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猜諾貝爾獎得主 看好mRNA疫苗研發獲獎

2022年10月,位於瑞典斯德哥爾摩的諾貝爾獎公布現場。(法新社圖片)

大公報綜合自然雜誌網、CNN報道:2023年諾貝爾獎將於10月2日起陸續揭曉,今年連人工智能(AI)都參與到諾獎得主競猜當中。有美國學者投書《自然》(Nature)雜誌,提及如何利用聊天機器人ChatGPT預測今年諾獎的得主,例如在生理學或醫學領域,ChatGPT看好mRNA疫苗研發獲獎。

在《自然》雜誌的文章中,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伯明頓分校網絡科學家福爾圖納托(Santo Fortunato)講述了自己詢問免費版本的ChatGPT,讓它預測今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的過程。福爾圖納托問到,「給出尚未獲得諾貝爾獎的在世科學家,在化學、物理、生理學或醫學領域的三大發現」。但ChatGPT並不是魔法水晶球,它只回應道:「我無法預測未來,包括2023年在內任何一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福爾圖納托的學生也將類似的問題拋給了ChatGPT和谷歌的AI聊天機器人Claude,結果發現,兩個聊天機器人都能挑出可以摘得諾貝爾獎的重要的發現,從基因組編輯工具CRISPR研發,到2D材料石墨烯的發現。ChatGPT的預測還是有紕漏,它給出的潛在諾獎獲獎研究,已經有科學家因此獲得過諾貝爾獎,並且還有的已經離世。

mRNA疫苗成生理學獎大熱門

例如,在生理學或醫學領域,ChatGPT列出了mRNA疫苗的開發和免疫療法在癌症治療方面的進展;在物理學領域列出了首張黑洞照片的發布和引力波探測;在化學領域列出了金屬有機框架(MOFs)和基因剪刀CRISPR-Cas9技術。可以看出,ChatGPT以上的回答都是側重三個領域當前研究的重要方向。當ChatGPT被問及今年諾獎得主時,它依然沒有給出真正答案,不過它強調說:「一些化學家預測,mRNA疫苗的開發可能會獲得2023年諾貝爾化學獎。」

與AI預測相比,人類的預測又如何呢?專業數據供應商科睿唯安(Clarivate)於9月19日公布2023年引文桂冠獎得主,該獎項一向被視為諾獎「風向標」,其中,生理學或醫學得主涉及T細胞療法治療癌症、人類微生物生態系統,以及睡眠周期等多個領域。

與此同時,在社交網站X(Twitter的前身)上,《自然》雜誌編輯部主任坎特里爾就諾貝爾獎進行了民意調查,mRNA疫苗以44.5%的票數勝出。在過去5年中,坎特里爾的民調已經3次正確預測了獲獎者。

應否給AI頒諾獎

對於ChatGPT預測諾獎,芝加哥大學計算社會科學家埃文斯表示,「儘管大型語言模型(LLM)無法成為偉大的諾貝爾預言家,但它們確實有潛力成為強大的預測工具」,而想要創建一個能預測諾貝爾獎的AI,則需要對LLM進行修改,並在適當的數據上進行訓練。

科睿唯安研究分析主管潘德爾布里表示,公司已經開始探索生成式AI如何幫助預測未來的諾貝爾獎得主,「我們可能會在明年的評選中,從AI預測中得到一些貢獻」。「引文桂冠獎」主要是通過分析作者研究的被引次數名單預測得主,在過去20年成功預測了71位未來諾貝爾獎獲得者。

除了預測諾獎得主,AI在輔助科學研究上越發得到顯示。例如,生理醫學領域的另一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於9月23日揭曉,當中的基礎研究獎授予來自谷歌DeepMind的Demis Hassabis和John Jumper,他們發明的AlphaFold利用AI技術,在蛋白質三維結構預測方面做出了革命性的貢獻,大大提升了研究的便捷性。

最多三人獲獎 諾獎公平性再遭質疑

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為三名科學家。(美聯社圖片)

諾貝爾獎代表了科學成就的巔峰,表彰那些通常需要數十年才能實現的變革性突破。根據阿爾弗雷德·諾貝爾1895年制定的規定,每個獎項最多只能表彰三人,但是科學是多人合作的領域,很多發現是由多人團隊共同完成,「三人獲獎」名額規則導致很多科學家與諾獎失之交臂,爭議比較大。

英國物理學家、皇家學會前主席里斯表示,大多數科學研究的協作性日益增強,靠某位天才靈光一現的情況早已不復存在,並且不同的團隊也可以同時有重大的發現。

例如,2017年物理學獎表彰了引力波的探測,但該發現的主要論文作者有近1000名,最終只有三人獲獎。被視為諾貝爾醫學或化學獎大熱門的候選項目是人類基因組測繪,該項目去年才全部完成,有數百人參與其中。

對於每個獎項最多只能表彰三人,里斯認為,這是令人愈發無奈的一種限制。

科睿唯安科學信息研究所研究分析主管彭德爾伯里說,科學越來越依賴於團隊科學,以解決更複雜困難的問題,有時還要通過網絡進行國際合作,如果諾獎委員會想認可一整個團隊,那麼這個「三人規則」似乎確實是一個障礙。

不過,諾貝爾獎官方表示,上述規則來自諾貝爾基金會的章程,旨在實現諾貝爾遺囑。諾貝爾化學獎委員會秘書布熱津斯基表示,目前不會改變該規則,諾獎得主的誕生是通過世界各地專家的報告和提名來確定貢獻最大的個人。另外,諾獎還被批評缺乏多樣性,包括女性獲獎者少,得主多為白人,科學獎項基本由美歐包攬等。

(來源:大公報A22:國際 2023/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