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北都擘畫四區域 香港騰飛新引擎

行政長官李家超昨日下午在政府總部主持《行政長官2023年施政報告》記者會。(香港文匯記者郭木又 攝)

(香港文匯報 記者 文森)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昨日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體現「拚經濟謀發展 惠民生添幸福」的主題。在拚經濟謀發展政策方面,施政報告強調銳意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詳細勾勒「北部都會區」布局,由西至東劃分為四大區域,包括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創新科技地帶、口岸商貿及產業區,以及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特區政府將於短期內公布《「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深度對接深圳和大灣區其他城市的規劃。李家超表示,「北部都會區」是香港未來發展的新引擎,全面發展後可提供約50萬個新增房屋單位和50萬個新職位,規劃會以「產業帶動,基建先行」為主軸。

李家超指出,「北部都會區」將分為四大區域,由西至東分別為位處洪水橋一帶的「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與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對接,提供金融和專業服務,並藉着口岸優勢發展現代物流業。

「創新科技地帶」則覆蓋新田科技城,包括河套區港深創科園在內,與深圳科創園區產生協同效應,為創科發展的樞紐。至於佔地最廣,享有羅湖、文錦渡及香園圍三個口岸地利的「口岸商貿及產業區」,可帶動先進建造業、綠色產業、醫療、食品科技、現代物流業等產業發展,並可推展跨境商業服務和文娛消費,發揮強大的口岸商貿功能。

「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則包括紅花嶺、沙頭角、印洲塘等,區內人文和自然資源豐富,可帶動康樂及旅遊發展。

北都四大區域布局。(資料圖片)

產業發展為導向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李家超表示, 「北部都會區」將以產業發展為導向,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包括在洪水橋及新界北新市鎮等地預留用地作專上院校發展,打造「北都大學教育城」;在古洞北、洪水橋等預留政府辦公大樓用地,容納「維港都會區」遷入的政府部門;在新田科技城及新界北等地興建標誌性的文化藝術設施;以及在「北部都會區」預留土地供國際學校發展等。

政府消息指出,位處核心商業區而沒有特定地域要求的政府辦公室,例如金鐘道政府合署約40%辦公室樓面面積,將會陸續遷往「北部都會區」,帶動該區發展並騰出核心商業區土地。

為提升「北部都會區」的生態質素和生物多樣性,讓市民享有優質戶外生態教育及康樂設施,特區政府亦落實於2026年至2027年動工興建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融合發展和保育,以及在園內引入現代化水產養殖業。有關策略可行性研究預期於明年上半年完成。

運輸基建發展藍圖。(資料圖片)

用市場力量加快建「加強版新市鎮」

施政報告表示,特區政府會利用市場力量加快「北部都會區」發展,擴大「加強版傳統新市鎮發展模式」至所有新發展區,優化執行安排,包括擴展換地安排至指定的產業用地和私營社區/福利設施用地,以及促成已擁有發展用地內九成或以上私人土地的土地業權人作統一發展。

李家超說,「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是「北部都會區」與「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交匯點,特區政府會把「北部都會區」,尤其是新田科技城的空間規劃,對接河套合作區的發展定位,並與香港科技競爭力的布局充分結合,為河套合作區未來發展作前瞻性規劃。新田科技城約600公頃發展土地中的一半為創科用地,確保跨境基建配套、土地審批、公私營合作等政策積極配合,產生協同效應。

優化「三鐵三路」 加推「兩鐵一路」

新一份施政報告發表,不少市民昨日排隊領取施政報告和相關資料。(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香港文匯報 記者 張弦)香港特區政府今年底將發表《香港主要運輸基建發展藍圖》,包括興建「三鐵三路」(即港深西部鐵路、中鐵線、將軍澳線南延線,北都公路、沙田繞道和將軍澳油塘隧道)。昨日出爐的施政報告披露中鐵線走線初步構思,擬設置荃景圍、東北荃灣及東北葵涌三個中途站。政府消息人士表示,現有的荃灣線將會延伸至荃景圍讓乘客轉乘,避免所有乘客逼至九龍塘。同時,施政報告加推「兩鐵一路」新項目,推進「北部都會區」東面新市鎮發展,包括北環線東延線、新界東北線及北都公路,打通新界北的東西交通網絡。

配合北都新市鎮發展

施政報告提出「三鐵三路」優化方案,包括於中鐵線設置荃景圍、東北荃灣及東北葵涌站。政府消息人士解釋,新增的3個站點有分流作用,可讓當區居民受惠,而現有的荃灣線將會延伸至荃景圍讓乘客轉乘,將成為荃灣線及中鐵線的轉車站。

