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和專欄|小心護理 減少留痕

皮膚是身體上最大的器官,每天都在為身體抵擋外界入侵傷害,是分隔外界和內臟的第一道防線,亦會產生不同的觸感,令我們感受到痛癢、輕撫、壓力及冷暖等等。

皮膚基本護理:保濕

要增強皮膚的保護能力,便要做好日常基本滋潤保濕。在冬天乾燥的日子,大家都可能試過被紙張輕易地鎅傷手指,這是由於表皮細胞缺乏水分及彈性,不能形成有效的保護層。

日常護膚可選用含有凡士林或天然保濕因子及神經酰胺(Ceramide)的產品,均能提供不同程度的保濕效果,以增加皮膚彈性及減低受傷機會。

傷口可以自理嗎?

萬一皮膚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需要因應情況以不同的方法去處理。一些因不小心碰撞而輕微擦損的傷口,只要每天用消毒藥水清洗傷口、塗些藥膏或貼上膠布,大部分情況都可自行處理,傷口數天內會自然復原。但若遇上特別情況,有需要時應找醫護人員檢查和處理,以減低併發症機會,避免功能受損和形成疤痕。

1. 擦傷及鈍傷

一般碰撞可能會引致皮膚擦傷或皮下出血(瘀傷)。傷口擦傷可能會沾染其他異物,故必須清洗乾淨、移除異物和妥善包紮,以減低感染及疤痕形成。表面瘀傷一般在兩、三星期左右會慢慢復原,不會留下疤痕。如撞擊力太大引致皮膚撕裂(鈍傷),傷口會較不整齊,亦可能會沾染異物,所以必須將其清理乾淨。如果鈍傷傷口屬於淺層並且無間隙性撕裂,可以考慮使用組織粘合劑處理;如傷口較深或有缺口,應考慮縫針,以減少日後疤痕面積及黏連所引起的功能障礙。

2. 割傷

割傷形成的傷口通常比較清晰。如傷口較深(例如由插傷引起) 或傷口之間出現間隙,必須檢查清楚有否傷及內臟、筋腱肌肉、血管或神經線。醫生會先檢查清楚,再決定是否需要縫針。

3. 燙傷

另一類常見皮膚受損是燙傷,痛楚程度一般較高,並容易形成水泡。如水泡麵積較大,大多數人都會求診。經檢查燙傷面積和深度後,醫生會處方合適劑量的止痛藥物及進行傷口護理,以減少日後感染及形成疤痕的機會。

一旦燙傷程度達第三級或以上,即皮膚上的痛楚神經末梢已被完全破壞,讓病人未必能立即意識到其嚴重性,但由於第三級燙傷通常都會形成疤痕,所以應及早求醫,避免延誤處理。如果傷口是由化學性燙傷引起,更需即時沖洗有關化學物,尤其是強鹼(如哥士的),比強酸所造成的傷害更嚴重。

傷口位置影響治理方案 細菌感染容易令疤痕增生

處理傷口的方法亦會因應受傷位置而有所不同。例如頭部表面較多血管,即使是較細小的傷口亦可能需要縫針,以防流血不止;面部受傷同樣需要小心處理,以免在面上留下明顯疤痕。

此外,關節附近的傷口通常復原時間較長,尤其是膝蓋,幸好港人較少盤膝而坐或跪坐,但每天走路或坐下時屈曲膝頭都會拉扯到傷口,若經常大幅度拉扯傷口,便會影響其復原速度及令疤痕增生。

傷口受細菌感染是導致疤痕形成的原因之一,所以正確清洗傷口非常重要。動物咬傷所致的傷口很容易會出現感染,因動物口腔含「厭氧細菌」,在密封環境下更加容易滋生,故醫生會處方口服抗生素,以及小心判斷傷口是否需要即時或延後縫針。

以局部麻醉處理傷口為例,當藥力發揮作用後,要再次徹底清洗傷口,並仔細檢查傷勢有否涉及其他器官。如發現有異物或不能復原的壞死組織便需移除,以免成為細菌溫床,增加感染風險。

傷口護理:敷料各具特性 有助康復減疤

市面上有各式各樣的敷料和成分,適合用於處理不同階段及情況的傷口。有些適用於止血清創,有些則可滋潤傷口、吸除分泌異味、減低細菌感染等等,令復原過程更加順利,減少併發症及疤痕形成。患者可聽從醫護人員建議和指示,使用合適的種類及按正確步驟使用敷料。

一般而言,應先消毒傷口才蓋上敷料,及後應盡量避免揭開敷料。不論傷口有否縫針,如果復原過程中敷料滲血、傷口發熱、周邊紅腫、或分泌傳出異味,甚至痛楚加劇、活動困難、發燒或傷口遲遲未能癒合,應及早找醫生再作檢查。

縫針簡介:幼線縫合針數較多 疤痕較不明顯

不可溶解針線常用於處理表面傷口,其好處是不會被身體分解,以免降低針線拉力而鬆脫,待傷口癒合後便可取走,惟病人需要安排覆診拆線。如傷口較深,可能需要分層縫合。

部分病人會對縫針針數有所顧慮,一般而言,如選用幼線縫合傷口,針數雖較多,但好處是疤痕相對地不太明顯。

拆線後預防疤痕

傷口拆線後,確認表面皮膚已復原,便可進行預防疤痕護理,如使用除疤膏或疤痕貼,整個過程需要持續數月甚至超過一年傷口才會完全褪色和平伏。如這段期間發現疤痕異常生長,應該及早求醫。

