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蒙古2:蔚藍的天 顛簸的路
文/馮煒光
在蒙古國,你可以經常見到蔚藍的天。金秋十月,在這藍天映照下,一大片的落葉松或沙丘作前景,更令人心曠神怡。導遊達爾先生說,冬天時蒙古國草原的天氣不錯,但烏蘭巴托則十分差勁,灰蒙蒙的,污染嚴重,看不到天空。
烏蘭巴托是蒙古國的首都,意謂「紅色英雄城」,是蒙古國唯一的大城市,是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蒙古國大部分企業都設在這裏,蒙古全國約350萬人口,有一半人住在這裏。走筆至此,讓筆者想起中學時代學到的地理概念——primate city,便很像蒙古的烏蘭巴托。這城市從前叫庫倫,1946年蒙古獨立前,是我國領土;故孫中山在1920年代設想過在蘇聯幫助下在庫倫練兵,然後南征在北平的軍閥。後來,蘇聯考慮到自身利益,否決了這提議,改為在廣東設立黃埔軍校,把中國人的槍桿子設在遠離蘇聯的地方。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美、英、蘇三國巨頭(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聚集,在這為期約一周的會議中,三大國劃定了二戰後的世界格局。在我國代表沒有被邀請和被諮詢的情況下,三巨頭簽訂《雅爾塔協定》,規定外蒙古的現狀(即事實上已脫離了當時的中國政府)必須維持,並作為蘇聯在遠東出兵抗擊日本的條件。二戰結束後的1945年10月,外蒙古按上述協定進行公投,蒙古正式宣布獨立,並在1946年1月獲當時的中國政府承認。1945年2月時雅爾塔三巨頭怎麼也沒想到當時在我國廣袤的農村地區,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的部隊正在抗擊日寇,更沒想到會在4年後以摧枯拉朽之勢,打敗國民黨,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當然,1949年10月1日,我們的共和國誕生時蒙古已建國三年多,且是在三大強國同意下催生的;這樣的格局,沒可能再改回來了。
歴史的風雲散去,今天的蒙古國和我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在經濟發展上卻有雲泥之別。我國的內蒙古面積不及蒙古國的156萬平方公里大,只有118萬平方公里,且東西呈弧形,跨度為2400公里。但我國內蒙古的經濟體量是蒙古國的23倍。這當然有很多原因,例如蒙古國的350萬人口遠較我國內蒙古2400萬為少,又沒有我國遼闊的經濟腹地支撐,更完全沒有海岸線,貨物運輸只能靠陸地等等。根據網上資料,2021年的最新數據,蒙古國的GDP總量約為142.8億美元,人均GDP約為4172美元;內蒙古的地區生產總值約為3220億美元,人均GDP約為1萬美元。由此可見,無論是GDP總量,還是人均GDP,蒙古國都要遠遠落後於內蒙古。人口少可能是經濟總體量落後原因,但人均GDP便影響到人民福祉。
導遊達爾先生說蒙古地方大人口少,礦產資源豐富,又有8000萬頭牛羊馬作食糧等,蒙古人本來可以生活得很富裕,但因為貪污嚴重,蒙古的基礎建設不濟。他說蒙古最大的問題就是因為管治不彰而衍生的嚴重貧富懸殊,在烏蘭巴托,一街之隔可以是雲泥之別。筆者聽完後更為香港特區的廉潔而自豪,也為中國共產黨在內地大力反貪而喝彩。管治不彰,再怎麼好的資源,怎麼少的人口,也不能改善人民福祉。
回到蒙古的基建,絕大部分去景區的公路都是土路。筆者去瀑布景區(Orkhon waterfall)便在草原顛簸了超過2小時,又過土溝又涉水。筆者本擬在烏蘭巴托機場租車後,獨自駕車漫遊蒙古。但在網上做完功課後,發覺在草原上根本認不了路,因為全是車轍路。縱使有公路的,也是坑坑窪窪的。在出國到蒙古前,曾在我國內蒙古自治區旅遊了一周,內蒙古公路平整程度,是蒙古公路沒法比擬的。
蒙古國另一問題是扒手和烏蘭巴托的塞車,究竟情況如何,筆者下篇再續。
「遊蒙古」系列相關鏈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