中鐵線其餘兩個站點則主要服務梨木樹、象山及石籬一帶居民,由於沿線多山路興建有一定難度,實際位置有待進一步敲定,相信今年底發表的《香港主要運輸基建發展藍圖》將披露更多細節,並會研究採用鐵路加物業的融資方式。

新鐵路公路通向口岸

施政報告又宣布加推「兩鐵一路」,推進「北部都會區」東面的新市鎮發展,把原先的北環線、東延線一分為二,新增新界東北線,東延線經羅湖南、文錦渡等延伸至坪輋,新界東北線則由香園圍途經坪輋及皇后山,連接東鐵線粉嶺站,坪輋將會成為中轉站,打通主要發展節點。

消息人士表示,該兩條鐵路將使用重鐵系統,亦指兩條線未必同時興建,要視乎發展次序,而新界東北線香園圍站未必可以直通香園圍口岸,但選址會盡量靠近口岸,方便市民落車後能盡快步行至關口。消息人士指出,新提出的「兩鐵一路」會在「三鐵三路」展開後才會開始,有待完成土地規劃研究才有實際時間表,認為項目長遠過「三鐵三路」。

道路方面,北都公路(新界北新市鎮段)將由粉嶺北向東伸延,接駁至沙頭角公路交匯處,打通新界北的東西交通經脈。

專家之言|善用大數據分析 實踐深港「通融」

(香港文匯報 記者 吳健怡)「北部都會區」是香港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昨日發表的新一份施政報告對此着墨甚多,並已敲定四大區域,其中「口岸商貿及產業區」是新提出的概念。身兼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的立法會議員黃錦輝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香港與深圳設有多個口岸,是兩地人流、車流、物流必經通道,商機處處。他亦贊同以產業發展為導向,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成敗關鍵是打通兩地設施、人才和資源。

「數據過河」助建智慧城市

「創新科技地帶」是「北部都會區」四大區域之一,包括河套區港深創科園在內,與深圳科創園區產生協同效應,為創科發展的樞紐。黃錦輝表示,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和香港科學園、深圳光明科學城的協同合作,將能形成「半小時科研圈」和「一小時產業圈」。

他認為,「北部都會區」鄰近深圳,港商宜善用香港優勢,以大灣區作為跳板,拓展內地龐大的內銷市場商機。

他指出,中央政府成立「國家數據局」,以推動數字中國、數字經濟、數字社會規劃和建設等。而「北部都會區」的數據跨境流動,就是「數據過河」,可推動智慧城市的建設,實現協同發展,整合各類數據資源,促進數據共享和資訊交流,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最終目標是建設智慧社會,實現公共服務的數字化升級和智能化發展。

至於人才培養方面,施政報告提及,將在洪水橋、新界北新市鎮等地預留用地作專上院校發展,打造「北都大學教育城」,黃錦輝認為,這規劃可以彌補香港技術人員不足的問題,「香港的大學比較集中在科研發展,但是比較少在應用科技方面。」亦可匯聚國際人才,並有助增強香港發展動能、促進香港與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合作,為香港青年帶來無限機遇,是實踐夢想的夢工場。

他續指,政府需要透過大數據分析,實踐深港兩地多方面的「通、融」,包括基礎設施聯通、人才交流暢通、要素跨境融通等方面,以精確數據來分配資源,優化經濟、文化、民生活動。

規劃「大學教育城」 預留土地發展國際校

(香港文匯報 記者 陸雅楠、王鼎煌)「北部都會區」作為香港未來發展新引擎,人才教育相關的基建規劃同樣重要。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推進「北都」專上教育建設,致力發展「北都大學教育城」。同時,特區政府將密切關注國際學校學位的供求,在「北都」預留土地供國際學校發展,以滿足非本地家庭的教育需求。

特區政府會在洪水橋及新界北新市鎮等地預留用地作專上院校發展,打造「北都大學教育城」,及鼓勵專上院校與中外知名院校加強合作,通過區內共享資源和產業聯動來提升協同效應。

特區政府消息人士表示,土地不足是制約香港高等教育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因素,「北都大學教育城」正是要回應有關議題,區內還會建設大學所需要的圖書館、運動場、實驗室等設施,同時會促進本港大學與世界各地名牌大學合作,相關院校屆時可以建議書形式提交申請審核。

河套研刷面「無感過關」 便利科研人員交流

(香港文匯報 記者 姬文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是「北部都會區」與「廣深科技創新走廊重要的交匯點」,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昨日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表示,今年8月中央公布《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為深圳園區定下發展定位,特區政府會全力支持,並會與深圳市政府共同研究創新性措施,讓深圳園區與香港園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協同發展,包括研究以人面識別技術達到「無感過關」等便利科研人員進出的安排。