特別體質易生疤痕

個別人士如屬特別體質,例如傷口曾出現過瘢痕疙瘩或蟹足腫(Keloid)的人士,會較易形成疤痕。而糖尿病患者、使用類固醇或免疫系統較弱的人士,即使是普通傷口都較易受到感染,間接增加疤痕形成的機會。

心臟病、腦血管病患者所服用的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物,亦會增加傷口流血不止或血腫的機會,因而減慢復原速度和增加感染風險。

皮膚損傷只是最表層的傷勢,但皮膚以下的器官亦有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如腦震盪或骨折。醫生會審視求診者整個受傷過程,以安排合適診斷治療方案,如X光、電腦掃描或其他影像檢查。若發現腦出血或骨折,會轉介患者至其他專科跟進。

游華漢醫生
養和醫院駐院醫生
急症科專科醫生

養和專欄系列文章:

養和專欄|準媽媽須知:從懷孕至幼兒兩歲的飲食建議(一)

養和專欄|頭痛警號 不可忽視

養和專欄|中風復康治療(2)——跨專科復康團隊的復康治療

養和專欄|中風復康治療(1)——常見中風後遺症及併發症

養和專欄|發福非福:淺談中央肥胖及代謝手術(1)

養和專欄|發福非福:淺談中央肥胖及代謝手術(2)

養和專欄|了解子宮肌瘤 (1)—常見問題與症狀剖析

養和專欄|了解子宮肌瘤(2)——治療選擇

養和專欄|乙型肝炎與懷孕

養和專欄|運動創傷(1):運動相關腰部創傷 鍛煉核心肌肉須知

養和專欄|運動創傷(2):運動與脊椎受傷 游泳瑜伽勿亂試

養和專欄|淺談疲勞性骨折

養和專欄|痛風面面觀(1)

養和專欄|痛風面面觀 (2)

養和專欄 | 體檢報告異常等於患癌?

養和專欄 |「地中海飲食模式」減低中風風險

養和專欄 | 牙周炎與糖尿病互為影響?

養和專欄 | 牙周病或增患心臟血管疾病風險

養和專欄|進食得宜助控制兒童哮喘

養和專欄 | 未雨綢繆 :雪卵保留生育能力

養和專欄|生育前基因檢測 助減下一代患遺傳病風險

養和專欄|拆解遺傳疾病 如何評估與診斷?

養和專欄|反式脂肪陷阱多 吃得健康想清楚

養和專欄|正視脫髮困擾  把握治療時機

養和專欄|拆解補鈣謬誤 提升骨骼健康

養和專欄|運動創傷非小事 置之不理致惡化

養和專欄|基因異變演化癌症

養和專欄|行山膝蓋易勞損 盡快修補免惡化

養和專欄|「誓不低頭」 正確使用智能電話

養和專欄|剖腹或順產 應如何選擇?

養和專欄|無聲殺手:動脈瘤爆破奪命  定期檢查降風險

養和專欄|最新激光矯視技術 視力問題一掃而空

養和專欄|淺談白內障徵狀和治療

養和專欄|核醫學的「亮燈」等於壞事?

養和專欄|男人也有更年期?成因先兆知多點

養和專欄|「電眼美人」護理有法

養和專欄|準媽媽須知:什麼是妊娠高血壓?

養和專欄|育兒須知:留意兒童肌肉發展 把握發育關鍵時期

養和專欄|經期紊亂勿掉以輕心 需及早檢查鎖定成因

養和發布應用於前列腺癌 磁力共振導航放射治療的臨床研究

養和專欄|腦腫瘤徵狀多樣 影像掃描助診斷

養和專欄|拆解坊間對「普通外科」的誤解

養和專欄|解構玫瑰痤瘡成因及治療(一)

養和專欄|解構玫瑰痤瘡成因及治療(二)

養和專欄|長期偏頭痛需及早求醫 切勿過量服食止痛藥

養和專欄|婦科惡性腫瘤的常見徵狀及風險因素(一)

養和專欄|婦科惡性腫瘤的常見徵狀及風險因素(二)

養和專欄|改善疤痕及傷口 癒合的營養要點

養和專欄|柏金遜症的個人化治療(上)

養和專欄|柏金遜症的個人化治療(下)

養和專欄|兒童語言能力評估

養和專欄|面癱與貝爾氏麻痺症

養和專欄|肝臟「重生」的奧秘

養和專欄|大閘蟹膽固醇與雞蛋相若?拆解大閘蟹飲食宜忌

養和專欄|一文看清「癌王」胰臟癌

養和專欄|減脂增肌飲食對策

養和專欄|淺談腦中風 談笑用兵 保持警惕

養和專欄|關注乳癌 定期檢查 提高警覺

養和專欄|常見眼部運動創傷

養和專欄|為摰愛善待自己 給中風照顧者的話

養和專欄|慎選適合餵食方案 預防病人營養不良

新一代微笑矯視SMILE Pro 10秒矯正近視散光

養和專欄|正視睡眠窒息症 讓你一覺好眠

養和專欄|食麥皮等於健康? 小心愈食愈肥!

養和專欄|健康飲食四要點 慎防代謝綜合症

養和專欄|解構食物過敏及食物不耐

養和專欄|建立良好生活習慣 從多角度改善睡眠質素(一)

養和專欄|建立良好生活習慣 從多角度改善睡眠質素(二)

養和專欄|治療肥胖的藥物種類

養和專欄|行山量力而為 注意補水降溫

養和專欄|從小建立多元飲食 滿足成長所需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