將廢物排出體外。

一般而言,成年人每天所需水分攝取量為體重(公斤)乘以(30至40毫升)。以體重60公斤的成人計算,每天需要吸收1,800至2,400毫升水分(60乘以(30至40毫升)),當中不包括濃茶、咖啡和酒精飲品。

3. 早餐不可少

即使正在進行減肥的人士也不可不吃早餐。身體在晚間休息時就像處於待機狀態,代謝會自動下降,而早餐就像開動機器的鑰匙,能提升代謝率。若待進食午餐時才提升代謝率已是太慢,結果還是瘦不下來。

4. 運動

運動可以排汗,促進血液循環,以及加速新陳代謝率。

於減肥初期進行帶氧運動可加強燃脂,中期便可加入肌力鍛煉,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礎代謝率,後期便可兩者交替,同時達到增肌減脂的效果。

正確解讀磅重資訊

很多人只會看磅數來量度減肥成效,而忽略其他指數。身體組成分析儀(Body Composition Analyser)又名「體脂機」,除量度體重外,可透過電流通過人體,測出體脂、肌肉量、含水量、基礎代謝率等數據,全方位分析身體組成。

減肥前進行身體組成分析(Body Composition Analysis)是必要的項目,因有助制訂減肥方案。數據分析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部分:

1. 身體組成分析

  • 體重(Weight)
  • 骨骼肌重(Skeletal Muscle Mass,簡稱SMM),是健身人士最關注的肌肉量,男性的標準為34%以上,女性是27%以上
  • 身體脂肪重(Body Fat Mass),標準因年齡及性別各異,以18至39歲為例,男性的水平是11%至21%,女性是21%至34%。
  • 身體水重(Total Body Water,簡稱TBW),了解身體是否有足夠水分,一般男性的身體水份佔體重的55至65%,而女性則佔50至60%。
  • 除脂重(Fat Free Mass,簡稱FFM),即體重減去身體脂肪重,男性標準值為19至20、女性為14至16。

2. 基礎代謝率

這是當身體休息時維持機能運作所消耗的熱量,可從肌肉量計算出。肌肉量越高,基礎代謝率也越高,但會隨年紀慢慢下降。

3. 肥胖分析

  • 體重指標(BMI) = 體重(kg)/身高平方(m2)
  • 體脂肪率(PBF):男性的標準是25%以下,女性是30%以下。如渴望有肌肉線條,則分別需達到15%及20%以下。

4. 內臟脂肪級別

內臟脂肪(Visceral Fat)指數越高,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便越高。如有小肚腩或腰部脂肪囤積如「水泡」,有可能是內臟脂肪很高。

5. 身體肌肉、肥胖分布

這有助了解身體左右半部的肌肉分布,慣性用力的一邊通常肌肉量較多。運動可增加肌肉量,提升基礎代謝率,從而可以提高代謝,令身體不易發胖。

鄭智俐,養和醫院營養師

養和專欄系列文章:

養和專欄|準媽媽須知:從懷孕至幼兒兩歲的飲食建議(一)

養和專欄|頭痛警號 不可忽視

養和專欄|中風復康治療(2)——跨專科復康團隊的復康治療

養和專欄|中風復康治療(1)——常見中風後遺症及併發症

養和專欄|發福非福:淺談中央肥胖及代謝手術(1)

養和專欄|發福非福:淺談中央肥胖及代謝手術(2)

養和專欄|了解子宮肌瘤 (1)—常見問題與症狀剖析

養和專欄|了解子宮肌瘤(2)——治療選擇

養和專欄|乙型肝炎與懷孕

養和專欄|運動創傷(1):運動相關腰部創傷 鍛煉核心肌肉須知

養和專欄|運動創傷(2):運動與脊椎受傷 游泳瑜伽勿亂試

養和專欄|淺談疲勞性骨折

養和專欄|痛風面面觀(1)

養和專欄|痛風面面觀 (2)

養和專欄 | 體檢報告異常等於患癌?