人流物流資金流拆牆鬆綁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明確指出,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發展定位包括成為「國際先進科技創新規則試驗區」,並要求在2025年的關鍵節點,深圳園區監管模式運作成熟,與香港園區基本實現要素流動暢通、創新鏈條融通、人員交流順通。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在本月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亦多次強調,會致力於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多個方面拆牆鬆綁,讓河套在「一區兩園」基礎上,實行專屬的跨境政策,使其成為世界獨一無二的創新基地。

李家超昨日在施政報告中宣布,特區政府將與深圳市政府共同推進深港兩個園區的協同發展,研究多項創新性措施,包括便利科研人員進出的安排,如預先登記、利用科技簡化園區往來,亦會研究以人面識別技術達到「無感過關」。

便利數據生物樣本跨境

兩地亦會積極研究新措施,以便利河套合作區內跨境資金流動;便利為研究或試驗而採集的數據和樣本,包括臨床生物樣本的交流;利用香港匯聚國際人才優勢,帶領參與河套合作區工作;推進前沿科技研究,加快實現中試轉化,配合河套合作區的發展,例如對接深圳園區的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中心,共同搭建生物醫藥公共研發服務平台等。

特區政府消息人士透露,為便利在園區內工作的科研人員,往返深方或港方的工作地點時無須頻繁出示身份證明文件。兩地政府正研究辦法,其中一個研究方向是搭建一道裝有人面識別等「無感過關」技術的往返橋,讓要「過境」的科研人員直接行走,從而打破傳統的過境邊界。

施政報告提到,特區政府會把「北部都會區」,尤其是新田科技城的空間規劃,對接河套合作區的發展定位,並與香港科技競爭力的布局充分結合,為河套合作區未來發展作前瞻性規劃。新田科技城約600公頃發展土地中的一半為創科用地,會確保跨境基建配套、土地審批、公私營合作等政策積極配合,以產生協同效應。

東九龍線延至油塘 30萬居民受惠

(香港文匯報 記者 張弦)香港特區政府參考雲巴、智軌、巴士快速公交系統等綠色集體運輸系統方案後,行政長官李家超昨日在新一份施政報告宣布,於啟德、醞釀近十年的東九龍線以及洪水橋/厦村等3個地區興建有關系統。其中,東九龍線會由港鐵彩虹站經彩雲、順利、順安、寶達、馬游塘等,再落山以港鐵油塘站為終點,行駛全程只需約十多分鐘,預計可服務30萬人;啟德的系統會連接港鐵啟德站至郵輪碼頭,途經跑道區私樓群,預計可服務5萬人。政府明年會為啟德及東九項目邀請供應商及營運商遞交意向書,敲定招標條款等細節。

李家超表示,參考過雲巴、智軌等系統,提出於東九龍、啟德及洪水橋/厦村,建造智慧綠色集體運輸系統。東九龍線將連接觀塘上坡地區,包括彩雲、順利、順安、寶達及馬游塘等,便利市民前往港鐵彩虹站和油塘站,改善東九龍的交通,釋放發展潛力。計劃大部分使用高架鐵路,而接駁油塘東則需穿山建隧道。

政府消息人士表示,將於明年第一季向立法會申請撥款,亦需聘請顧問做初期研究,預計東九龍線將惠及30萬名居民,整個車程約十多分鐘,車站和車廠選址待定。

至於為何線路沒有按當時的建議走線將寶琳設為終點站,消息人士解釋指,從寶達往寶琳有150米的高度差,在該區域上興建高架比較困難,而政府建設東九龍線的目的是不要做太過複雜的工程,讓該區居民盡快受惠。

消息人士又指,該項目未有造價預算,需要視乎最終採用的技術,並認為雲巴、智軌、巴士快速公交系統都可行,亦會考慮其他方案,招標時會考慮工程造價、列車班次、車費水平等。

智慧綠色集體運輸系統料惠5萬人

啟德線路將連接啟德跑道區至港鐵啟德站,強化區內商住發展、旅遊、文娛、康體和社區設施的連貫性。消息人士表示,啟德區居民需要集體運輸系統,近年造價更具競爭力的新交通系統面世,加上啟德體育園即將落成,政府認為建造智慧綠色集體運輸系統符合經濟效益,預計可服務5萬人。

至於洪水橋/厦村路線,將貫通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和元朗南發展,連接至屯馬線、輕鐵,以及主要公共運輸交匯處。

(來源:香港文匯報A01-20:要聞 2023/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