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論道|ESG──戰火紛飛下人類的美好堅持

文/導祖

近期,西方主導的金融體系對ESG的合規和披露要求大大加強,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也積極配合。所謂ESG(Environment,Social,Governance縮寫),即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其中環境保護包含了氣候變化、污染與廢棄物管理、可再生能源等,社會責任包含了人力資源發展、產品安全責任和持份者的否決權等,公司治理則包含了商業倫理、競爭行為、財務系統穩定及透明度等。ESG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04年的聯合國全球公約上,至今被視為評估企業經營的重要指標,也是企業獲得客戶和投資人信任評估的基礎。目前國際企業採用的是評級機構的ESG指標,由(最佳AAA)至(最差CCC)共7個評級。

ESG意識的增強,與近年全球關注氣候變化的趨勢有着緊密關係,因此在環境保護(E)方面,企業需要公開碳排放量及產品碳足跡、可再生能源發展、電子廢棄物處理等。對於全球氣候變化、環境保護和新能源的重要性,不管金融圈還是普通百姓,都有個逐步認識的過程,而國際上關於此的教育已經從小學展開。地球自46億年前誕生以來,其實氣候一直處於不斷的變化中,以冰期-間冰期交替運行,其中冰期是指全球持續低溫,大陸冰蓋大幅度向赤道延伸的時期;間冰期指兩次冰期之間,全球溫度較高,大陸冰蓋大幅度消融退縮的時期。冰期和間冰期有不同時間尺度,大冰期時間尺度為億年級,冰期和間冰期時間尺度是十萬年級,小冰期時間尺度為千年級。目前地球處於第四紀大冰期,50萬年來出現了5次冰期,每次持續時間約7萬年,每次間冰期持續約2萬餘年。7萬年前,地球進入末次冰川期,一直持續到1.2萬年前,而從1.1萬年前開始的間冰期,就是我們現在所處的時期。

而人類的發展與氣候的變化密切相關,最早的人屬成員,就是直立人之前的人類,叫「能人」,根據科學家在非洲發現的化石,最早起源於約360萬年前。在進化的300多萬年中經歷了多個冰期和間冰期,一直到末次冰川期結束前,不論是直立人,還是早期智人,晚期智人,都屬於原始人時期。只有在1.1萬年前,地球開始走出冰川時代,氣候變暖,萬物蓬勃生長,我們的原始先民才走出洞穴,來到平原定居繁衍生息,真正開啟了人類文明的歷史。而在這1萬餘年的文明史中,氣候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共經歷了三次小氣候暖期和小氣候冷期的旋迴,在以農業為主導的社會裏,暖期有利農耕產出,促進文明發展,冷期有損經濟發展,導致王朝動盪,文明停滯。從1820年開始,地球進入第四次小氣候暖期,也是我們正處的時期,而在小氣候暖期開始前不久的1765年,工業革命開始。因此,無論從大周期(間冰期)還是小周期(第四次小氣候暖期),目前地球本身正處於一個按照自然演變向暖的周期,而這一時期根據過往的準周期性統計,可能持續600年,即到2400年。

決定地球氣候變化的主要有四個因素:太陽輻射,地球軌道參數,星系軌道參數,和天文地質事件(如火山大爆發等),而這四個因素都是人類所無法控制的,那為什麼還要倡議ESG呢?正如著名氣候監測公司伯克利地球公司(Berkeley Earth)科學家Zeke所言:「即時我們振作起來,大幅減少我們的排放,並將我們的排放全部降至零,世界也不會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裏重新降溫,它只是會可能停止變暖。我們的工作是防止更糟糕的事情發生。」目前的共識是,在工業革命之前,人類文明對氣候的影響是很小的,但隨着石油煤炭等能源的開發,人類活動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加。過往,二氧化碳濃度每升高35ppm需要花費1000年,而現在只需要18年。通過對冰川的研究,科學家們發現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已經達到80萬年以來最高,而二氧化碳含量導致溫室效應,加速了地球變暖的進程。而這種快速變暖造成的氣候災害和衍生負面影響,諸多文章已有論述。

因此,雖然人類文明史經歷了三次小氣候暖期得以延續,但我們缺乏當時全球平均氣溫的科學記載,而在當前二氧化碳濃度達到高值時,如果不加控制,這次小氣候暖期可達到的氣溫上限是否適合大多數人類生存值得疑問。研究發現人的體溫承受極限是46.5攝氏度,周圍環境溫度是116度(堅持約10分鐘),而考慮溫度和濕度(空氣中水分越多,汗液越難蒸發,越難實現人體降溫而導致無法承受)的綜合濕球溫度是35度。在這次小氣候暖期接下來的400年裏,人類真的要認真應對這種未知的挑戰。

不過,ESG終歸是和平的產物。在這個世界還有不少地方,包括那個一向聖母情懷的大洲腹地正在戰火紛飛,一批批年輕人被投入戰爭絞肉機,在朝不保夕生存尚是問題的時空下,或E或S或G都是虛無。而某國可以為一己之利斷然退出氣候協議,為極限博弈炸毀天然氣管道造成海水大量污染,只能令人感嘆華麗的概念下終究還是難逃人性中的惡。因此,認真執行ESG的,都是對人類美好的一點堅持。