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生邊疆行分享會今舉辦 同學:收穫滿滿 回味無窮

「香港大學生邊疆行分享會」今日舉行。(大公報記者攝)

(大公報記者 劉旅程)由香港青年大專學生協會和香港新疆聯誼會舉辦的「香港大學生邊疆行」交流團已圓滿結束,今日(23日)舉辦的「香港大學生邊疆行分享會」中,多名同學積極分享所見所聞,他們表示通過活動擴大了自己的視野,與當地青年們建立起友誼和合作的橋樑;他們也感受到真實的祖國,大好山河,民族共融,生活充滿希望。行程收穫滿滿,鼓勵他們未來更好地服務社會,為國家為香港的發展貢獻力量。

「香港大學生邊疆行」交流團團長馮煒光表示,八天七夜的新疆之行中,有20名來自香港七所大學不同專業的學生參與。到了新疆後同學們主要有四個體會:新疆治安很好,晚上出去很安全。年輕人喝杯酒吃燒烤,十分開心;民族的融合,新疆有許多少數民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錫伯族等十分很融合,生活充滿希望;大家眼中的烏魯木齊很繁華,沿途的公路景觀壯闊,跟想像中以及西方媒體形容的新疆很不一樣,烏魯木齊是一座國際化的城市;在新疆大片的棉花田密密麻麻,一定是靠機械化的先進技術。前兩年有些國家為了自己的利益抹黑新疆棉花,此次學生們親眼所見無人機灌溉棉花田,感受到新疆精準農業技術的高效和便利。

馮煒光表示,今年「香港大學生邊疆行」交流團是1.0版本,希望明年會有新疆2.0版本。(大公報記者攝)

馮煒光還表示,今年「香港大學生邊疆行」交流團是1.0版本,希望明年會有新疆2.0版本,去南疆、喀什,去穿越塔克拉瑪乾沙漠,了解感受新疆更多的風土人情與自然風貌,也希望在未來可以去西藏和內蒙古,讓香港的大學生們多去了解國家邊疆的情況。

盧立雅(左一)說,在新疆的八天每天都被新疆的自然美景療癒和震撼。(大公報記者攝)

就讀於香港大學工商管理及法律系大五的學生盧立雅說,這是她人生第一次將足跡留在祖國的大西北,在新疆的八天每天都被新疆的自然美景療癒和震撼。通過和新疆大學和維吾爾族的研究生姐姐們深入交流,了解他們的日常生活和興趣愛好,也知道了國家對少數民族的一些優惠政策等。「最後,我們還一起學跳維吾爾族舞蹈,只恨相處的時間實在太短,讓人回味。」

「我們還去參訪了精河縣廣袤無垠的棉花田。巨大的無人機正在灌溉,工作人員在旁邊透過顯示器即時操控着無人機,讓我直觀感受到了精準農業技術的高效和便利。看着望不到邊際的棉花田,不禁想起了先前西方媒體莫名其妙、大言不慚和無理指控的言論。如此之大的棉花田,如此先進的技術,何來需要人手採摘呢?我們還親自走進棉花田裏體驗摘棉花,捧着軟乎乎雪白色的棉花,為中國棉花的高質而自豪。」盧立雅說道。

萬寶儒說,新疆的自然景觀令人嘆為觀止。(大公報記者攝)

香港城市大學資訊系統管理系大四生萬寶儒說,新疆的自然景觀令人嘆為觀止。無論是賽里木湖的湖光山色,還是那拉提草原的廣袤無垠,抑或是獨庫公路旁的險峻峽谷,都讓他們深深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壯麗與雄偉。新疆是一個多元文化並存的地方,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在這裏交融,形成了獨特的人文風情。在喀贊其,看到了人們和諧共融的生活場景,體驗了濃厚的民俗氛圍。在大巴紮,感受到了濃厚的市場氣息,還品嘗了各種美食,深深地感受到了新疆的生活韻律。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雖然離開了新疆回到香港,但這次的旅行經歷和所學到的知識,將會像滿天的星星一樣,永遠照亮我們的人生道路。萬寶儒說,將與其他19位同學帶着滿滿的收穫和感悟,更好地服務社會,為國家為香港的發展貢獻我們的一分力量。

王國凱說,在沒出發之前,新疆對於從小在南方的他來說是一個神秘的名字。(大公報記者攝)

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專業學生王國凱說,在沒出發之前,新疆對於從小在南方的他來說是一個神秘的名字。真的去到新疆,身處峽谷、湖泊、草原上,才不禁感嘆自然河山的鬼斧神工,原來就在祖國的西北方,有這樣一片令人陶醉、流連忘返的大自然,置身其中特別輕鬆,好像一切壓力煩惱都會隨風飄散。

「新疆的人是熱情的,除了能歌善舞之外,對於外來的朋友,他們都熱情待客,水果小食毫不吝嗇。新疆的西瓜、哈密瓜,有它獨有的爽口清涼;羊肉、牛肉的做法也是其他地方嘗不到的新鮮。希望有機會可以再到新疆,慢慢地和自然再重逢。」王國凱回憶起行程時,仍然回味無窮。

更多閱讀:

香港大學生新疆行(1)——人生第8次新疆之旅開啟

香港大學生新疆行(2)—— 初來甫到 賞一支維族舞

香港大學生新疆行(3)—— 荒涼偏遠之地的真實面貌

香港大學生新疆行(4)—— 探訪新疆棉田的數字化奧秘

香港大學生新疆行(5)—— 賽裏木湖風景如畫 伊寧夜市魅力無限

香港大學生新疆行(6)—— 那拉提草原美景引人

香港大學生新疆行(7)—— 獨庫公路 最美的不止是風景

香港大學生新疆行(8)—— 香港年輕人筆下真實的新疆

香港大學生新疆行(9)—— 大巴扎遊人如鯽 「新疆很安全」非虛言

香港大學生新疆行(10)——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