養和專欄 |「地中海飲食模式」減低中風風險

養和專欄 | 牙周炎與糖尿病互為影響?

養和專欄 | 牙周病或增患心臟血管疾病風險

養和專欄|進食得宜助控制兒童哮喘

養和專欄 | 未雨綢繆 :雪卵保留生育能力

養和專欄|生育前基因檢測 助減下一代患遺傳病風險

養和專欄|拆解遺傳疾病 如何評估與診斷?

養和專欄|反式脂肪陷阱多 吃得健康想清楚

養和專欄|正視脫髮困擾  把握治療時機

養和專欄|拆解補鈣謬誤 提升骨骼健康

養和專欄|運動創傷非小事 置之不理致惡化

養和專欄|基因異變演化癌症

養和專欄|行山膝蓋易勞損 盡快修補免惡化

養和專欄|「誓不低頭」 正確使用智能電話

養和專欄|剖腹或順產 應如何選擇?

養和專欄|無聲殺手:動脈瘤爆破奪命  定期檢查降風險

養和專欄|最新激光矯視技術 視力問題一掃而空

養和專欄|淺談白內障徵狀和治療

養和專欄|核醫學的「亮燈」等於壞事?

養和專欄|男人也有更年期?成因先兆知多點

養和專欄|「電眼美人」護理有法

養和專欄|準媽媽須知:什麼是妊娠高血壓?

養和專欄|育兒須知:留意兒童肌肉發展 把握發育關鍵時期

養和專欄|經期紊亂勿掉以輕心 需及早檢查鎖定成因

養和發布應用於前列腺癌 磁力共振導航放射治療的臨床研究

養和專欄|腦腫瘤徵狀多樣 影像掃描助診斷

養和專欄|拆解坊間對「普通外科」的誤解

養和專欄|解構玫瑰痤瘡成因及治療(一)

養和專欄|解構玫瑰痤瘡成因及治療(二)

養和專欄|長期偏頭痛需及早求醫 切勿過量服食止痛藥

養和專欄|婦科惡性腫瘤的常見徵狀及風險因素(一)

養和專欄|婦科惡性腫瘤的常見徵狀及風險因素(二)

養和專欄|改善疤痕及傷口 癒合的營養要點

養和專欄|柏金遜症的個人化治療(上)

養和專欄|柏金遜症的個人化治療(下)

養和專欄|兒童語言能力評估

養和專欄|面癱與貝爾氏麻痺症

養和專欄|肝臟「重生」的奧秘

養和專欄|大閘蟹膽固醇與雞蛋相若?拆解大閘蟹飲食宜忌

養和專欄|一文看清「癌王」胰臟癌

養和專欄|減脂增肌飲食對策

養和專欄|淺談腦中風 談笑用兵 保持警惕

養和專欄|關注乳癌 定期檢查 提高警覺

養和專欄|常見眼部運動創傷

養和專欄|為摰愛善待自己 給中風照顧者的話

養和專欄|慎選適合餵食方案 預防病人營養不良

新一代微笑矯視SMILE Pro 10秒矯正近視散光

養和專欄|正視睡眠窒息症 讓你一覺好眠

養和專欄|食麥皮等於健康? 小心愈食愈肥!

養和專欄|健康飲食四要點 慎防代謝綜合症

養和專欄|解構食物過敏及食物不耐

養和專欄|建立良好生活習慣 從多角度改善睡眠質素(一)

養和專欄|建立良好生活習慣 從多角度改善睡眠質素(二)

養和專欄|治療肥胖的藥物種類

養和專欄|行山量力而為 注意補水降溫

養和專欄|從小建立多元飲食 滿足成長所需營養

養和專欄|小心護理 減少留痕

養和專欄|代謝手術改變消化系統結構 有效治療糖胖症

養和專欄|腦癎症與腦癎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